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伦理建构中的八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
良好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中,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明确要求“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亲自擘画、亲自确定了国家“江河战略”。2023年3月22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联合国水大会全体会议一般性辩论发言中,提出“建构河流伦理”的倡议:尊重自然界河流生存的基本权利,把河流视作生命体,建构河流伦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2024年5月21日,在第十届世界水论坛上,《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正式发布,李国英部长在发言中进一步指出:建构河流伦理,就是要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让河流永葆生机活力,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李国英部长两次在国际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建构河流伦理,是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最新成果。
水网建设中“两山”理论转化路径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国家水网布局的大框架下,各地区积极推进省级、市级、县级水网建设。在综合考虑防洪、供水、水生态、智慧水利等功能的基础上,水网建设中还应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两山”理论转化的科学内涵和模式 “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自然演化的产物,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