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弟和同事做一个水冷冷水机组中央空调的方案。在确定冷却水量选水塔水泵的时候,我根据主机制冷量(460kW)来计算冷却水量,同事却是以系统冷负荷(530kW)来计算。同事的根据是说在主机(460kW)在空调系统满负荷(530kW)运行时,在超负荷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提供足够的冷却水量以防止主机损坏。请各位大虾们不吝赐教:到底哪一种方法比较准确?
近日小弟和同事做一个水冷冷水机组中央空调的方案。在确定冷却水量选水塔水泵的时候,我根据主机制冷量(460kW)来计算冷却水量,同事却是以系统冷负荷(530kW)来计算。同事的根据是说在主机(460kW)在空调系统满负荷(530kW)运行时,在超负荷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提供足够的冷却水量以防止主机损坏。请各位大虾们不吝赐教:到底哪一种方法比较准确?
22楼
19楼“我很怀疑采用同时使用系数的必要性,末端同时使用的时候真的是很少吗?”的疑问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个问题就牵涉到好多方面:1、建筑的功能,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都很清楚拉;2、就是中央空调运行管理,主机的启停比较直观,也不说了,关键是末端部分,在不需要空调的时候,他仍然在运行,那你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就是白费劲。关键就是在于人的使用。不需要的就关掉,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同时使用系数是可行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的话,按1.0就好拉。所以那些酒店旅业你一出门连电都断了你的,怕的就是你不关灯、电视、空调等等。
回复
23楼
我的观点很明确,应该以冷机出力来计算。冷却水是给冷机冷凝器降温用的,是要根据冷机的使用情况来考虑的。如果你考虑了建筑同时使用系数,那么有一点可以确定—建筑在设计负荷全部同时使用的情况极少或几乎没有,就算出现还没等系统动作就已经过去,按建筑来算根本没有意义。
回复
24楼
说实话,不是很理解调高冷水出水温度可以提高主机制冷量。想请教,提高的冷量怎样在负荷侧体现?是通过供回水温差体现吗?假设主机满负荷运行时供回水为7/12度,而为了进一步满足负荷侧的要求,需要提高主机制冷量,按你的说法是提高冷水出水温度,相应回水温度肯定也会有提高(可能提高到13度或者14度),是这样理解吗?
回复
25楼
另还有个问题,通过提高冷水出水温度提高主机制冷量,会不会使蒸发器发热量增大,从而从主机出来的冷却水温度大于未调节冷水出水温度时的温度,导致从冷却塔回来的水温度增大,进而影响主机制冷能力。
回复
26楼
回复24、25楼: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调高冷水出水温度可以提高主机的制冷能力,至于实际是否提高了制冷量则要看末端是否有足够负荷提供,如果确实末端负荷需要提高冷量,那么主机回水温度自然就会提高。
反过来,如果不调高冷水出水温度,即使末端负荷需要增加冷量,主机也无能为力,只能是仅额定工况下最大冷量出力。
主机提高冷量后,相应的冷却水流量当然要提高,否则确实回影响主机制冷能力。
建议找一本较详细的主机产品样本看看,通常会有不同工况下主机制冷量的换算图表。
回复
27楼
小第是刚毕业的学生,对中央空调非常感兴趣,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小弟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多谢!
回复
28楼
非常感谢26楼的热心解答,差不多能理解了。
一般来说,制冷机的出水温度是事先设定好的,一般不会去改变它。
当负荷侧需要它超负荷运行时才去调节它的出水温度,是这样吧。
但似乎又有新的问题,就是冷却水流量的增加,所以这个冷水出水温度的调节范围应该只限于1、2度之间吧!
回复
29楼
我是个新手,看了好几遍到糊涂了,也许是经验太少吧,不过我不怕有人骂我外行,我还得问一句各位大师:主机既然是按460选的,水泵的计算公式不是:W=Q/C(TW1-TW2)其中Q压缩式制冷机就制冷机负荷*1.3吗,那么Q应该也是460*1.3啊?
另外另问一个问题如果主机样本上标注冷凝器水量为264立方每小时,用它能确定什么
我是个新手,也许问的问题很肤浅,但我是真心请教,希望前辈们能解答
回复
30楼
回复29楼:你给的公式显然在理论上正确。其中Q的含义:如果是计算冷冻水泵流量,Q就是制冷量(楼主问题里的460KW);如果是计算冷却水流量,Q就是冷凝器热负荷(可以近似保守地估算为1.3×制冷量460KW)。
实际设计选型时,通常不用以上公式计算。查阅主机产品样本,那上面会直接告诉你主机在额定冷量工况下所需要的冷冻水、冷却水流量。如果你不打算采用额定冷量工况,样本上也会告诉你如何换算出其它工况下所需要的冷冻水、冷却水流量。
正如你所举例:“如果主机样本上标注冷凝器水量为264立方每小时,用它能确定什么?”
答曰:它能确定主机在额定冷量工况下需要冷却水流量为264立方/小时。也就是说你应该选配标称流量为264(立方/小时)的冷却水泵。
回复
31楼
回复28楼:你的理解正确。借助调高冷水出水温度的手段来提高主机制冷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指望提高太多,否则主机的电机功率、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面积都难以承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