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嵌固端的选择个人理解,请大家指点,讨论。:D:D关于嵌固端,先讨论一下规范中的不同规定。抗规与高规规定如下:[size=10.5000pt]高规:[size=10.5000pt]3.5.2:对结构底部嵌固层,侧刚比值不宜小于1.5。针对本条规定:朱总书中指出两种计算模型,即绝对嵌固模型(地下室顶板处水平位移为0,竖向位移为0,但转角为0),另一种暂且称为相对嵌固模型(地下室顶板处水平位移为
关于嵌固端,先讨论一下规范中的不同规定。
抗规与高规规定如下:
[size=10.5000pt] 高规:
[size=10.5000pt]3.5.2 :对结构底部嵌固层,侧刚比值不宜小于 1.5 。
针对本条规定:朱总书中指出两种计算模型,即绝对嵌固模型(地下室顶板处水平位移为0,竖向位移为0,但转角为0),另一种暂且称为相对嵌固模型(地下室顶板处水平位移为0,竖向位移为0,但转角不为0,能真实反映现实情况)。规范中的1.5是针对绝对嵌固模型而言,对于相对嵌固模型,1.5的情况较难满足。
[size=10.5000pt]5.3.7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刚度比不宜小于 2 。
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已经明确此时侧刚度的计算采用等效剪切刚度比值的方法。但相关范围与抗规略有不同,高规中为三跨范围。
[size=10.5000pt] 抗规:
[size=10.5000pt]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size=10.5000pt]。。。。。。
此处就不再描述了。总体上抗规可总结为刚度比满足,板内避免大开洞,楼板厚度,楼板配筋以及实现地下室强梁弱上柱的措施。
楼主认为嵌固端的选取和力学模型有很大的联系。如果只是为了确定抗震等级的话,此处的嵌固端只能是一种名义上的嵌固端,并不能较为真实的反应结构反应。个人理解嵌固端应该是绝对嵌固的模型,对于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即使地下室顶板能满足规范中嵌固端的要求,也不应该分开建模,独立算。可以把地下室模型建进去,查看地质勘测报告,确定周围土的M值,采用土弹簧的模型较为准确。所以,对于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的模型宜建立两个模型(无地下室的模型,带地下室的模型),无地下室模型用于计算1.5的要求,带地下室模型用于计算配筋等或进行包络设计。
而对于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嵌固时的情况,只要地下一层楼盖平面内的刚度满足作为嵌固要求,则无须要求地下2层与地下1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小于2。若取基础顶面作为嵌固,从受力及经济的角度,都有待考虑。
楼主的个人理解,大家看看有无不妥,欢迎大家讨论指点,共同进步。
广州石头小白在此谢谢大家的指点了!!!
[size=10.500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