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一李国豪,1913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去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母亲是个勤劳俭朴的农家妇女。他5岁在村里上小学,课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和农活。13岁时,他插班进入梅县县立中学二年级。在校3年,成绩优异,还曾获得全校演讲比赛奖,并被选任学生会主席。 李国豪在16岁(1929年)时,未读完高中就只身去上海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著名的国立同济大学。在学习两年德语预科结束时,他不仅能够熟练地听、讲、读、写德语,还自学提高了英语。这为他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进入本科时,他选择了工科。到三年级分系时,又从原来想学机械的打算转向了土木。他聪明勤奋、学业超群,1936年,以出类拔萃的成绩毕业。毕业前夕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实习了一个月,从此在他爱好的结构工程领域里桥梁工程占了首位。毕业后,他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翌年,爆发抗日战争,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了他尔后几十年在这个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开端。
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一
李国豪,1913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去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母亲是个勤劳俭朴的农家妇女。他5岁在村里上小学,课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和农活。13岁时,他插班进入梅县县立中学二年级。在校3年,成绩优异,还曾获得全校演讲比赛奖,并被选任学生会主席。
李国豪在16岁(1929年)时,未读完高中就只身去上海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著名的国立同济大学。在学习两年德语预科结束时,他不仅能够熟练地听、讲、读、写德语,还自学提高了英语。这为他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进入本科时,他选择了工科。到三年级分系时,又从原来想学机械的打算转向了土木。他聪明勤奋、学业超群,1936年,以出类拔萃的成绩毕业。毕业前夕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实习了一个月,从此在他爱好的结构工程领域里桥梁工程占了首位。毕业后,他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翌年,爆发抗日战争,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了他尔后几十年在这个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开端。
1938年秋,李国豪由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到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进修。由于他的大学学习成绩特别突出,德国破例批准他直接考博士学位。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它的土木系居于德国的前列。1938年秋,年富力强的克雷帕尔(K.Kloppel)来校任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含钢桥)教研室主任,教授原任德国钢结构协会领导,又担任著名的《钢结构》杂志的主编,李国豪的聪敏勤奋引起了教授的注意,顺利地被教授接受做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他从悬索桥加劲梁变位理论(二阶理论)的弹性弯曲微分方程悟出悬索桥的受力相当于一个受竖向荷载的梁同时受一个轴向拉力。由此他延引出从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颖的《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并用模型试验加以验证。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论文,并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这个中国人以“悬索桥李”出名。当时,他年仅26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李国豪无法回国,他只得于1940年初就任克雷帕尔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一直到战争末期。其间,他除了参加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对悬索桥、桁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都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发表了近10篇重要论文。
首先,他继续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代在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上被采用了;他深入分析铁路荷载对悬索桥的动力作用,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李国豪参加了由克雷帕尔和赫瓦拉(E.Chwalla)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他从压杆稳定问题的分析研究中推广概括,提出“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辨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这年他还以论文《钢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个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1943年夏,他又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求比较精确地分析一座90米跨度的多腹杆系钢桁架桥的主桁内力,如实考虑弦杆在节点的刚固连接。他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思索,设想将桁架这个由杆件组成的离散体系化成为连续体的力学模型,用微分方程去求解,发表了论文《桁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
李国豪和克雷帕尔教授合作多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79年,在他30多年后重访达姆施塔特市时,克雷帕尔在大学里组织了一个聚集联邦德国桥梁工程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会,会上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他当年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李国豪介绍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桁梁桥扭转、稳定、振动”的报告结束时,全场鼓掌、顿足,克雷帕尔教授更是激动地向他表示祝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国豪偕同妻子于1946年夏,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在途经法国马赛时,第一个孩子出世,取名“归华”。到达上海后,他满怀期望去参加桥梁工程建设,但是并不顺利,于是又回到同济大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同济大学。1952年,他领导院系调整后学校的专业建设,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在此领域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他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后来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一书;1956年,他担任副校长,不久创设工程力学专业,并亲自讲授板、壳力学,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而且于1959年组织上海力学学会,任理事长直至80年代,1982年,他还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1955年,他被首批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在此前后,他先后应聘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和主任委员。他在繁重的教学、行政、学会和顾问工作之余仍坚持科学研究工作,除从事拱桥的稳定和振动系统研究外,最为突出的是1958年所发表的开创性论文“斜交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60年代初,李国豪组成结构理论研究室,从事抗核爆炸结构工程的研究,不仅培养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而且组织和促进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2楼
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二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李国豪以莫须有罪名被囚禁于“隔离室”长达2年多之久。在此期间,他在隔离室从广播中听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消息,这使他想起当年武汉大桥通车典礼时出现的晃动现象。他在囚室中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艰难的研究。他两手空空,凭着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创造思维和出色的记忆力,参考过去的成功经验,把桁梁桥这种空间离散体系化为连续体模型,建立弹性弯曲和扭转的微分方程组去求解。他利用仅有的报纸的边角和夹缝,偷偷地推导和计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经过近一年的功夫,终于取得了理论分析的初步成功。
接着,在校内监督劳动期间,他在家里做桁梁桥模型和扭转试验,并继续完善理论分析计算,最后于1973年完成了他在多年“囚徒”岁月中呕心沥血写成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它既阐明了武汉大桥的振动问题,又开拓了桁梁桥结构的分析理论,于198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70年代开始,李国豪还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成《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专著出版,受到广泛欢迎。后来他又将用于梁式桥的方法推广于研究拱桥和曲线桥的荷载横向分布,取得了成功。这样,他就建立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模式,适用于各种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统一方法。此外,他还研究拱桥和斜拉桥的空间振动问题,发表了被广泛引用的研究成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开始从事桥梁抗震的研究,并带领助手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977年秋,李国豪出任同济大学校长。经历10年灾难,学校已是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李国豪在恢复原有的土建类专业同时,果敢地大力筹办数、理、化、机、电和管理等类新专业,并迅速恢复和新建8个研究所、室,开展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1979年春,他出访联邦德国,为同济大学和波洪鲁尔大学及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同年,设置德语专业,并为一部分新生和教师开设德语课,同时接受教育部委托,设立留德预备部,积极派送教师出国进修和聘请外国学者来校讲学。仅仅几年时间,李国豪就以宏伟的气魄和出色的组织领导,使同济大学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以联邦德国为重点和先进国家进行广泛合作交流的国际学府。
虽然肩负校长重任,李国豪仍坚持科学研究。他重建结构理论研究所,领导和参加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的研究工作并指导博士研究生。1980年和1989年,他先后主持编写出版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与此同时,他组建桥梁研究室,开展桥梁的空间分析、稳定、抗震、风振和车辆振动等方面的研究,培养了大批博士研究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地震工程和一个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1983年,他将历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汇总编写出版了《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
从50年代起,李国豪就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8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缆索悬吊桥梁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和顾问等。80年代初,李国豪作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的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在避免一期工程下马和解决工程中的桩基水平位移问题时,分别以其远见卓识和出色的理论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负责主编《辞海》土建分部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卷。
1983年,李国豪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主席,翌年,卸去同济大学校长,改任名誉校长。李国豪以古稀之年从事崭新的上海市政协领导工作,也富于开拓精神,他倡议建立“上海政协之友社”的组织深受广大退任政协委员的赞赏,并迅速在全国设立了相同或相似的组织。在5年市政协主席任期内,虽然社会活动十分繁忙,李国豪老当益壮,仍继续坚持科学研究,而且成果累累;他发展了大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开创了对斜拉桥颤振后状态的研究,同时在国外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英文版的《箱梁和桁梁桥的分析》。
1985年,他在达姆施塔特市接受了母校授予他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
1987年春,联邦德国政府继1982年春歌德逝世150周年纪念之际授予他歌德奖章之后,又授予李国豪大十字功勋勋章,以表彰他发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绩。
李国豪作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常设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组组长,在1981年,被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1987年秋,又荣获协会授予的“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这一荣誉,是对于李国豪长期为发展桥梁结构理论和培养人才所做贡献的崇高奖赏。
1987—1990年,李国豪在担任中国科协常委期间,倡议和组织领导了重点决策咨询课题《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对国家提出了多项有助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建议。
回复
3楼
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三
对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稳定和振动问题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悬索桥李]——变位理论的实用方法
李国豪在研究悬索桥变位理论实用方法中发现:
1.悬索桥变位引起非线性项相当于将主索的水平拉力直接作用在加劲梁上的效果。根据这一发现所提出的等效模型不但揭示了悬索桥力学本质,而且使这种复杂的结构分析一下子被简化了,特别是为了振动分析铺平了道路。
2.虽然非线性项的存在使迭加原理失效,但影响线却是桥梁计算中确定最不利加载位置的依据。考虑到大跨度悬索桥中活载相比于恒载较小的特点,李国豪提出了“奇异”影响线的概念,将非性问题在有限制的范围内加以线性化。
3.为了减轻反复试算和迭代计算的困难,李国豪找到了通过三次线性理论的计算,然后以内插求解的途径,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上述三个基本思想构成了他的实用方法的骨架。这在40年代初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虽然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已能方便地进行各种复杂的非线性分析,但李国豪的贡献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却是永存的,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而被各国教材所引用。特别是在德国,“悬索桥李”的美名一直在土木工程界流传着。
结构稳定理论
在40年代初,理想中心压杆的欧拉临界力,即第一类稳定的分支压屈荷载已为工程界所掌握,而偏心压杆的第二类稳定压溃荷载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压弯杆件包括一些压弯的框架和拱是否存在分支点的问题,当时还缺少明确的认识。
李国豪在参加DIN4114规范的工作中意识到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稳定问题的重要性。他以能量变分的形式于1943年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足辨别准则一文,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和辨别准则。他的研究表明:由齐次方程所描述的平衡是其他各种可能的、由非齐次方程或积分方程所描述的平衡问题的一个特例。平衡存在分支点的条件是只要所给定的平衡状态中,不包含系统最低固有函数形式的变形分量。
这一辨别准则虽然不是提供具体的稳定验算方法,但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对于具有初始弯曲或扭转的实际结构,如板的翘曲、梁的侧倾、拱和刚架的屈曲以及杆的弯扭屈曲和桁梁桥侧倾稳定等都是适用的。
离散杆系结构的连续化分析方法和桁梁弯曲与扭转理论
桁架是一种离散的杆系结构。在计算机尚未问世的40年代,用古典的力法分析,即使只有十余次超静定桁架结构也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1943年,李国豪在分析一座复杂的多腹杆菱形桁架体系时,面对50多次超静定结构的困难,他想到了当时处理悬索桥吊杆的“膜理论”,将离散的桁架体系也化成连续体系,用微分方程来处理。他仔细推导了刚度转换的等效关系,并用模型试验反复验证,经过多次改进,终于达到了理论和试验的一致,写出了题为“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计算的新方法”的论文,为桁架结构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离散结构和连续结构之间架起了桥梁。30年以后,李国豪又拿起了这一武器,把桁梁桥这种空间杆系结构和闭口薄壁杆件的弯扭理论联系起来,建立了“桁梁的弯曲与扭转理论”,系统地解决了桁梁结构的空间分析、稳定分析和振动分析的整套计算方法。同时也澄清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晃动现象的本质。
李国豪还将当时刚刚诞生的有限元法的思想引入了桁梁桥的分析。他把连续化了的桁梁结构再分段离散,建立了特殊的“桁梁有限元”,其中包括了反映桁梁横截面翘曲和畸变的必要的位移参数。分段离散后的单元又便于处理变截面和多跨连续等的实际情况以及考虑桁梁、拱和悬索等其他体系的相互组合,达到了灵活多变的境界。特别是对于稳定和振动分析,既能大大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取得足够准确的结果。
桥梁振动理论
在30年代,铁路桥梁在蒸汽机牵引列车通过时的强迫振动及冲击系数问题是一个十分热门的前沿课题,没有人想到要研究像悬索桥这种复杂结构的振动问题。他很快就弄清了悬索桥的自振特性,并且顺利地将Inglis用于梁式桥的振动理论移植过来,得到了满意的解答。
50年代,他又将悬索桥的振动理论推广应用于“拱桥振动问题”。
60年代,他承担了结构抗爆的研究任务。结构抗爆问题的本质涉及到钢筋混凝土地下防护结构的弹塑性振动力学,土动力学和爆炸波动力学等领域,这是一个尖端的非线性振动课题。李国豪使同济大学逐渐成为我国防护工程和地震工程学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1978年起,面对我国大跨度斜拉桥日益增多的新形势,李国豪从研究斜拉桥动力分析有限元法入手,又开辟了桥梁抗风研究的新领域。经过多年努力,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桥梁风振理论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振型耦合颤振”的新概念,澄清了国际上将悬索桥的颤振理论直接用于斜拉桥所带来的一些模糊问题;改进了颤振分析的试验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不仅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而且引起了国际工程界的注意。
1988年,李国豪已值古稀之年,但仍壮心不已,兴致勃勃地探索斜拉桥颤振后性能的问题,这是一个从未有人研究过的领域。目的是为了使斜拉桥这一经济合理的桥型向更大跨度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抗风潜力。他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阐明了斜拉桥颤振后的振动之所以不迅速发散是由于斜缆索的“有效弹性模量”的非线性,而不是实际不存在的所谓“系统阻尼”作用的结果。
回复
4楼
两院院士李国豪传记四
在结构振动的领域,他的贡献遍及抗车辆冲击、抗爆炸、抗震和抗风等所有方面。从基于变分原理的近似解析手段到有限元的数值解,他经历了计算机前和计算机后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不仅是驾驶经典手法的巨匠,也是运用新技术的能手。他始终站在学术界的前沿,指引着科研前进的方向。
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理论及桥梁空间分析
桥梁是一个空间结构,为了使空间分析平面化,荷载横向分布的计算是必不可少的。世界各国的学者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派别。他们的力学模型大都是一种近似处理,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点。70年代初,李国豪下放到镇北黄河大桥劳动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比较已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原理简单、又能概括所有其他各种计算方法的新的梁系模型。这一力学模型的特点是将桥面板沿纵向割开形成各主梁单元,同时将少数几根横隔梁的刚度分摊到桥面板中。在割开的板缝中忽略法向力和纵向剪力,只保留两个对荷载分布起主要作用的竖向剪力和弯矩。最后利用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的基本假定:即以正弦形状荷载代替实际的列车荷载,使计算实用化。通过模型试验,检验了方法的合理性和足够的精度,并进一步编制了便于实用的图表。新的梁系模型与实际桥梁最为接近,比梁格系模型的精度高,又克服了各向异性板模型需要来回换算的缺点,同时在计算中也反映了少数横隔梁的重要作用。对于常用铰接板和铰接T梁桥,只要进一步略去板缝中的弯矩即可。因此,1977年,李国豪的《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一书的出版,就成了这一延续30年的传统课题的最后总结。
1978年,李国豪还发表了“拱桥荷载横向分布理论分析”一文,大大改进了当时在拱桥设计中普遍采用的平均分配法或刚性分配法等十分粗略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拱桥作为既受轴力又受弯矩的结构,有着不同于梁桥的荷载分布规律。在它的理论分析中必须考虑分割的相邻拱单元之间的所有内力。李国豪引伸对梁式桥的分析方法于拱桥,建立了这方面的理论,并以现场测试结果作了验证。1989年,他又进一步推广这种分析方法,完成了曲线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研究。
在李国豪对桥梁空间分析的贡献中,除前面在桁梁的弯曲与扭转理论中所说的以外,应当特别提到他在1958年发表的“斜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一文。他针对斜桥的实际构造,将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通过斜交坐标延伸为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使各向同性斜板理论和斜交梁格系理论成为它的两个特例。李国豪的这一开拓性的工作很快就引起了国外力学工作者的重视,并以“李氏理论”为名被学术界所引用。
以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解决了结构理论中的许多难题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崇尚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他的理论从不满足于推导和计算,总是力求以模型试验或现场测试来检验修改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以刻苦坚毅的精神解决了结构理论中的许多难题。凡是做过他助手的人都深深地为他尊重事实、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他在科研选题上一贯倡导“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他常说,我们的研究主体是工程,左右臂是数学和力学。坚持主张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相结合。
他喜欢研究老难题和别人尚未涉足过的新问题。他的思维方法富于开创性。他常常能从纷繁迷离、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敏锐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重点,以独创的、新颖的、简练的手法解决问题。他的成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而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威望。
爱护青年,热心培养新生力量
李国豪正直无私的为人以及他对青年的爱护和提携和他的学术水平一样为人们所尊重称道。解放前夕,他甘冒白色恐怖的风险,主持正义,挺身为爱国学生辩护,为营救被捕学生四出交涉,表现出一个科学家正直无私的崇高品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是大力培养新生力量。他的教学是启发式的。他多次告诫年轻的教师不要当“保姆”,只有启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他鼓励年轻人勇挑重担,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对于后辈在他的论文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取得的成绩,他都以十分赞许的态度,加以肯定和推荐。在他的关心、培养、提携下,他的助手们在思想、业务上都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退居二线以后,他仍多次呼吁学校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让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委以重任,并指出这是同济大学的希望所在。
李国豪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土木工程界、同济大学、他的众多的学生,特别是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对他怀着崇高的敬意。
回复
5楼
院士生平
1913.4.13 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月梅乡
1929-1936 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德文2年,大学学习5年,为校网球队队员,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土木系,留校任教,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
1938.10-1940.4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进修和研究桥梁工程,40年4月以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获工学博士Dr.Ing.学位
1940-1945 1940-1945 继续在该校钢结构和结构力学教研室从事桥梁和结构力学的科学研究及教学
1942 1942 以论文《用几何方法求刚构影响线》获特许任教工学博士Dr.Ing.habil.学位
1945.12-1946.6 由德国经巴黎、马赛、西贡回到上海
1946.8 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
1947.10-1952.8 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
1953.5-1956.12 同济大学教务长
1953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 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1956 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副校长,全国先进生产者(教育界),国务院科学发展规划委员会土建组组长
1958 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1959 上海力学学会首届理事长;《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1978年起任副主编)兼土建分科主编
1964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斗、囚禁、强迫劳动6年;在囚室中开始研究解决武汉长江大桥震动问题和南京长江大桥稳定问题,著《桁梁桥扭转、稳定与振动》,又研究并完成《公路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专著
1977.7 同济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生产者
1978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9 重访德国,恢复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关系;中国桥梁与结构学会首届理事长,中国组组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主席;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198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土建水学科评议组组长;解决宝钢工程中桩基水平位移问题
1981 论证并提出宝钢工程不应下马,使工程后来得以继续建设,并发展成为我国一个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
1982 2月在北京德国大使馆哥德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接受哥德奖章
1983.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1984 卸去同济大学校长,改任名誉校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至1993年,后连任3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土木工程卷编委会主任
1985.8 接受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嘉应大学名誉校长
1987 上海南浦大桥顾问组组长; 5月在上海德国总领事馆接受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9月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结构工程功绩奖”;“宝钢引水工程咨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 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首届至5届会长;“宝钢工程调整综合论证”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 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首届主席;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首届会长
1991 上海杨浦大桥顾问;汕头海湾大桥顾问组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1992 虎门珠江大桥顾问组组长,江阴大桥顾问
1993 4月在同济大学祝贺80寿辰会上成立“李国豪教育基金”;主持制订《长江口交通通道桥梁方案》
1994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主持制订《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
1995 “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汕头喾石大桥顾问组组长;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科技进步奖”
1996 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1997 广东伶仃洋大桥工程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1998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工学博士
2000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顾问,苏通长江大桥顾问,上海-崇明公路越江通道方案评选会议专家组组长
1999-200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工程多次论证与评审会议专家组组长
2002 东海大桥名誉顾问
2003 4月同济大学举行90寿辰盛大庆祝会
9月评为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回复
6楼
有的时候也想激励自己好好的学习。象这些前辈偶像们学习
可是只有在学习的时候才知道他们的伟大是如此的来之不易。不是说想就可以的、必须要锲而不舍的,前进前进朝着唯一的目标前进,成就才会在自己的手中
回复
7楼
厉害
榜样啊
回复
8楼
太强了,学术和做人都非常令人起敬的大师
回复
9楼
大师走了,但他所留下的,将永远在我们心里!
回复
10楼
真正的大师!!!
回复
11楼
豪哥,您是我们同济人的精神领袖,我们永远怀念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