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在创造增长奇迹的同时,也衍生了空间资源配置缺陷。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土地转换的前沿空间,半城市化特征凸显,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成为制约城市化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在创造增长奇迹的同时,也衍生了空间资源配置缺陷。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土地转换的前沿空间,半城市化特征凸显,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成为制约城市化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问题。
区别于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土地效率问题的典型特点包括存量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半城半乡用地范式的冲突性,土地再开发资本的稀缺性,以及空间博弈机制的复杂性。然而,在土地融资失灵和租差压缩的共同影响下,城市边缘区原有的外延增量式发展路径走向终结,而内涵存量式转型路径尚缺乏必要支撑条件,因此陷入发展停滞和空间衰退的“效率陷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效率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对于城乡规划情景而言就是通过最优空间资源配置以降低发展成本并维持规模收益。因此,成本-收益框架可以为剖析城市边缘区土地效率问题提供一种系统化的思路。
2
效率陷阱:城市边缘区传统土地开发模式失灵
阶段A: 外延扩张,增量土地不经济
阶段B: 内涵优化,存量土地难更新
阶段C:混合发展,系统负反馈循环
▲ 图1 | 城市边缘区低效土地利用的负反馈循环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3
困境探析:土地效率的成本-收益解释框架
无效的增长:规模收益递减
▲ 图2 | 城市边缘区资本积累与城市中心区辐射影响的关系
城市边缘区的区位改善的长周期回报模式无法匹配增长主义驱动下基于土地投入的快速空间生产逻辑。近30年中国大多数城市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拉大框架”的发展战略,然而这些规划蓝图到目前为止却普遍呈现了较低的实施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边缘区资本密度稀释引起的问题。
(3)技术洼地限制生产效率。 城市边缘区技术要素匮乏是影响土地规模收益的深层原因。新古典经济学派指出经济增长率中除去劳动力与资本以外,知识和技术也同样具有重要贡献。城市边缘区在发展早期往往汇集了大量落后产业、邻避设施以及农业生产等要素,因此成为城市地域系统中的技术洼地。技术要素的短缺导致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更加依赖土地资源的规模化投入来获得收益,从而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速度的代价:边际成本递增
(1)积累的债务成本。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推动城市开发建设都伴随着债务扩张以及债务再融资过程。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安排和一级土地市场垄断的条件下,城市边缘区成为地方政府“以地养债”的最大资源池。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市边缘区增量土地的开发建设过程在完成初期的融资功能后,后期又成为政府财政资金投放规模最大的目标地区之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运营)(图4)。由于城建领域债务信用兑现具有迟滞性,因此收入萎缩和支出膨胀在城市边缘区巨大的增量土地规模下将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拉升债务的成本和风险。
▲ 图4 | 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衍生的负债成本积累过程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3)潜在的生态成本。 从土地覆被结构来看,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地域系统中最大的比较优势来自丰富的生态资源储备和服务能力。城市发展前期,边缘生态空间具有较高的规模冗余,开发建设导致的生态衰退边际成本较低,并且由于生态系 统服务消费具有非排他特征,生态成本会被庞大的城市人口基数进一步稀释。因此,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产生的负外部影响在特定时期内具有隐匿性。随着城市集聚扩张,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而边缘区生态空间萎缩,服务供给持续减少。根据演进韧性理论,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阈值效应,潜在生态损耗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系统性衰退,导致边际生态成本迅速扩大(图5)。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4
脱困之道: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降本增收”路径
5
延伸思考
土地效率是一个动态概念。中国城市化在近四十年的速度和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效率奇迹”,然而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终究导向了“效率陷阱”。《道德经》有云“反者,道之动”。城市边缘区既是过去外延增量式发展的前沿地域,也是未来内涵存量式发展的战略空间。当前,城市发展转型遇到的很多难题也许在边缘地区可以找到答案。
(本文为第十一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专业组获奖论文,研究目标:城市理论。)
本文撰稿: 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