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都市圈经济逐渐形成,市域(郊)铁路蓬勃发展,公交化运营、一体化服务成为市域(郊)铁路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从市域(郊)铁路功能特征与运营需求出发,立足我国发展实践,通过分析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现状,梳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的成功经验,从规划、票务、运输、站城融合4方面提出我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市域(郊)铁路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都市圈经济逐渐形成,市域(郊)铁路蓬勃发展,公交化运营、一体化服务成为市域(郊)铁路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从市域(郊)铁路功能特征与运营需求出发,立足我国发展实践,通过分析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现状,梳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的成功经验,从规划、票务、运输、站城融合4方面提出我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市域(郊)铁路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市域(郊)铁路是空间和功能并重的系统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20年12月印发的国办函[2020]116号《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市域(郊)铁路是连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和周边城镇组团,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运量、公交化运输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在空间层面,其服务于都市圈尺度,衔接都市圈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组团;在功能层面,其主要解决目前城市发展中职住分离带来的通勤需求。因此,空间上的都市圈尺度和功能上的通勤化也是市域(郊)铁路的2个核心特征。
都市圈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在就业机会、薪资水平、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都市圈内通勤、通学需求的产生,也就造就了市域(郊)铁路的上述2个核心特征。这2个特征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从单一城市扩张向都市圈共同发展变革的要求,也是职住分离向都市圈尺度派生的产物。以广州都市圈为例,其交互客流规模约为232万人/日,其中广州与佛山之间更是超过了140万人/日,广佛线的进站客流存在明显的通勤特征,早高峰时段为7:00—8:00,早高峰大客流特征较为明显。此外,还需要明确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短期内还有部分市域(郊)铁路线路仍以服务旅游及商务客流为主,处于发展有需求、客流有潜力的阶段;但随着都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通勤需求会逐渐释放。因此,对于城市管理者和线路运营商而言,应当提前布局,优化服务,进一步发挥线路潜力,以适应城市发展。
基于上述市域(郊)铁路功能特征分析,可将其运营需求归纳为公交化运营和一体化服务2方面,如图1所示。
市域(郊)铁路主要服务于都市圈外围居住组团与中心城区商业、办公等核心区的交流,对时效性和便捷性的要求更高,相较于传统铁路,公交化是其显著特征。公交化运营的最大特点是乘客无需配合时刻表计划出行,到站后可以随到随走。对于运输全过程而言,公交化运营可以分为公交化票务服务、公交化车站服务、公交化列车服务3个层次。
(1)公交化票务服务。即实现非计划售票,乘客到站购票,不限车次、坐席乘车。
(2)公交化车站服务。即出入口与城市布局高度结合,实现多向、多出入口快速进出站,乘客可站台候车。
(3)公交化列车服务。即提供高密度行车服务、多车门快速上下车服务,以及智能在车服务,方便乘客随到随走及获取出行信息。
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穿城式和放射式2种。由于现代都市圈中心城区发展已经较为完善,新建市域(郊)铁路穿越中心城区的代价较大,且部分城市因未预留条件实施困难,因此建设放射式线路可操作性更强,更受青睐,目前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市域(郊)铁路的主要布局形式。市域(郊)铁路一般衔接中心城区边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或综合交通枢纽,乘客需要换乘甚至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从乘客出行全过程的角度出发,为实现乘车时效性和便捷性的目标,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有一体化服务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 3 方面的内容。
(1)一体化票务服务。即实现一票通达,乘客出行仅需购买一张车票,实现付费区换乘。
(2)一体化车站服务。即缩短换乘距离;统一车站标识及服务标准;不同制式线路安检互信,避免重复安检。
(3)一体化运输服务。即在运输组织方面,为服务于需要快速通达市中心的客流,尽可能在有需求的线路上开行跨线列车,合理选择停站方案,节省出行时间,提高线路竞争力和乘客出行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市域(郊)铁路的发展,2017年—2020年,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市域(郊)铁路发展。但由于各地方对市域(郊)铁路的定义、功能等理解不一致,因此以前建设的具有市域(郊)铁路功能的线路并未统一称作市域(郊)铁路。《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对符合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相关要求的市域快轨、市域快线、市域铁路等,统筹纳入市域(郊)铁路规划管理”。
下面将从市域(郊)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运输组织、票务、车站服务4个方面对北京市郊铁路S2线、北京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图2)、上海金山铁路、广清城际铁路4条我国已运营、运营特点不同且具有代表性的市域(郊)铁路典型线路进行对比,以分析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运营现状和特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对照前文所述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和一体化服务的需求可知,目前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列车开行频次较低、公交化水平不足。目前,我国市域(郊)铁路线路列车开行频次通常较低,全日开行对数不超过50对,相较于TB 10624-2020《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中要求的行车间隔(即“新建市域(郊)铁路初期高峰时段不宜大于10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15min”“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高峰时段不宜大于15min,平峰时段不宜大于30min”)还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部分线路受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客流还在培育阶段,运力需求相对较小;其二,受线路技术标准限制,目前C2信号系统仅支持单司机折返作业方式,不具备自动折返功能,只能实现15~20min的折返间隔,影响了市域(郊)铁路高密度行车。
(2)一票通达存在欠缺,一体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票务管理方面,虽然目前市域(郊)铁路已实现通过刷公交卡或二维码的方式不限车次、坐席乘车,但在是否实名验证上与城市轨道交通不统一,在安检标准上与城市轨道交通不互信,未能实现一票通达,导致乘客换乘城市轨道交通时需要多次过闸机从非付费区换乘。若一票通达不能实现,则会降低市域(郊)铁路快速进入中心城区的时效性,打击乘客选择其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积极性。
(3)车站设计、管理偏向国铁模式,站城融合程度不高。目前,市域(郊)铁路车站仍多按国铁模式设计及管理,出入口较少且与周边商业的结合度不高,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距离长,进出站多为单向分流,乘客站厅候车。这种模式与站城融合、乘客快进快出的理念不符,拉长了乘客出行总时间,对客流增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上海金山铁路引入上海南站,既未到达市中心,也未与地铁4号线连接,近60%的乘客需要出站换乘,平均换乘时间为35~40min,严重影响了乘客出行。
日本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系统由JR普速铁路和私铁2部分组成,总体上呈现“双环线+放射线”的线网格局,其在多年运营实践中,以运输组织灵活、互联互通水平高、乘车体验好而著称,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城市中心与外围组团的通勤需求,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现将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大量开行跨线直通运营列车。东京都市圈中的JR普速铁路、私铁、地铁之间大量开行跨线直通运营列车。其13条地铁线路中有10条与JR普速铁路或私铁之间开行了跨线列车,实现互联互通,乘客无需换乘即可往返于郊区与市中心之间,这为乘客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东京都市圈范围内已实现从任意一点出发步行10min即有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可在1h内通达东京都市圈任意地点。
(2)列车开行频次高,保证乘客随到随走。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线路通常每日运营19~21h,全日共开行列车200多对,其中,高峰小时至少开行列车14对,平均发车间隔为4.3min,平峰小时至少开行5对,平均发车间隔为12min。密集的发车基本可以保证乘客随到随走。
(3)灵活开行多种列车,满足乘客不同的出行需求。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开行了多种列车,以满足乘客的个性化出行需求。例如,浅草线与京成押上线、京成本线、北总线及京急本线4条线路开行跨线运营列车,包括普通、特快、特急、急行、机场特快5种类型。
(4)推行一票制,方便乘客换乘。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线路中,同一运营主体运营的线路之间大都可以实现付费区换乘;不同运营主体运营的线路之间虽以非付费区换乘为主,但乘客可通过联乘券等方式实现一票通达,并且换乘时无需进行重复安检,十分便捷,如图3所示。
(5)车站设置多个出入口,实现站城融合。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车站设置的出入口数量较多,且与周边的商业、企业、居民区结合紧密。以东京站为例,东京站设有多达30余个出入口,出入口与周边设施一体化程度较高,所有出入口均设有检票口,且无需安检和实名验证,乘客可从任一出入口进出站,从而极大地方便了乘客出行;站中仅在新干线列车的乘车区内设有供30人使用的小候车室,其他类型线路均不设置候车室,乘客可直接进入站台,随到随走;站外进行综合物业开发,且与出租车、长途汽车及社会车辆停车场等交通接驳设施衔接紧密。
结合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情况,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如下。
应在规划层面将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统筹考虑,力争实现其互联互通,保证市域(郊)铁路直达中心城区的时效性。在规划时需做好通道预留和换乘预留,互联互通线路的技术标准应兼容,避免使市域(郊)铁路变成路网中的孤岛,带来后期改造的困难。
此外,应统筹确定市域(郊)铁路信号制式、车辆选型、限界等主要技术标准;对于采用C2信号系统的线路,应增加自动折返功能,结合客流特征在部分车站预留越行条件。
票务是影响乘客出行体验的重要环节。市域(郊)铁路应在实现不限车次、坐席乘车的前提下,在票制和清分方式上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融合,为乘客提供一体化服务。
(1)票制。应借鉴成功经验,在与国铁有互联互通运输需求的市域(郊)铁路线路上设置国铁12306购票和公交化多元支付2种票务体系,其中公交多元支付票务体系应与城市轨道交通互认,避免乘客二次购票。此外,应实现付费区换乘,其包括以下2方面内容:其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二维码和票卡的实名制,引入人脸识别等先进支付手段;其二,确立一致的安检标准,实现安检互信,并通过合理布局,创造封闭式换乘条件,保证安检效果。
(2)清分方式。由于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一票通达通常涉及两家或多家运营主体,其票价存在差异,加之二者未来成网运行后将存在多点换乘的情况,因此如何精准确定乘客路径是合理计费和合理清分的重点。本文提出以划分“出行域”为手段进行清分的方法,即将都市圈以市域(郊)铁路的接轨站为节点,划分成“地铁域”和“城际域”,域间设置标记闸机,乘客换乘时需在付费区通过一次标记闸机,以精准标记乘客路径;按照“域内模糊清分,域间精准清分”的原则,实现合理计费和合理清分。
运输服务是整个出行服务的主体。优化运输服务的关键是着力提升公交化服务水平。
(1)增加列车开行频次,实现随到随走。在运力安排上,应增加全日开行列车对数,针对目前客流量较小的情况,可以优先在高峰时期利用小编组列车实现公交化运营,在平峰时期可采用长编组列车固定时刻运营的行车组织模式,减少运力损失;在运输管理上,可采用双司机折返作业的方式缩短列车折返间隔,有条件的线路可进行自动折返的设施设备改造。
(2)优化停站方案,保证运输服务的时效性和可行性。应结合客流特征,优化停站方案,在保证运输服务时效性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乘客错乘、误乘的情况发生。
应优化市域(郊)铁路沿线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车站集聚,缩短乘客在站时间。在设置车站出入口时,应结合商业、居民区、周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改造或增设出入口;结合周边建筑,设置联通型出入口;实现出入口双向进出站,票务及安检设备均按照双向混流布置。此外,应在站台增设屏蔽门,推进站台候车模式的实施,方便乘客随到随走;而且,应统一车站尤其是换乘车站的标识指引和乘车信息指引,使乘客看得清、找得到。
[1] 耿连松. 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对策[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2(6):6-11.
本文为国家铁路局科研课题——基于既有铁路提质增效的铁路高质量发展研究,基金号KF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