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商业:“小街区”干掉“大盒子”
黑夜亦亮丽
2024年12月13日 09:53:54
只看楼主

来源:规划师笔记

|

作者:华高莱斯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丈量城市 我叫小D,就是那种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的打工人,「Z世代」,未婚,无房无车,暂时无女友,但有时间,有爱好,有一点点钱,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部手机。 今天中午,倒班,待在出租屋,心情不悦。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丈量城市


我叫小D,就是那种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的打工人,「Z世代」,未婚,无房无车,暂时无女友,但有时间,有爱好,有一点点钱,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部手机。

今天中午,倒班,待在出租屋,心情不悦。      
倒也没有什么不悦的理由,只是午餐点单时,少点了一杯咖啡,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刚要再下个单,突然有一个新想法,为什么不出去喝一杯呢——听说骑楼步行街新开了一家咖啡厅。      


北京坊星巴克臻选旗舰店


出了地铁站,很快就找到了,还真的是刚开张,没什么人,所以店员很热情。

她,应该比我年纪还小,一看就是来兼职打工的。      
也算是我喜欢的类型,和咖啡本身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值得多坐一会儿,于是就多坐了一会儿……      
待了两个多小时,还挺赏心悦目的,就发了几条朋友圈,也多点了几个赞,本来还想再发个抖音的,结果发现有人比我先发了出来了,看看拍摄的角度,才知道这人就坐在我的右前方。      
快3点了,又来了一拨人,顿感无趣,起身要走,发现这几个人是一起的,看架势,有点儿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场景。      
过了一个多月,又刷到几条抖音,才知道,这家咖啡店火了,有款椰香摩卡是爆品,正是我那天点的那杯。      


咖啡店是年轻人群的打卡胜地


故事讲完了,小D不是我,我是个大叔——如果我这个大叔,在一个月后,也路过这间咖啡店,看到这里人山人海,一定会觉得颇为奇怪,于是好奇心上来了,还激发起了专业人士的责任感,就拉着这里的店长聊了一会儿,没想到店长也挺能说的,半小时内,就总结出六条经验来!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这个案例值得推广!

于是,一个商业经营的成功案例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这一切,原本都起源于某个午后,一个心情不悦的男孩,在茫茫人海中,朝这个店里的一位女服务员多看了几眼……      
故事,当然是编的,但案例是真实的,下面要讨论的问题,更是严肃的。      
本书中的所有讨论,其实都涉及了一个很深层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消费。      
消费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内涵是不一样的。      
在解决「痛点」的那个时代,消费是一个「名词」。      
在满足「爽点」的这个时代,消费是一个「动词」。            


消费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


「消费」作为一个名词,其内涵在于,先假定消费是确定的,只是行为不相同罢了。

这一袋米,你是一定要买回去过日子的,否则,「饥饿」就会成为你的「痛点」,无论你是开车来进行一站式购物,还是让我给你送货上门,米就是那些米,就算需求有波动,那个波动也是相对确定的——这种研究消费行为的学问,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消费行为学。      
「消费」如果作为一个动词,那它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而且还是一种会受到其他行为影响的行为——消费决定不了行为,但行为会影响消费,也就是说,新时代咖啡这样的消费,分成了两类——      
每天几杯的「续命」咖啡,具有很强的确定性,这还归于消费行为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对于那种为了追求「爽点」而多消费的咖啡,则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多喝不算对,少喝也不算错,全看行为本身。      


消费决定不了行动,但行动会影响消费


以小D为例,如果他在骑楼步行街那家店里,喜欢上了那名女服务员,开始疯狂追求,那他喝咖啡的量就会狂升;如果追求成功了,他的咖啡需求量会明显下降,而去酒吧约会的次数反而会急剧上升。

下一阶段,如果进入恋爱稳定期,甚至进入婚姻期了,他的咖啡需求量会很稳定,因为他媳妇每天都会利用自己的优惠券,给他打包咖啡回家;而如果他失恋了,那他喝咖啡的量也有可能狂升,用以防止抑郁,防止不爽,但一定不会再喝他前女友店里那个牌子的……      
这种相对不确定的行为模式,如果也需要专门研究的话,那就应该叫作「行为消费学」。      
这门研究人的行为对消费的影响的学问,与其最接近的并不是「消费行为学」,而是「行为金融学」。与行为消费学很像,都是研究行为的,都是研究不确定性的,只不过一个是用金钱购买物品或服务,另一个是用金钱理财或获得钱的衍生品。      


人的行为时刻影响着消费


那么,消费作为一个「名词」的「消费行为学」和消费作为一个「动词」的「行为消费学」,是一个学科吗?

不是,它们从根上就不同,在方法论上也不同,就像行为金融学和金融学那样。研究行为的学问,对于市场操作而言,要实用得多、有用得多,当然研究起来也困难得多。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行为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打造真正能够聚人,又能够旺财的消费中心,就一定要研究行为消费学,把「消费」当成一个动词来看!      
在这样的视角下,今后的商业,或者再聚焦一点,城市中的消费中心,会是怎样一个消费趋势呢?      
一言以蔽之,是 「街区化」干掉「大盒子」      


街区化的成都宽窄巷子

(来源: 图虫创意)


先把镜头拉到20年前,那时候正是「大盒子」满天飞的时代,「超级市场」这一概念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经普遍为国人所接受。所以,在所有的商业区中,「大盒子」形态的购物中心是必备的,唯一需要讨论的,是我们需要引入哪一家「大盒子」。

然后,把镜头拉到近十年,这时的商业街区,行不行还不知道,但绝大多数「大盒子」都有点意兴阑珊,颓势已显,于是也就有很多人开始朝街区化方向努力,开始出现了不少将「大盒子」和商业街区结合的模式。      

     

门可罗雀的「大盒子」


     

更加热闹的是各地都出现了很多复古风格的商业街。很可惜,街好做,商难招;屋好盖,没东西。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家卖梳子的店铺,几乎成了那时我国所有的风情商业街中很少有的风情!

再把镜头拉回到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风情了!淄博火了,哈尔滨火了,你去看看,都是在哪里火的—— 有街区的地方,不一定能火;但火的地方,一定是在街区。      


淄博街区中热闹的烧烤


再看看这些街区中,都火了些啥?一定不会是你原来最熟悉的麦当劳、肯德基和星巴克。你可别告诉我,你冲着这三家跑去了哈尔滨,这三家在城市每个「大盒子」里都有,不用去哈尔滨。

可是你看看,这些「大盒子」和「大盒子」里那几个「安静的美男子」,依旧安静。      
你再去那些火了的街区中,去看看他们那些「主理人的店」,一个比一个闹腾,也不知道是线下的热闹带来了线上的闹腾,还是线上的闹腾成就了线下的热闹。总之一家胜过一家,载歌载舞,争奇斗艳,互相之间还遥相呼应,那叫一个喜庆!      

     

主理人组织的线下活动


先看看现在的丰盈,再想想过去的窘迫,真的让人感慨。这不到十年的光景,这个世界,尤其是咱们中国,怎么就平地冒出来这么多的品牌,这么多的门店,还有这么多的体验。再看看家旁边那个曾经热闹的「大盒子」,怎么就不行了呢……



一、「爽点」取代了「痛点」


         

购物中心,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大盒子」,之所以「大」,就是为了「全」,以品类齐全来解决你的一站式购物,用咱们最标准的话来说,是要解决消费者的消费「痛点」问题。

可是,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小D吗?就是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说过同样的话:只要手机有电,卡里有钱,消费就「无痛点」。      
是啊,过去在周日早上,通常是一家人开上车,赶到某个「大盒子」来一个「集中式采购」。      

     

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中式采购」

(来源:图虫创意)


     

现在,有了网上购物,有了快递小哥,有了数不清的购物网站,只要你卡里有钱,还有什么「痛点」。就算你暂时没钱,也还有信用卡之类的来帮你。只要你愿意做个「尾款人」,人家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你的「痛点」,至少能让你晚痛一点……

可是如果你觉得「不爽」,那就没办法了,「无痛」好办,可是,「不爽」这件事儿,还真的不好办。      
痛不痛,是个个人问题;爽不爽,常常是个社会问题。所以说,一个人待在家是可以做到无「痛点」,但要想找「爽点」,就要从一个人的状态走出来,哪怕是从线上走出来。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真正走出来,走到街上来,常常是什么都不干,你就已经开始爽了。      


上海豫园熙熙攘攘的游客


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喜欢看到同类,尤其是喜欢看异性同类;      
第二,人是一种步行动物,只要一走路,啥气都顺了,千万别一个人坐着生闷气,大多数情况下,你不是因为不爽才久坐的,而是因为久坐才不爽的;      
第三,人是一种户外动物,别说你是什么白领,人类做「白领」的时间,要比人类做「无领」的时间,短得多得多!      
由上述三点看来,人在户外的街道上行走,在街区里购物,并和许多同类一起购物,这才是一种写在基因里的正常行为,不是异化,而是一种回归。      
相形之下,在人造的灯光环境和空调环境中购物,那才是某一时期某一城市化阶段的特殊产物。所以,准确地说, 形式上是「街区化」干掉了「大盒子」,事实上,是购物行为或者叫消费行为,重新向街区的一种回归。      


消费行为重新回归街区



二、货向人走来,取代了人向货走去


         

在「街区化」与「大盒子」的博弈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那就是物流成本。

在「大盒子」购物的黄金时代,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三个东西的容积是完全正相关的:超市里的手推车、私家车的后备厢和家里的冰箱。推满一车吃的,用轿车拉到家里,装在冰箱里,恰好吃上一周,下周再去买,这就是所谓的「一站式购物」,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一周式购物」。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答案是:汽油太贵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汽油曾经太贵了。      
我们今天知道的绝大多数「大盒子」,都发源于欧美。如果你在谈话中,想拉近和欧美人的距离,那么,抱怨汽油价格太高,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有很多人觉得美国油价很便宜,其实油价便宜不便宜,和你抱怨油价便宜不便宜,是两码事。      

     

美国常见的「大盒子」

(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欧美人,特别是美国人,你说他们是曾经游牧民族的子孙也好,说他们是郊区化的居住形态也罢,总之,他们很多时候是看着油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更何况受中东战争等因素影响,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是有过真正的石油危机的。到现在,这场危机留下来的心理阴影还在。

也正是出于成本考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发达国家,人们的购物模式都是一站式购物,其潜在的含义就是:大家需要的生活用品都已经运到一个地方了,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大家各自来取一下。      
这样的消费模式,肯定不会是「体验更好」,而是「效率更高」。体验,与油价相比,没那么重要吗?      
谁也没想到,物流成本后来能降得这么快。如果有人在20年前告诉你,20年后,我们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外卖小哥,估计你是不会相信的,但现在还真的实现了。      
到了周末购物的时间(其实,都不用等到那个时间),已经不再是你向着许许多多的货走去了,而是许许多多的货,通过许许多多的人,向着你走过来了!      
仔细想想,这还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

(来源:全景网)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最经典的四幕话剧《茶馆》中,老舍先生借唐铁嘴的嘴,讲了一段极有代入感的话,「我已经断了大烟」,唐铁嘴却接着说:「改抽白面儿,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

是啊,什么叫「人上人」,不就是很多人伺候我一个人吗?没想到,现在这年头,只要你拿出手机一点,咱们人人都是「人上人」。      
那么让我们问一句,咱们的物流成本是怎么降下来的?答案是「共享」或者叫「分担」。大家要有一个基本概念,私家车是城市交通工具中成本最高的一种,而公共交通之所以成本更低,就是因为大家共同分担。      
如果一位外卖小哥是一对一、点对点地给你送外卖,估计,你的外卖每一口吃下去,都能尝到一股浓浓的人民币的味道。可是,如果你看到那位快递小哥在你们家的这栋楼都不只送你这一家,那你就能明白,你这「人上人」是怎么当上的。      



三、有场景消费取代无场景消费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也是一种很感性的动物,并且,很多人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一种很性感的动物。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还可以说一句类似的话: 有人的地方才有场景。而人在消费时的愉悦感,是会被场景所强化的。      


德国波茨坦广场内热闹的索尼中心


既然出来消费不是为了解决「痛点」,而是为了寻求「爽点」,那么就让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消费才能更爽:

——有场景助力更爽;      
——越符合我的个性需求越爽;      
——两个更爽加一起叫作超爽!      
让我们先依次说说这几件事,先说场景。 场景,和场所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有故事、有含义的地方,而事实上,所有那些能够让我们爽的消费,或多或少,都是有故事的,而且故事越多,就让你感到越爽。      
从我的一项短板讲起:喝酒!      
我是个不爱喝酒,也不太能喝酒的人,但对于两种酒,我还真有点喜欢,那就是西班牙的雪莉酒和葡萄牙的波尔图酒。      
前一种,叫作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巴伦西亚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是极其美好的,所以我就爱上了在那里每天必喝的雪莉酒。      


西班牙巴伦西亚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波尔图,我去的时候,恰好有几天天气不是太好,有一天,甚至可以说是太不好,正好那天我要去拍欧洲最著名的冲浪海湾,海上浪极大,雨也极大,你或许可以想见,我那天冲进一家餐馆时的狼狈样子。

那是一家码头边上的餐馆,门格外厚实,用力推开再关上,那漫天的风,也就不存在了。      
刚接近吧台,手里就被递上了一杯温热的波尔图酒,从不主动喝酒的我,居然连饮了三杯,刚要开口说话,没想到老板娘就对着自己的丈夫,指着我说:「他也像个刚从船上下来的男人!」      
于是,那位大哥赶忙又给我倒上了一杯,还给自己倒了一杯,拍拍我的肩,一边对饮,一边递给我一条干爽的毛巾,那一瞬间,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      
从那一次之后,我就爱上了一种酒吧,水手和船员去的那种,并且还特别喜欢守在离门口不远的位置,看看那些刚从船上下来的水手,听听他们讲的关于海洋的故事。      


葡萄牙波尔图俯瞰


所以,你现在看看,在咱们中国也好,在外国也罢,那些城市中心里, 所有能成为消费中心的商业街区,都是老城区的比新城区的多,为什么?老城区中有历史,老房子里有故事,稍加整理,就会是一个生动的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



四、多元化取代统一化


         

如果一条街中只有一个故事,那它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最好的状态,是一个城市中有不同的街区,不同的街区中有不同的街道,不同的街道中有不同的房子,不同的房子中又有不同的故事。

在这么多的不同中,当然也可能有相同的东西,就如同在许多的大城市中,都会有一些被我们称为「文化马赛克」的东西,比如,「小意大利」「小哈瓦纳」,还有咱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这些街区的本质,都是 「让这里人的生活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 。为什么即使在「大盒子」商业最鼎盛的时候,也威胁不到这些特色文化街区的发展,就是因为其文化浓度太高,场景代入感太强。

就如同,如果在我国的某个城市,有一个葡萄牙海洋风情的街区,我肯定特别愿意去那里的酒吧坐坐,因为这个场景里所讲的故事,能与我的某段经历共振!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故事也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爽点」更是不同的,要想让这么多不同的人,都能有相近程度的「爽」,那就一定要做到一件事—— 消费场景的多元化。      

     

消费场景的多元化激活了公园商业


     

城市就是要有多个不同主题的街区,街区中要有多个不同场景的街道,街道中还要有多个故事不同的网红打卡点。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件事,「积小众为大众」。在今天这个分众传播的时代,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府或商家,都不要再试图通过讲1个故事,就能把1万个人吸引过来消费,而一定要试图去讲10个故事,每个吸引来1000个人;      
如果有可能,你甚至可以再努努力,让这条街上的100座房子讲100个故事,每个吸引来100个人——要知道,越细分就能越深入,深入细分,带来的消费结果是什么?就是那句话:如果爱,请深爱。      


游人如织的西安大唐不夜城

(来源:全景网)


这「深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至少,越深爱,越花钱,这是必然的!



五、互动化取代同质化


         

请注意,我在上面讲到场景时,说的是100栋房子,我可没说是100家餐厅或100栋民宿,因为这个不重要,或者说, 是否是统一经营不重要,在功能上有些差异,能互动起来,反而会更好。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熟悉了一种叫作「一条街」的概念,比如餐饮一条街、购物一条街等,现在你再听到的街区名字,在功能指向上,反而都趋于模糊了,往往只是笼统地说某某街,某某巷子或某某天地之类。      
再进去看看它们的功能,往往很难概括,东边一家餐馆,西边一栋民宿,北头是个纪念馆,南端是家培训机构,中间很可能还有个旅游场所,其实,这才是我们城市原来应该有的样子。      
有的兴旺,当然好,有的倒闭,也没关系,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流水的兵不在了很正常,只要还有铁打的营盘,就可以常变常新,与时俱进。      


陕西袁家村俯瞰


一切网红都是一时的网红,所有的成功都是相对的成功,只有失败才是绝对的——只要放的时间足够长,企业会倒下,城市永留存。

把改变的力量留给时间,让我们的街区更有韧性。给岁月以文明,而不必给文明以岁月。      
市政配套当然必须有,风貌也可以多样化,对于业态而言,市场需求就是最好的规划,甚至可以说,有时没有规划的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      



六、多样性取代统一性


         

如果你本身就是某个「大盒子」的经营者或者老板,看我写到这里,肯定要跟我急了。就算你说的场景化多元化的东西都是对的,那我们这些「大盒子」也可以这样做啊。

是的,也可以,而且是必须。      
但是,成本会更高一点儿,这也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现在很多「大盒子」都已经展开了自救,自救的方式都很一致——街区化、主题化、场景化。 街区是不可能做得像「大盒子」一样,但是谁也没规定,「大盒子」不能做得像街区一样。      
如果大家到美国的圣地亚哥去看一看,那里有一个叫作「霍顿广场」的购物中心,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按照街区化、场景化的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改造,由此还带动了当时美国购物中心的改造热。所以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上咱们也必须走这条路。      


霍顿广场


但是,在我国,至少是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中,成本会更高。道理很简单,按照美国的商业监管办法,只要业权是你的,只要大方向不变,你就有可能把商场改酒楼、改酒店、改培训机构,甚至改医疗诊所。

一大批「关门商业广场」(Dead Mall)后来改成了「医疗商业广场」(Medical Mall),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改造后的霍顿广场俯瞰


     

可是咱们现在的监管政策,还缺乏灵活性。过去定位的正确,并不等于现在的定位还正确。按说,如果在一个统一都是购物功能的商场中,业主觉得需要加入一个酒店或者博物馆,只要这种改造符合建筑规范,就应该有这样的可能性。

但以北京为例,类似的功能多样性的购物中心是非常少的,就连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也不是改造出来的,而是一开始就那样规划和报批的——侨福的老板与团队,确实是有长远眼光,所以到现在人家也不用改造,其购物环境就已经是「场景化」和「多样化」的。      


侨福芳草地内部空间


既然如此,那可不可以给我们自己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我们常常会说到「日新月异」这个词,并且时常用它来比喻我们近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既然我们的生活都已经「日新月异」了,那么我们的购物中心是不是也应该至少来个「求同存异」呢?否则就只能是「大同小异」了,这样不太可能满足我们「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与之相比, 城市街区,特别是老城区里的老街区,优势就格外明显,特别是那些本来业权就不太统一的,可以你做你的酒店,我开我的民宿,他整他的剧本杀,相互助力,反而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那万一,其中有些人经营失败了怎么办?这也就是我下面要讲的。      



七、强韧性取代脆弱性


         

先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消费中心叫「成功」。

普遍而言,当然是家喻户晓、熙熙攘攘、日进斗金,现在还要加上四个字,叫作 「网红出圈」      


洛邑古城凭借「汉服特色」成功出圈


其实,具体到街区和购物中心,大众的评判标准是很不一样的。对前者,往往是成功率会掩盖失败率,而对后者,失败率反而会拖累成功率,一言以蔽之,大众或商家,对于购物中心「大盒子」的评判标准,要严苛很多!

如果你是一个买东西的人,当你来到一个购物中心时,一见到有没开起来的店铺,你一定会说出这么一句话:「这家购物中心看来不是很旺,还有些店铺都空了!」其实人家开旺商铺的可能更大。      
可到了一个商业街,特别是一条老城的老街,你却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惊喜:「哟,这里还有家星巴克,那边,是不是那个特别有名的网红店?快点进去看一看。」而对于那些连红也没红,甚至连开也没开的店,你却多数会选择视而不见。      
所以, 老城区里的商业街区,不怕有缺点,就怕没优点,只要有一个大亮点,其他的缺点都不是问题。但对于购物中心而言,不光要有优点,还不能有太过明显的缺点,至少不能有成批的空店。      

     

老城商业街区需要有特色,才能有人气


     

所以,购物中心要想让别人给个五星好评,真是太不容易了!可偏偏今天,又是一个网络引领潮流的时代,所以为什么城里商业街区的韧性更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所生存的舆论环境要比「大盒子」强得多!

除了舆论环境,它所生存的物理环境也要好得多,特别是在「一南一北」的城市中。      


王府井商业街区



八、低成本取代高成本


         

相对于前面讲到的运输成本的降低,这些年的空调成本却是大大提高了,无论是节能减排的要求也好,还是全球极端天气的增加也好,总之,要维护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空调能耗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要高得多,并且规模越大能耗越高。

一个6米高的中庭空间,其能耗并不是5米高的中庭的1.2倍,而是有可能接近2倍,总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街区,「大盒子」们还有一个大问题——不管来多少人,中央空调都得开着,这是一个说起来很简单,但一算账都是眼泪的问题,越是往南往北走,在那些更冷更热的地方,这个问题也就更突出。      
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的「大盒子」的主题做得好,场景做得好,在气候更极端的环境中,你的吸引力也许会更大。新加坡很多购物中心就是很好的正面案例,但毕竟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性因素。      


新加坡金沙综合体打造特色商业水街


相对而言,街区式的消费场所,在这个问题上就要轻松很多,各自为战,各自形成自己的小气候,有生意你就开,没生意你就关,不必担心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而且现在对于街区而言,还多了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户外消费的价值越来越高了。

「外摆」这个词,以前对咱们国家的商家而言,还是挺陌生的,我们相对熟悉的反而是「包间」。      
但是到了这两年,这个词变得越来越时髦,大家都知道 有外摆的商业容易火,容易打卡,容易有直播,还容易有人抱着吉他来唱歌。所以,现在老城区里的商业街改造,应当把有无外摆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      


镶嵌在街道里的外摆空间



九、众乐乐取代独乐乐


         

前面说过,有了街,有了外摆,就有了来打卡拍照的,还有来做直播的,那么对于这些人,咱们到底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呢?

欢迎欢迎,大大欢迎,热烈欢迎!      
因为,他们能带来 消费中心里最值钱的东西——「人气」!      
大凡从事过一点商业经营工作的人,对于「人气」的重要性,就不用再强调了吧。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也就是说「人往人处走」,越热闹就越有人来,越冷清就越没人来。      

     

高人气激活消费,带动商业发展


     

还记得前面讲的那个小D吗?那间咖啡店在那一天,之所以旺,以及后来之所以能做起来,还真的有可能就是要感谢他,感谢他在自己那一个无聊的下午,到店里多坐了那么一会儿,于是就来了第二个人;

看到了已经坐上了两个人,就又来了第三个人;按照这样的次序,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全都来了……再然后,有一个消息就不胫而走,这家咖啡厅「火了」,开得很成功,大家赶紧去吧!      
只要是做过商业的人,就不会觉得我这个故事有什么幼稚和可笑,只是会感慨,要是真的有这么容易就好了!是的,做生意就是做「人气」,可是要想把「人气」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所以问题的关键,也就聚集于这样一件事——如何才能让一个消费中心,街区也好,「大盒子」也罢,显得更热闹!      


北京THE BOX朝外


要知道,对于所有的购物场所而言,不是来了人才显得热闹的,而是显得热闹了才会有人来。那么,接下去的逻辑就是,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

什么人都可以吗?是的!咱们过去那些商业前辈们,到处吆喝的一句话:「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实在是一句了不得的至理名言, 因为有了人场,不见得会有钱场;可是没有人场,就一定没有钱场!      
咱们前面讲过的那些直播的,唱歌的,甚至是闲逛的,都是可以帮着我们捧人场的。      
在这件事上,街区化的场所也比「大盒子」强多了,尤其对于今天的这批「Z世代」而言,向往自由,讲求个性,再加上今天文化管理部门的允许和支持,他们觉得能在街上摆个政府审批报备的牌子,大大方方地唱歌收钱,是件很潇洒的事儿!      
所以,咱们现在对于这种原属于西方社会的风景,也早已习以为常了,可是你在购物中心里,见到的就少得多。在街上唱叫「放飞自我」,那是我愿意;在商场里唱叫「驻场演出」,那是要收费的。这个区别倒也不大,但是「故事性」可就差远了。      


伦敦西区吸引怀揣艺术梦想的从业者在此聚集


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能活成一个有故事的人,同时也希望遇到有故事的人,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人人搞直播,个个想成为网红的时代。你时常就能见到那种在街边弹着吉他拍抖音的人,也常常会看到和歌手聊着天现场直播的人。

而在大商场中,这样的情况就少得多,可你一旦来到一个街区,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家一起拍,大家一起「嗨」,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十、主理人取代大老板


         

如果你去超市买东西,会和售货员聊天吗?如果有,大概率说明你这次购物遇到了问题。

那么反过来,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店,你和服务员甚至是老板聊天的时间,超过了买东西的时间呢?有啊!这叫做 主理人的店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叫「主理人」,那你可以先到网络上搜一下,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件事是共同的: 这是一群「先讲故事再卖东西」的人,是一群「先做传播再做铺面」的人,是一群「先忙线上再开线下」的人,是一群「先成网红再成店长」的人!      


先讲故事再卖东西的主理人


所以, 这也是一群追上了时代,并创造着时代的人;这是一群追赶着潮流,并引领着潮流的人;是一群制造着消费,并满足着消费的人;是一群真正标志着青春,也成为青春标志的人!

一句话, 他们,是真正开启我们这个新消费时代的人!      
那么,主理人们更喜欢街区,还是「大盒子」呢?你去看看有个性、有品位的品牌店都选在什么地方,你就明白了。哪里更显得有个性,哪里更显得有内涵,哪里更有利于讲故事,哪里更方便搞活动,我想,答案是很明显的。      
如果再有这样一群主理人自发组织起来,那效果就格外明显了!他们相互带动、相互扶持、相互促进,足以改变一条街、一个街区,甚至是一个城市级的消费中心。      
这样的趋势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一个现象。      
不断地有老旧街区在复兴,也不断地有「大盒子」在升级改造,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以科技行业发展的术语来讲,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相对于在我国兴盛了二三十年的购物中心,很多城市的老街区,都快衰落了100年了,也到了该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了。      


成都猛追湾更新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是什么促进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呢?说到底还是人。

所谓商业进化,无非就是「人—货—场」的变化,三者之中,以人为本,时代发展了,人群变了;人群变了,对货的需求也就变了;货变了,卖货的方法、渠道,卖货的场所,也就都变了。这,才导致我们前面总结的那十项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            
想想,也挺让人感慨的。到现在,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逛超市时的感觉,第一次在国外进购物中心时的那种震撼,第一次往自己的手推车中使劲堆东西时的那种幸福感……      
而没过几十年,比我们更年轻的人,开始爱上了更古老的场所;穿着远比我们更时尚的小家伙,反而成了国潮最坚定的拥趸;一大群比我们年纪小了一半都不止的主理人,又开始给我们讲他们创业的故事,居然,也让我们这群大叔听得热泪盈眶,并且还欣然买单。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