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技术路径探讨——以荆州市为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多规合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生态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然而,局部区域还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历史欠账突出,以及生态修复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治理和管控的抓手,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从国家层面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新时期面向仍存在的生态修复问题,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向上衔接总体规划布局,向下引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深化生态修复规划传导体系十分重要。



财政“紧平衡”视角下工业用地的供给策略——以广州东部制造业密集地区为例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财政下的用地扩张有效地支撑了城市化1.0阶段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尤其对超大城市的空间扩张发挥了重大作用。政府通过补贴工业用地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形成在招商引资中的竞争力,以期获得优质企业落地及长期税收。2020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进一步承压,与此同时,经过上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超大城市面临土地供应紧缺和收储成本上涨困境,粗放扩张模式不可持续。在经济增速趋缓的新常态下,地方政府面临稳增长与防风险、补贴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平衡压力,工业用地供给陷入两难的困境,制造业实体经济所需要的低成本、成片连片的工业用地供给不足。



特大城市医康养结合空间组织模式与规划策略
0 引 言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1.1%,标志着我国已稳固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正转向“治未病”,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医疗健康内需市场。如何在深化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同时妥善做好中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医疗、健康与养生工作,是新时期特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康养结合”源于2013年国务院提出的“医养结合”发展思路,是政府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的全面整合,提供连续、综合且标准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的双重驱动下,医康养结合不仅能够整合市场资本,撬动万亿级的蓝海市场,还能促进单一产业环节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演变为资本社会化、产品创新化、智慧引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



数字增强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与优化方法——以广州火车站片区详细规划为例
0 引 言 作为城市复杂系统的运行载体与直接投影,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显现出规律性和逻辑性的特征,如何“识别空间发展规律并依此组织城市空间形态”成为城市设计方法论的重要研究议题。由于人是城市空间的直接缔造者与主要使用者,“人的需求”“人的使用”规律成为深化空间设计方法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可通过观察或模拟使用者在空间中的真实行为活动,总结人对具体空间要素的功能需求与使用习惯,进而直接指导空间形态的组织与细化设计;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建成空间的构成要素、品质质量、使用情况,依据指标变化指导空间形态的逐步优化。当前,这种根据“人的流动规律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街道设计、公共绿地设计、校园环境设计等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即“以流定形”。



防灾韧性城市:本质内涵、分形结构与特征向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严峻。如何通过城市防灾规划有效应对各类灾害的耦合、叠加、次生与衍生效应,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2003年,美国著名防灾学者戴维·戈德沙尔克首次提出“Disaster Resilient City”(本文译为防灾韧性城市)的概念。相较于宽泛的一般的韧性城市研究,防灾韧性城市更聚焦于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特指城市系统在应对特定类型扰动,即自然、人为灾害等急性冲击以及气候变化等带来的累积性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机制,为城市防灾规划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新理念与方法论。国内虽然已掀起韧性城市的讨论热潮,但对防灾韧性城市概念的引用尚处起步阶段。基于此,本文旨在明晰防灾韧性城市的内涵、结构与特征,形成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韧性城市的研究边界,推动综合防灾规划理论的演进。



多尺度嵌套的复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管控路径 ——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
目前,国土空间治理开始向全域、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统一综合治理转变,不再仅关注单一空间要素的保护,而是更加强调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的整体提升。同时,治理重点转向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注重不同国土空间功能的协调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逐渐从传统规划体系中的“补丁”转变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先行内容,如何转变粗放的管理方式,实现合理的资源调配,推动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空间规划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落实生态空间保护规划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核心,有助于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建设要求,促进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各类空间质量。



共享城市理念下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以成都伏龙小区为例
导读 在存量更新背景下,城中村更新改造强调微更新和包容性治理,但仍存在资源配置低效、自主治理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社会隔离现象严重等问题。本文引入共享城市理念,对共享城市起源及发展进行梳理,明确共享城市理念及内涵,进而探索共享城市理念下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共享理念下的城中村更新改造,强调智慧城市技术的支撑作用,其空间上具备灵活组合、功能复合、数字化运营等特征,社会治理方面探索“政府-开发商-村民/村集体-市民/社会组织-共享平台”智慧治理模式,城市文化方面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成都伏龙小区为例,从共享空间规划设计、“整租统筹+建设运营+双向反馈”协同治理、“共建共享共治”社区文化3个层面,提出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以期为当前城市更新提供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