袁昕:适配新发展的空间生产与治理
各位嘉宾都是非常严谨的学者,我今天应该算是一个规划设计企业的代表,讲一个并不很严谨的话题:石楠秘书长刚要求我们要为治理现代化搞好城市规划,我站在一个规划师的视角,觉得 我们要想做好规划,我们也需要管理、治理方面能够给予规划更多的支持。 01 新技术改变空间生产和治理 最近有很多新词,如“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反映出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大家一直称之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在国际上,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体量、发展质量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映在国内,可能是在转型过程当中,我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机制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这些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础,或者说更深层的原因,都
国际大城市交通碳中和实现路径及启示——以伦敦、纽约和巴黎为例
0 引言 2015年国际气候大会(COP21)通过《巴黎协定》,计划到21世纪下半叶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之内,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碳中和的目标。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统计,城市仅占地球表面不到2%的面积,却消耗了全世界78%的能源,超过6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地区。预计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因此,城市地区是碳减排的重点对象,控制城市地区碳排放也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关键,需要在能源使用、土地、基础设施(包括运输和建筑)以及工业系统方面进行迅速而深远的变革。至2018年,全球共有27座城市已实现碳达峰,如伦敦、纽约、巴黎已经发布了碳中和的相关战略与政策,向2050年零碳目标迈进。
以案说法:基础设施供地,并非只有划拨一种选择
案 情 某市工业园区在引进某大型硅业新材料项目后,经测算园区原有的工业垃圾处理场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需要新建垃圾填埋场以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处置问题。但由于所需的1200万元建设资金未能筹措到位,垃圾填埋场建设迟迟未能启动。得知这一情况后,某硅业新材料公司表示其愿意出资建设。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考虑到虽然企业出资建设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但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服务的是园区所有企业,且此类垃圾填埋场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制定相应的固废处理方案,还要按照固废处理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同时,按照环保要求,对固废进行分类填埋后,还要对填埋场进行监测和维护,需要考虑解决后期的运营以及移交的问题。为此,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召集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市政管理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构成与关键技术路径
近年来,为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同城市地区在精细界定城市更新概念内涵、研判本地发展阶段特点、对接上位政策要求的基础上,重点通过“管理架构—政策供给—专项规划—行动计划—项目库”5大举措,逐步搭建起服务城市存量空间提质增效的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图1)。其中,“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市更新规划”作为统筹利用存量空间资源、有序安排更新行动的整体谋划与战略引导工具,日渐成为新时期城市更新管理的重要抓手。2023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发布,要求“发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作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城市更新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同年1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进一步指出“在市/县域层面,在摸清底图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全域全要素管控引导要求,明确更新对象的识别原则,提出城市更新的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推进城市更新的时序要求和空间管控引导措施”。
大都市近郊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框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0 引 言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大都市近郊地区作为城乡过渡地带,一直是城乡融合研究的热点区域。Duncan最早提出“城乡连续体”(Rural-urban Continuum)理论,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作为城乡融合的基础理论。例如:Davoudi等认为人口流动是该区域的突出特征;Esposti等认为非传统服务业与农业和工业的融合是此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Shaw等认为土地变化是社会经济、土地管理、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国内学者认为大都市近郊地区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特性越明显,并且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要素流动和人群需求、产业发展和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大都市近郊地区地理边界的模糊性、治理边界的动态性、功能边界的灵活性,促使其成为探索城乡融合的最前沿,通过空间规划全面认知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较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