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简介: 浇筑水下混凝土如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一般采用水下直导管法施工,它是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在施工初期就应彻底的清除。 附件名:20061041159938961377.doc 文件大小:40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论文简介:
浇筑水下混凝土如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一般采用水下直导管法施工,它是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在施工初期就应彻底的清除。
附件名:20061041159938961377.doc
文件大小:40K
(升级VIP 如何赚取土木币)
2楼
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因为特定的施工环境决定了其施工‘难’的特性,面对这种问题文中能够将常用的几种浇筑方法及其存在的弊病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值得去学习,搞水下浇筑施工的朋友们值得借鉴哟。
回复
3楼
密码是多少啊?
回复
4楼
没有密码呀.
回复
5楼
没有密码呀.还要收费。我下来都打不开。强烈要求斑主扣分
回复
6楼
不好意思重新上传。
回复
7楼
下载可以解压了,谢谢楼主的《水下混凝土浇筑常见事故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资料!
回复
8楼
水下混凝土浇筑常见事故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一、 概述
浇筑水下混凝土如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一般采用水下直导管法施工,它是施工中极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在施工初期就应彻底的清除。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事故有管塞卡堵、堵管、接头渗漏、导管提空、埋管、钢筋笼上浮、断桩、桩头空心等。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二、 常见的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1、 导管塞卡堵
(1) 原因分析。个别管节受损变形大、管节间橡皮垫圈凸出于内壁或管内残留混凝土渣未清除干净;导管塞的形状或制作材料不当。圆柱形、木制、钢材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导管容易卡堵;开始浇筑时未先浇筑砂浆或砂浆中含有碎石也有可能造成卡堵事故。
(2) 预防措施。下管前对各节导管认真检查,有条件的做落球试验;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如橡胶空心球塞等做导管塞。开始浇筑时先灌注适量的砂浆。
(3) 处理方法。如果刚开始浇筑即发生导管阻塞,可判断为球塞卡堵,应及时提升导管,上下来回缓慢升降,如仍不下料应立即拆除导管,然后重新下管浇筑。
2、埋管
(1) 原因分析。浇筑时间长,先期浇筑的混凝土流动性变差,影响后期浇筑混凝土的流动和扩散;混凝土拌和物落度较小,和易性差,在导管内结成块;导致堵塞;混凝土拌和物在拌制过程中有超径石子,或混凝土拌和站、运输车内的大结块;在下料过程中因进料口把关不严,进入导管形成堵塞;混凝土初浇时,导管下口距孔底太近,空内泥浆郁积厚,导管塞排不出导管形成堵塞。
(2) 预防措施。先期浇筑的混凝土适宜加缓凝剂,延缓初凝时间;导管底口距离孔底的高度要适当,一般在0.4m,不能超出0.5m;过低则混凝土排出不畅通;过高不容易满足地一次下料导管埋深要求,甚至造成初灌未封底;浇筑时料斗要严格把管,防止超径石子,团块进入导管;清孔时保证泥浆性能良好;防止清孔后孔底余郁积厚度大,同时也能防止浇筑混凝土面泥浆压力大,增加混凝土下料阻力,影响混凝土扩散;组织好各个环节,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3) 处理方法。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堵塞时,应查对下料记录,确认管底位置和埋深;以最大限度上下反复抖动导管,开始提升时不宜过高,不的向下猛落,以防止引起导管破裂,混凝土离析等问题;若以上方法不行的话,应果断抓紧起拔导管,重新下关浇筑;重新浇筑时,导管底部应该插入混凝土1.0m,同时用小抽筒抽净管内泥浆,并注入适量砂浆。
3、堵管
(1) 原因分析。导管采用传统的法兰盘连结方式或法兰盘挂住钢筋笼;长时间不起拔,埋管过深;浇筑过程中因故停顿时间长,混凝土强度开始增长,混凝土的落度偏小,气温较高,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过早。
(2) 预防措施。先期浇筑的混凝土适宜加缓凝剂;浇筑混凝土严格控制入仓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混凝土的落度,不合格的混凝土严禁入仓;高温天气应加强拌和能力,保证混凝土的供应;浇筑工程中勤起拔,严格控制导管的埋深,不得超过6.0m;导管连接应采用螺旋式的,不适宜用法兰盘连接,以减小提升阻力,并可防止挂钢筋笼。
(3) 处理方法。埋管深度不大时,停止浇筑,拆除上部导管,挖除已经浇筑的混凝土,埋管过深时,埋管应报废处理。
4、钢筋笼上浮
(1) 原因分析。钢筋笼上端未固定牢固,灌注混凝土时冲击力大,导管不居中,导管法兰挂住钢筋笼环箍。
(2) 预防措施。将钢筋笼上端固定牢固,固定于钻机底盘;当灌注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导管的埋深,减小对钢筋笼的冲击力。下管时应尽量居中,不用带法兰盘的导管,改用螺旋接口的导管。
5、 导管接头、焊缝进水。
(1) 原因分析。导管接头橡皮垫圈老化、损坏或残缺;接头连接不紧,起吊过程中松动、进水或焊缝局部薄弱,在外部泥浆压力作用下缝隙扩大、进水。
(2) 预防措施。加强责任感,下管前应对橡皮垫圈、焊逢进行仔细检查,采用螺旋式导管连接,保证密封圈未老化、破损;桩深度较大的情况下,应在地面做导管连接及密封试验。
(3) 处理措施。漏水部位较高,可提升导管(不提出混凝土面),处理渗漏处,然后下导管,用小抽筒吸净管内泥浆,继续浇筑;漏水部位较深,则提出导管,处理渗漏处或更换导管,重新下管至混凝土面以下1.0m,用小抽筒抽净管内泥浆,继续浇筑。
6、导管提空。
(1) 原因分析。混凝土面探测、计算有错误,或导管提升过快,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以上,钻机刹车不灵,导致提空。
(2) 预防措施。技术人员应记录清孔后的泥浆比重,一此精确计算浇筑过程中导管的埋深,并与混凝土面探测对照,认真做好导管拆卸记录;开始浇筑前钻机刹车不灵,如提升过程中突然发生刹车失灵,则及时关闭电源开关,使钻机停止提升,严格控制泥浆质量和清孔质量;防止混凝土面泥砂郁积过厚,并注意混凝土自管外落入孔内形成混凝土假面,导致探测错误。
7、断桩
(1) 原因分析。在浇筑过程中因停机械发生故障、停电事故、混凝土供应中断、事故处理时间太常,导致孔内混凝土浇筑中断时间过长,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无法继续浇筑造成断桩;导管口埋深过浅小于1.0m,由于下料的冲击,新灌注混凝土直接上翻到原来的混凝土面,从而形成泥浆隔断层,产生断桩;导管提空后未及时发现,继续浇筑混凝土而造成混凝土面不连接,形成断桩。
(2) 预防措施。搞好施工管理,防止机械发生故障或混凝土浇筑的其它事故,应有备用电源和拌和设施。提升导管时保证导管口埋深不小于1.0m。先期浇铸的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延缓初凝时间,给可能出现事故处理留有余地。
(3) 处理措施。断桩位置较低,应采取返工处理,即重新钻孔;断桩位置较高,可采取开挖接长法处理。即将上部松散混凝土及泥浆清除,重新浇筑常态混凝土。对于次要转为部位或因桩位限制不能补桩时,可在断桩面埋设注浆管至断桩面以下,(成桩后拔除)成桩一定时间后进行高压冲洗,冲洗以后进行高压注浆处理
8、桩顶空心
(1)原因分析
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较大,混凝土的坍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其深度、位置和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的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的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出过程中混凝土不能及时充填,选成泥浆填入。
(2)预防措施
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出0.5m,或用机械振捣桩顶混凝土,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流动性。
回复
9楼
谢谢了
回复
10楼
回复
11楼
论文写的很贴合实际,最好在介绍点地下连续墙的浇注内容,(灌注桩采用单导管,地下连续墙采用双导管)在加点实际浇注照片则更好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