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绿地———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wutian777
wutian777 Lv.3
2005年05月25日 02:19:14
只看楼主

休闲绿地———一种新的园林形式丁俊清提  要 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必然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生活,它对我国园林绿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园林形式。文章并对休闲活动的特点、规律、休闲绿地的基本形式及社会意义、文化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关键词 休闲绿地 特点 规律 形式 社会意义 文化作用文章编号 1000 - 3363 (2002) 05 - 0068 - 03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休闲绿地———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丁俊清
提  要 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必然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生活,它对我国园林绿地提出了新的要
求,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园林形式。文章并对休闲活动的特点、规律、休闲绿地的基本形式及社会意义、文化作用进行了
初步探索。
关键词 休闲绿地 特点 规律 形式 社会意义 文化作用
文章编号 1000 - 3363 (2002) 05 - 0068 - 03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免费打赏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19:35
2楼
1 休闲,成为当今人们一大生活方式
  1.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
富裕程度的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改
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休
闲。
  1. 2  休闲是不生产的消费时间。
休字,辞海里定义为停止、休息、休养;
闲字,为无事、空闲、安静的意思,休闲
则为无事而休息。伸展开来讲,休闲包
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行为方式,二是
人的精神状态。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
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
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
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
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意思。休闲
有三个特征:第一,是一种行为方式,有
别于工作和活动,它的目的,不是直接
创造产品、作品、成果等,而是一种比较
静态的,调整自己的精神、体力的行为,
是一种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
的机会和能力;第二,休闲是一种精神
状态———保持身心平静和宁静的状态;
第三,上述一、二点讲的是休闲中的人,
除此外,还必须有场所、载体,这个场所
和载体,不是医生给你的药物,也不是
高级酒店赋予你一席丰盛的酒席,而是
大自然给予的以绿为主要特征的场所。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19:57
3楼
1. 3  城市呼唤休闲绿地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休闲早已成为
社会关注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一种社
会建制,早在100 多年前,就把休闲放
在学术的层面进行研究,并且形成学科
体系。休闲成为社会重要的特征之一
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
时代发展的必然。我国距休闲时代虽
说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程,但是本着
“知远之近,知微之显”的观点看,休闲
生活已显端倪。问题得从三方面看:一
是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之后,就要向精神
生活转化。追求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
的提升,已经成为目前一些富人,高素
质的人、高文化的人的日益迫切的追
求;二是国家一些制度的改变,促进、催
化了这一生活方式。比如我国1995 年
起实行每周40 小时工作制(即双休
日) ,1999 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3
个长假日,城市人民已经有1/ 3 的时间
是在休闲中度过的了;三是分析各个城
市的人口百岁图,已经开始了由正“金
字塔”向倒“金字塔”的转化。就是说,
我国长时间的人口控制,一对夫妻一胎
制,使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加大,很多城
市人口逐渐老化,成了老年社会。老年
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休闲。因此,休闲
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迫在眉捷的
大问题。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0:20
4楼
以温州市为例,温州市区1995 年
已进入老龄社会,现在建成区用地120
多km2 ,常住人口100 多万,还有100 多
万流动人口。旧城用地1117km2 ,常住
人口50 多万,退离休的、下岗的大部分
居住在旧城,有10 多万人。目前,政
府、机关、金融、文教、卫生、商业等主要
单位都集中在旧城,也即旧城里住着温
州市大部高素质人员,旧城目前仍处于
温州市核心区地位。
  温州市区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和大面积的绿地面貌,但是这毕竟离城
市核心区———旧城区有一段距离,不是
人们晨起,饭后信步即到,所以,旧城日
常休闲绿地问题成为当前市民生活中
的突出问题。
  1. 4  政府的义务
  休闲问题不是个别人、个别地区的
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人都必走
向这个群体) 问题,也即是社会问题。
因此,这个问题也不是个人或家庭、企
业所能解决,必须由政府组织解决。
  政府在休闲服务领域应当承担下
列义务:
  1. 4. 1  直接提供休闲服务,将公共
休闲服务的运行与管理列入政府办事
系列,设立机构来管理有关设施与项
目。
  1. 4. 2  选择非政府机构来提供公
共休闲服务,政府为赋权者和协调者。
  1. 4. 3  给提供公共休闲服务的非
行政机构一定赞助、鼓励。
  1. 4. 4  做好有关休闲与休闲服务
的合法和规范工作,促进休闲服务的健
康发展。
  1. 4. 5  引导和鼓励开展休闲学研
究,研究休闲与经济、家庭生活方式和
大众消费的关系;休闲生活对人格发展
的影响,休闲文化特征及经济高速发展
下的休闲生活等。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0:47
5楼
1. 5  规划师的职责
  规划部门是市政府的规划行政职
能部门,当义不容辞承担起公共休闲服
务的场所,即休闲绿地规划的职责,并
且起草有关休闲与休闲服务的立法和
规范工作。
2 现代休闲生活的基本规律
  2. 1  人口构成
  以温州旧城为例,主体是离退休人
员,年龄50 以上;其次是下岗工人,常
到公园过休闲生活的年龄在40~50 岁
之间,第三是无业或有病或长假青年。
  2. 2  人口素质
  这是一个群体,从年龄角度讲,属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1:59
6楼
于弱势群体;从经济角度讲,比较有钱。
其中离退休人员有较丰厚的退休金,他
们的子女或第三、四代都独立成家了,
是被下代尊敬、孝顺、赡养的阶层。下
岗人员,到了这个年龄其子女都已经有
了工作,也或经商,也属于对下代没有
什么经济抚养的阶层。至于那些有病
或长假的,自然得到家人照顾。因此,
总的来讲,经济上属于优势群体。从文
化角度讲,这些人都有一定学历、阅历,
很多是受过毛泽东时代严格的纪律教
育和道德教育,在家每天都看报纸、看
电视、听广播,都很关心国家大事和周
围发生的一切,他们对于休闲绿地上的
设施,一草一木,都是本着这是自己家
园的一颗心,因而格外爱护,那些破坏
设施,摘花折枝或在树上、石上刻名题
字的事绝不会发生。和旅游群体或出
没于娱乐场所的青壮年比,可认为是优
势群体。
  2. 3  活动规律
  2. 3. 1  常态性。不是假节日,也不
是双休日才去,而是每天都去,一天当
中,早晨6~8 点为高峰,下午2~4 点钟
也是一个高峰,从早晨到傍晚都有人。
  2. 3. 2  固定性。就个人而言,去的
地点比较因定,有的人喜欢在树林中,
有的喜欢在台地上,有的喜欢在山径
上,有的喜欢在亭子里等等,一旦他
(她)比较、选择、确定后,惯性很大,不
会轻易变。
  2. 4  活动内容
  打太极拳、做气功、坐禅、做意念
功、深呼吸、空气浴、阳光浴、围坐闲谈、
闲坐静坐为大宗,也有打羽毛球、打太
极拳、跳舞、舞剑、下棋、散步、养鸟、打
牌、以及使用健身器械。健身的特点是
对场所要求高,设备要求低。健身器械
一次投入大而不须营运管理费用,健身
项目有:模高器、太空球、臂力训练器,
转体训练器、美腰压腿训练器,平行梯、
健骑器、上肢牵引器、扭腰器、腹肌架、
太极推手器、伸背器、太空漫步器、快乐
大转盘、组合训练器等。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2:18
7楼
 2. 5  活动和审美特点
  2. 5. 1  无意识
  不是像参观、考察、购物、会友、演
出比赛一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从人
的神态着,是无机巧的,仅仅是去消遣
一下,消磨一下时光,其目的是休闲,可
用下列这些词描述其精神状态;无事而
休息、沐浴、休暇、休整、空闲、安闲、优
闲、平常、不打紧、等闲、与正事无关、闲
适(清闲安适) 、闲闲(从容自得) 和闲逸
(清闲安逸) 。
  2. 5. 2  比较静态
  不是游,而是憩。游(旅游) 的目的
是寻找新的信息,它以景观为目标,要
求景观要新,容量要大,游线要长,而且
景点的安排上要步移景异。
  憩的目的是藉一较好的环境调整
自己的身心,它对环境要求绿多一点,
安静一点,空气新鲜一点就行,一般说
来熟悉的自然环境比步移景异的场所
更好一些,它不需信息量,但需领域感、
认同感和家园感。
  憩的形式,非古代士大夫们那种游
园方式:以品味、顿悟,通过文化寻踪,
追求意境,激发艺术再创造。而是根据
休闲者自身的能力和要求,选择交流、
闲谈、小锻炼或以做内功、调息为主,以
达到放松身心,增进健康的目的。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认为休闲活动
为一种非游非玩、亦游亦玩、非品悟也
品悟的活动,它的最高境界不在景、而
在人,不是不要景,而是要眼中有景,心
中无景,不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量,而
是增进本身的微调功能和身心放松。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2:38
8楼
2. 5. 3  活动状态
  和旅游、参观、队团活动不同,人的
集合,不是一种有组织的游憩行为,而
是一种无血缘、地缘、职缘的游憩行为,
不是线状的,而是团块状、散点式的,不
是有计划的,而是随机的。集合的规模
不会很大,以20~30 人为常见,2~3 人
也有,绝不会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集合在
一起。
  2. 5. 4  审美特征
  要求审美客体即美的要素具有稳
定性,这是由休闲的目的所决定的,其
最终目的是身心愉快健康,审美主体活
动的特点是静,完形效应是人的视觉思
维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人看到一个不完
整的、不稳定的、不对称的构图(景) ,一
定要向完整的、稳定的、对称的方向去
想,这样就产生了“完形压强”,因而刺
激大脑、干扰内心的平静,当一个有规
律的稳定、熟悉的图景呈现于眼前时,
会感到极为舒服和平静。
3 休闲与消费的关系
  休闲与消费的关系不如旅游与消
费的关系密切,休闲没有购物要求,消
费需求很简单而且是随机的,就温州市
而言,笔者看到目前休闲时的主要消费
项目有:
  3. 1  足浴、足底按摩。
  3. 2  茶及小点心。
  3. 3  报童卖报纸。
  3. 4  其他保健项目:如量血压、切
羚羊角、西洋参等。
  这些项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
者看中了休闲群体而上门服务,只有少
数休闲者进行该项消费。此外,对配套
公共设施要求也不高,一般有:垃圾箱、
电话亭、公厕即可,使用频率不高。
4 休闲绿地的空间形式和特点
  园林是生活的物化,其形式是由园
主或使用园林的主体人群生活方式决
定的,他们的宇宙观、价值观、思想方
法、审美情趣等决定了园林空间形式、
艺术风格。皇家园林要表现统治者的
功业和气概,其风格必定是硕大、雄伟;
文人山水园要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内在
精神和对自然的追求,其风格必定是小
中见大,简单中涵合意味。休闲绿地服
务的对象主要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其休
闲活动,不是认识上的品悟活动或求知
活动,而是一种清静无为、放松身心的
活动,休闲活动人员的构成,活动内容、
活动规律具有基层性、常态性、生活性、
民俗性、市民性。一个最适于服务主体
目的和环境的空间,才是好空间。因
此,休闲绿地的形式,应具有下列基本
条件和特色。
  4. 1  绿荫和台地是休闲绿地的基
本要素
  休闲活动的主体是人,不是景,而
人的目的不是观景,而是坐憩、调节精
神和身心,人的这种精神活动需要外部
因素帮助,绿色代表生命,最易引起快
愉。因此,绿(而且要足够的绿,即绿
量)是休闲生活的第一外部要素。还有
一个要素,即要有绿荫,如大热天光有
草坪,没有树荫,休闲的人能在上面或
对着草地坐上一天半天吗? 故树林是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3:01
9楼
休闲绿地的第一要素。
  前面讲过,休闲的方式主要是坐
憩。因此,光有树荫还不行,还要有坐
憩的场所,就风景山来说要有台地。台
地规模以能坐憩10 多人至百来人为
宜,规模太大则失去宁静感和亲和力。
台地的布局不能太规则,应是散点式
的,整座山的台地,又应当有个中心。
  4. 2  宜人的视景———是休闲绿地
最重要的景观
  景按各种不同分类法有透景、借
景、框景、漏景、夹景、添景、障景、隔景
等,笔者认为在休闲绿地中,视景是最
重要的。
  所谓视景,是指从一个给定的观察
点所能见到的景致。视景是一幅框起
的画面,是一种背景,是空间视觉的限
定,它超越了场地界限且有引愉力,让
人产生延展自身的感觉。视景必须与
人及为人所用的区域和空间相和谐,大
型活动或火山喷发场面很难使人从视
觉上介入安静状态。最稳定的、最宜人
的视景能使人最快达到宁静的心理状
态。
  4. 3  开放性———休闲绿地的本质
特征
  笔者所说开放性是指没有门卫和
出入管理,没有活动时间限止,不收费,
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进出使用。这
是休闲活动的基层性、生活性、市民性
所要求,开放性空间犹如城市弄堂,不
管是当官的、打工的、有权的、无权的、
有钱的、无钱的、快乐的、痛苦的、得意
的、失意的都可以去,都可以共享这块
资源。休闲绿地开放性是休闲生活市
民性的最重要保证,尤其是住区、社区
中的休闲空间,没有开放性的话,人们
会感到缺少社区感。开放绿地用线性
休闲空间,如散步道、健身远足路连接,
则可以使开放空间保持连续性,一个个
休闲场所有机组合起来,便成为城市绿
色开放体系,这是当今城市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是市民理解自然的通道,而理
解自然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
  伸入式草坪、花池、高大乔木等,可
使人接近它、贴近它、扶摸它,这是保证
休闲绿地开放性的重要手法。
  适当拉开视景的视距,可获得一个
向天空开放的限定空间,它在获取阳
光、阴凉、空气、天光和浮云方面有明显
的优势。这也是获取开放空间的一种
手法。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3:28
10楼
5 绿色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
  传统的观念,园林创作以景观为主
线,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以观景为
目的园林,正确的观点应当是:园林创
作当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为主线。休
闲活动,主体重于客体,应当以我为用,
重自我、重休闲。造景的目的,不是给
主体过多的信息量,更不应给主体以刺
激,而是应促进主体的心情平和,心理
稳定。休闲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具有
人文特征,打个比方,它不是中国文化
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而是民清的通俗
小说,它不在高堂雅室产生,而在村头
井巷中产生、传播,是一种市民文化、俗
文化。
6 发展休闲绿地的社会意义和文化
价值
  6. 1  休闲是提升人文精神的文化
基础
  6. 1. 1  人类除了生产、休息娱乐活
动以外,休闲是生活方式之一,尤其是
老龄群体,休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
容。
  6. 1. 2  人们工作外的活动可分为
三个层次: ①必须的非工作活动———自
由选择程度较低,内在动机较弱的活
动; ②自由时间的活动———有一定的自
身选择和内在动机的活动; ③休闲活动
———具有高度的自身选择与很强的内
在动机的活动,三层次中,休闲是最具
积极意义的,它是人们实现自我,追求
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表现。
  6. 1. 3  休闲是提高人自身能力的
重要环节。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的亚
里士多德称休闲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
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休闲
可以调节精神,发展人类良好人格”。
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
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休闲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健康发
展的内心体验,对现代文明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人只有在休闲中才能获取最自
由、最本真的创造力。
  6. 2  休闲与社会进步有密切关
系,近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人类的物
质财富大大增加了,精神却逐渐走向贫
困,现代社会物质的繁荣是以人的异化
为代价的———人的全面丰富性遭到压
抑,人退化为单向度的动物,片面的物
质享受和可怕的精神贫困撕裂着我们
这一代人。休闲使人找到了快乐,可以
使人类回归自然,丰富自身的精神,也
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重新找到人的基
点和中介形式,从而使异化人转变为经
济人、社会人,即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
过程,是人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
发展舞台。
  6. 3  休闲是人类消费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优化家庭生活方式,从而促进
和改善提高人伦关系。休闲和美学、建
筑学、文学、产业政策、劳动等等都有相
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休闲已成为一
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
式和行为方式。
  6. 4  社会发展物质丰富带来了分
配不均,贫富不匀的负面效应,另一方
面随着人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社会不
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休闲可以促进社
会安定。
  6. 5  休闲还具有哲学意义,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人们究竟
在寻找什么? 未来的路怎么走? 西方
社会随着休闲学的兴盛,提出了这些人
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不光是医师、社会
学家研究这些问题,而且很多哲学家介
入研究,表明它与哲学有密切关系。
回复
wutian777
2005年05月25日 02:24:17
11楼
6. 6  休闲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
容,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社会发展
的目的又是什么?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
人类自身。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
转变,又从经济发展走向社会发展的道
路,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道
路,是人类发展的重大进步。我国改革
开放以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从根本上
忽视了“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才纠
正了这一错误。提出了经济建设“以人
为本”这一根本原则,把人的生存和发
展需要及其实现满足程度作为社会发
展的基本出发点,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的
终极目标。
  究竟什么是生活质量? 它和“生活
水平”、“生活标准”、“福利水平”不是同
一个概念。近年国内很多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