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半小时下101毫米雨,何以这点雨就称天灾?
cwgs
cwgs Lv.2
2007年07月20日 15:48:23
只看楼主

2007年7月,南京市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处新闻发言人傅强说,南京这两年还没有出现这么疯狂的暴雨。“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南京板桥渡口那边下了101毫米,雨就像是从天上倒下来的,大得可以称之为天灾。”傅强称。 南京市排水管理处的总工程师骆颖告诉记者,“2小时内80毫米的降雨量”是城市雨水管网的最大承受能力,对这样的话,我很不理解,哪位专业人员给我们这样的普通市民指点一下?做为南京,《给排水设计手册》给出数据,即使仅按1年1遇设计,1小时降水量也要105毫米,1个半小时才下101毫米,这雨也没多大呀。“2小时内80毫米的降雨量”是城市雨水管网的最大承受能力。这也小得有点夸张吧?

2007年7月,南京市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处新闻发言人傅强说,南京这两年还没有出现这么疯狂的暴雨。“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南京板桥渡口那边下了101毫米,雨就像是从天上倒下来的,大得可以称之为天灾。”傅强称。 南京市排水管理处的总工程师骆颖告诉记者,“2小时内80毫米的降雨量”是城市雨水管网的最大承受能力,
对这样的话,我很不理解,哪位专业人员给我们这样的普通市民指点一下?
做为南京,《给排水设计手册》给出数据,即使仅按1年1遇设计,1小时降水量也要105毫米,1个半小时才下101毫米,这雨也没多大呀。“2小时内80毫米的降雨量”是城市雨水管网的最大承受能力。这也小得有点夸张吧?
1年1遇的雨水都排不出,还称天灾,那我们的生活得是灾声一片了吧? 
哪位专业人士给我们普通但爱较真的群众解解疑难问题?



免费打赏
ldsun
2007年07月23日 17:54:33
12楼


公式本来就是将就着用的,但在这里这样用很合适,无非是说明一下5min的降雨厚度不能够简单的通过换算单位就算作是小时降雨量。
回复
ldsun
2007年07月23日 17:59:15
13楼


你跑题了!
回复
cwgs
2007年07月23日 20:48:53
14楼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9页左右
其上就直接用t=5的q5,直接推算的小时降雨强度。并且列了一大堆表。
并且还给出公式:
i(降雨强度)=。。。。。。
q5=1.67i
H(小时降雨厚度)=36q5
回复
cwgs
2007年07月23日 21:05:18
15楼
引用:既然要计算1小时降雨量,t就应当取值为60min


这是开玩笑吧。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地面情况的变化,t值越大,当然降雨厚度越低了。
回复
51578921
2007年07月23日 21:23:26
16楼
西风漫卷的观点正确的,EgoEr的说法也对,但是跑题了。
按理解,楼主说的应该是南京1年重现期1小时的降雨强度。
西风漫卷计算的i=0.576mm/min是正确的,EgoEr计算的i=101/90=1.12也对,但理论上是超过1年重现期的。
两位专家其实证明的是一个道理,就是南京地区该次降雨超过一年一遇的设计标准,算是“天灾”。
---------------------------------------------------
题外话:道路严重长时间积水一般是综合原因,除天灾是主要原因外,市政管道淤塞\破坏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河道水位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像我们江南地区为例,常水位一般为地面标高下80-100cm,洪水位时80cm不到,
管道出水口一般位于常水位下,靠水位差来排放,管道坡度设计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放大管径减小水力坡度的同时
流速减缓了,淤塞就更严重。而河道的水位都是由水利部门的泵站来控制的,按本地区规划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泵站规模一般按3-4

立方米/秒*平方公里来控制,同暴雨强度计算不同的,加上考虑河道的调蓄,一般都比暴雨强度计算要小,雨水排放相对滞后。
详见《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8期 圩区雨水管道设计探讨 一文
------------------------------------------------------------------------
补充:上面讨论的只是降雨量或强度的问题,涉及管道设计,t不是这么随便定的,说多少是多少,t=t1+2t2,正象EgoEr所说的,t等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雨水流达集流点的集流时间,随着集流点向管道下游移动,每个点的t都是不一样的,随着t变大,强度q变小,但汇流A变大,Q=ψqA,Q最终也是变大的。
回复
51578921
2007年07月23日 21:37:06
17楼


随着时间的延续,降雨厚度(mm)是增加的,这是总量的问题,降雨强度(mm/min)是减小的。

回复
heijindishi
2007年07月24日 07:39:47
18楼
呵呵,楼上大家讨论的这么热闹啊,目前国内的雨水管道设计普遍说来应该是问题不大。
但城市内涝的问题,部分地区确实是因为暴雨强度过大管道排水不急。但大部分地区还是因为水无处可排。雨水一般是直接就近排如水体的,如果河流的水位都迅速上涨,那么市区的水能往什么地方去呢?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家要将排水管理部门从市政部门划入水务之下的原因。水务局一般是有原来的水利局改编过来的,他们需要统筹河流、管道、水厂做综合调度。可惜江苏省目前还没有积极响应国家的这个政策。正如楼上所说,管道养护情况和河流的淤塞情况也直接影响了暴雨的排放能力。当然更不能简单的说是设计的问题。因为城市的管道施工的年代很久了,要全部改成新的符合目前标准的也很难,需要资金不说,老城区全线开挖相信大家也不乐意。
因此内涝问题,不能单单责备我们排水部门。
回复
ldsun
2007年07月24日 11:32:36
19楼


那是计算屋面雨水的,用在这里也不适用。
回复
cwgs
2007年07月24日 16:14:27
20楼
做为南京,这么样一个等级的城市,雨排水设计时,到底应该考虑可以排除多少毫米的雨水呢?做到不积水,退水时间不延后。

南京市排水管理处的总工程师骆颖工程师还告诉记者,南京河西新城区的管网完全能够满足排水的需求。显然1个半小时,101毫米雨,这是考虑范围内的事,是天灾吗?


“给排水手册的公式都是将就着用的”,那做设计时,要靠拍脑门吗?全凭经验?


以下引用曾经在这个论坛,别的讨论区发的贴子,越来越搞不明白,到底去哪找市政雨排设计合理不合理的依据呢?

帐号: mishizhiling
第40楼
我也是在迷惑中,我的计算得出的结果,我们总工总说我选的大了,常规上没用那么大的管径,
我原来一直怀疑是我计算的不对,现在看来不是这么回事。

帐号: lastingfor
第58楼
我是做市政设计的,但也理解规划的难处。
如果要按规范中参数选取来计算管径,我看这管径有点可怕。一般小区的一条雨水干管要通过理论计算达到600-1000那是太轻松不过了,但实际上埋设1000管的可能性太小了。
一般道雨水管道超过1500后,我们这里实施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帐号: csfgirl
第63楼
我现在碰到一个工程,一段大约1.3公里的道路的雨水收集,总规上列出的最大管径是2200。可是在编制可研阶段,这条道路最大的管径变成了700,并且700的管径是写进了发改委的可研批复文件里面的,但实际计算出来的管径(集水面积减少了,重现期也才0.5年)达到了1200。我现在做初步设计,一方面要遵循批复文件, 一方面又要依据实际的计算。现在是明知道发改委的批复文件不合道理,但我又得必须遵守,真是欲哭无泪。
回复
51578921
2007年07月24日 21:54:08
21楼
呵呵,cwgs你好,设计一般都要有个度的问题,取一年重现期,五年重现期,十年重现期,还是百年重现期。。。,当然越大越好了,我们规范规定的市政道路重现期是1-2年,低洼地貌似可取到5年,但取得太大是不经济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然要考虑 性价比的,像小时候动画片忍者神龟里可以住人的下水道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
1个半小时,101毫米降雨理论是超过当地的1年重现期标准的,至于南京地区的雨水管道系统设计的是否合理就不得而知了。 一年一遇的重现期感觉是频率有点高,每年路面都积一次水哈。
----------------------------------------------------------------------------
响应楼主,发发牢骚:市政工程一般都是政府工程,政府对隐蔽工程不重视,对设计干预很大,这确实是事实,说穿了是外行领导内行。而且现在设计院都改制了,为了设计费,院领导都迎合政府,超规范设计,像我们一般设计人员都是画图匠而已,按领导的意思描描图而已,远没有了昔日前辈们的受人尊敬。 本人也觉得做设计特别是市政设计确实没前途了,准备急流勇退了,闪人往股市发展发展哈。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