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静载作业指导书
xlb3772
xlb3772 Lv.3
2006年08月02日 14:41:38
只看楼主

桩 基 静 载 荷 检 测作 业 指 导 书桩 基 静 载 荷 检 测作 业 指 导 书(第1版)编写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持有人:生效日期: 受控状态:总页数: (包括此页) 发放编号:桩 基 静 载 荷 检 测作 业 指 导 书文件编号: 版号:第1版编写:审核:批准: 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

桩 基 静 载 荷 检 测作 业 指 导 书

桩 基 静 载 荷 检 测
作 业 指 导 书

(第1版)



编写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年 月 日

批准人: 年 月 日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持有人:


生效日期: 受控状态:


总页数: (包括此页) 发放编号:

桩 基 静 载 荷 检 测
作 业 指 导 书

文件编号: 版号:第1版
编写:审核:批准: 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




修改记录
修改页码 修改内容 修改人 批准人 生效日期


桩基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试验项目:1)桩基承受外部荷载时的变形情况;
2)桩基的允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
3)计算划分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4)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
5)分析判断桩身质量。
一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1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
1.1.1通过甲方或设计人员了解试桩的基本情况(如长度、砼强度等级、施工时间、施工方式等),了解试桩处工程地质情况,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
1.1.2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甲方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制定出比较祥细的试桩方案(含锚桩布置、桩头处理、承台制作等)。
1.2试验准备
1.2.1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油泵调试好,将所用的荷载传感器、应变仪等试验仪器在标准压力机下经过严格率定,并认真填写率定记录表。
1.2.2在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其不遭损伤,以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准确无误。
1.2.3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设备的安放位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
1.2.4反力架的安装和焊接要牢固可靠,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正式试验加载工作。
1.3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
1.3.1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
以保护仪器设备。
1.3.2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应变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
1.3.3试验现场所接电源必须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禁止乱拉乱扯电源、电线、防止漏电,触电等事故发生。
1.3.4百分表的安装调试符合静载试验要求,百分表应安装固定在支承于相对不动基础上的基准梁上,百分表的安装应使表轴线平行于被测位移的方向,不得倾斜。
1.3.5荷载传感器与电阻应变仪接通后应进行调试,检查其工作状态和性能,调试完毕后应记下所用仪器仪表的型号规格及其初始读数值。
二、试 验
2.1在前述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试验。
2.2桩基试验的加卸程序和桩顶沉降测读时间间隔严格遵守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相应试验规程。
2.3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记录现场天气变化情况及其对基准梁的影响,并将其在测量数据中消除。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试验现场负责人反映,并同甲方和设计人员及时协商处理。
一 单桩垂直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混凝土灌注桩的单桩垂直静载试验。
第1.0.2条 单桩静载试验方案的制定,要考虑桩的类型、试验方法、反力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先进、经济、合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第1.0.3条 单桩垂直静载试验加载方法主要有:
1.慢速维持荷载法;
2.多循环加、卸载法;
3.快速维持荷载法。
第1.0.4条 根据现行规范(JGJ 106-2003 J256-2003、DBJ02-202-92)规定,混凝土桩基一般应进行桩的垂直静载试验,以确定其垂直承载力,对某些情况还必须进行桩的水平及上拔静载试验。
第二章 试验准备
第2.0.1条 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
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试桩的预估极限加载量大小来决定,一般可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及锚桩加堆重反力装置三种形式。(见图1)
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数、锚桩尺寸、锚筋以及横梁的承载力设计均应满足1.2~1.4倍的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锚桩的抗拔承载力由有关规范计算确定,锚桩数量可为2根、4根、6根。当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应不少于4根,并应在试验过程中对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锚桩与反力横梁间用锚拉钢筋联结,钢筋焊接搭接长度;单面施焊时不小于10d,采用双面施焊时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
2、堆重平台反力装置:配置荷载量不得少于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的1.2~1.5倍,配置荷载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放置于平台上。也可将上述两种反力装置联合使用,形成锚桩堆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
免费打赏
xlb3772
2006年08月02日 14:43:10
2楼
第2.0.2条 试桩制作要求:
1、试桩顶部一般应予以加强:可在桩顶配置f6加密钢筋网2~3层,桩身钢筋应伸入桩头,或以薄钢板圆筒做成加强箍与桩顶混凝土浇注成一体,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
2、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
第2.0.3条 试桩用千斤顶
1、千斤顶应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宜选择相同型号、相同类型的千斤顶,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线。
2、千斤顶的检查:千斤顶加载系统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及油路三个部分,试桩前宜对加载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目的在于检查千斤顶、油泵工作是否正常,油路有无漏油。
第2.0.4条 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
1、施加于桩顶的荷载宜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压力环,或应变式压力传感直接测定。也可采用安装在千斤顶油压系统上的压力表测定油压并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值的方法。
2、试桩沉降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试验时应在桩的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小直径桩也可安置2个或3个百分表,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形,同时应避免振动、雨水、阳光照射等。
第2.0.5条 温度对沉降测量的影响,主要由于温度变化会使基准粱产生变形,为消除这种影响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基准梁宜采用刚度较大的型钢制做,且必须简支在基准桩上;
2、用一百分表支在基准梁跨中附近某一相对不动体上,对基准梁的变形进行监测,以便对桩顶沉降测量值进行修正;
3、利用围护物将试桩场地围护起来,防止基准梁受阳光直射及减小温差。
第2.0.6条 试桩、锚桩(堆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要求见下表:
反力系统 试桩与锚桩(或堆重平台支墩边缘) 试桩与基准桩 基准桩与锚桩(堆重平台支墩边缘)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 ≥4d且≮2.0m ≥4d且≮2.0m ≥4d且≮2.0m
准重平台反力装置 ≮2.0m ≮2.0m ≮2.0m
注:d–试桩或锚桩设计直径,取其较大者(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2位扩大端直径)。
第三章 试 验
第3.0.1条 从试桩入土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预制桩,
砂性土中为14天,对粉土或粘性土,应视土的强度恢复而定,一般不少于28天,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得少于28天;对灌注桩,其桩身砼强度应达到设计等级。
第3.0.2条 试验加载方式
1、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逐级卸载至零。
2、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卸荷至零。然后进行下一循环,直至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
3、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维持一小时后,再施加下一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分级卸载至零。
第3.0.3条 要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加载、卸载和沉降观测。
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0~1/12,逐渐加载,第一级则可取两倍加载量进行加载。
2、测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隔5min,10min,15min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
在每小时内不大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4、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 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3)达到设计要求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稳定,或已达桩身材料的极限强度,以及试桩桩顶出现明显的破损现象。
(4)试桩桩顶总沉降量超过10cm时,若桩长大于40m,则控制的总沉降量可按桩长每增加10m相应增加1cm。
(5)已达到锚桩最大抗拔力或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时。
5、卸载时桩顶沉降观测规定:①慢速法—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卸一级荷载后隔15分钟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隔3~4小时再读一次;②快速法—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分钟,观测时间为5,15分钟;卸载至零后测读两小时,测读时间为5,15,30,60,90,120分钟。
第四章 试验资料的整理
第4.0.1条 在现场进行试验的同时,应对试验资料进行初
步的整理,绘制荷载–沉降(Q–S)曲线图,以便及时发现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第4.0.2条 将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作补充说明。
第4.0.3条 作好单桩垂直静载试验的数据记录,试验数据应准确、清晰,不得随意涂改。
第4.0.4条 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以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一般需绘制Q–S。S–lgt,S–lgQ曲线,以及其它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第4.0.5条 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和桩端阻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摩阻力分布图、桩端阻力与荷载关系等曲线。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记录表
试桩号: 表C-1
荷载(kN) 观测时间日/月时分 间隔时间(min) 读 数 沉降(mm) 备注
表1 表2 表3 表4 平均 本次 累计


试验: 记录: 复核: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试桩号: 表C-2
序号 荷载(kN) 历时(min) 沉降(mm) 备注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试验: 记录: 复核:
第4.0.6条 划分桩侧总摩阻力和桩端阻力极限值,并由此求出桩侧平均极限摩阻力(当进行分层试验时,应求出各层土的极限摩阻力,然后再取平均值确定桩侧平均摩阻力)。
第五章 单桩垂直抗压承载力的判定
第5.0.1条 可根据下列方法确定极限承载力:
1、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曲折的前一级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
2、取Q–S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第二拐点)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
3、取S–lgQ曲线出现陡降直线段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极限承载力。
4、根据沉降控制确定极限承载力。
5、根据其它方法确定极限承载力。
二 单桩抗拔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总 则
第1.1条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砼预制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砼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第1.2条 试验前首先应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及试桩的设计内容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认真制定试验方案,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第1.3条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加载方法主要有:
1.慢速维持荷载法;
2.快速循环加卸载法。
第1.4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的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1.经常承受上拔力的桩基础;
2.以承受风荷载为主的铁塔,高耸构筑物的桩基础。
第二章 试验准备
第2.1 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
现场试验中试桩所需上拔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千斤顶加载所需反力装置可采用横梁承压台反力装置。(见图3)
第2.2条 试验中上拔荷载量值的控制,宜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或应力环。桩的上拔量由百分表测量。
第2.3条 设备、仪表的安装
1.千斤顶安装:千斤顶应放置在试桩中心轴线的垂直延长线上,并尽量使其合力与试桩中心垂直线重合。
2.在试桩桩面两个正交直径方向上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具体措施详见单桩垂直静载试验规程第2.5条)。

回复
xlb3772
2006年08月02日 14:44:27
3楼
第2.5条 试桩、承重台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的规定,见下表:
反力系统 试桩与锚桩(或堆重平台支墩边缘) 试桩与基准桩 基准桩与锚桩(堆重平台支墩边缘)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 ≥4d且≮2.0m ≥4d且≮2.0m ≥4d且≮2.0m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2.0m ≮2.0m ≮2.0m
注:d 为试桩设计直径
第2.6条 在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桩的抗拔
试验。试桩预留钢筋与拔力筋焊接搭接长度:双面焊时不小于5d,单面焊时不小于10d(d为受力筋直径)。
第三章 试 验
第3.1条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确定桩身强度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砂土类不应少于10天;对于粉土或粘性土,不应少于15天;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得少于25天。
第3.2条 试验加载方式
1、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破坏,然后逐渐卸载到零。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
2.慢速维持荷载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竖向变形观测;
3.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
4.变形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 测读一次,以后每 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见表C-3),并记录桩身外露部分裂缝开展情况。
5.变形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变形值不超过0.1mm ,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6.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⑴、桩顶荷载为桩受拉钢筋总极限承载力的0.9倍时;
⑵、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变形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5倍;
⑶、累计上拔量超过100mm。
第四章 资料整理及承载力判定

第4.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分析报告的资料整理内容:
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对成桩的试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补充说明;
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记录表(宜按表C-1);
(1) 单桩竖抗拔静载试验变形汇总表(宜按表C-2);
(2) 绘制单桩竖向抗拔试验荷载-变形(U-△)曲线图;
(3) 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试验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及绘制桩身应力变化、桩侧阻力与荷载-变形等关系曲线。
第4.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判定;
(1) 对于陡变形U-△曲线,取陡升起始点荷载为极限荷载;
(2) 对于缓变形U-△曲线,根据上拔量和△-lgt曲线变化综合判定,即取△-lgt曲线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图3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装置图

三 原状土及用各种方法加固后的地基土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试验试验项目:
1) 原状岩土地基在外荷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2) 复合地基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3) 整个试验场地地基土的允许承载能力评价
4) 各种地基处理后的场地土综合评价
试验试验方法:
1) 多桩大荷载板方式
2) 单桩复合地基的中荷载板方式
3) 单桩、单土试验的小荷载板方式
4) 0.25~0.5m2荷载板方式(适用于原状土及经强夯等手段加固处理后的地基土)
1.静载试验应依据上海市标准(DBJ08-40-94)、国家标准(GBJ7-89)及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程进行;
2.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2.1试验对象的调查了解
2.1.1了解试验场地土的工程地质情况、加固后要求达到的承载力值,加固施工时间、施工方式和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并将地质报告存档一份。
2.1.2与甲方、设计人员协商试验点位置布局和确定试验点数量,了解设计人员对试验提出的要求、意见。
2.2试验准备
(同桩基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 略)
2.3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
(同桩基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 略)
3.试验
(同桩基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 略)

四 单桩水平静载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或预制桩的水平静载试验。
第1.0.2条 试验前应首先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及试桩的设计内容 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认真制定试验方案,做好试桩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测数据准确、可靠,确保试验质量。
第1.0.3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的水平静载试验:
1.经常承受较大水平力的桩基。
2.抗震设防为七度和七度以上的重要的、有纪念性的建筑、高大建筑(八层以上的高层房屋、高度30米以上的工业厂房和高耸构筑物)和建筑群。
3.抗震设防为七度和七度以上的,对基础水平位移有特殊限制的建筑。
第1.0.4条 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
第二章 试验准备
第2.0.1条 试验所需的水平荷载由千斤顶施加,利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或压力环控制荷载量大小,不宜用油压表控制。试验
前应对千斤顶、压力传感器或压力环进行标定。
第2.0.2条 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线应通过地面标高处(地面标高与实际工程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在千斤顶作用力能水平通过桩身轴线。
第2.0.3条 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测量,每一试桩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和在该平面以上50厘米左右各安装一只或二只百分表,下表测量桩身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上表测量桩顶水平位移,根据两表位移差距离的比值,求得地面以上桩身的转角。如果桩身露出地面较短,可只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安装百分表测量水平位移。
第2.0.4条 固定百分表的基准桩宜设置在试桩侧面与位移相反的方向,与试桩的净距离不小于一倍的试桩直径。
第2.0.5条 试验中所需反力可通过反力桩或坑壁来实现。

回复
xlb3772
2006年08月02日 14:44:38
4楼
第三章 试 验
第3.0.1条 模拟水平地震惯性力的周期性,于桩顶地坪处施加一有效静态水平力,一般采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对于个别受长期水平荷载的桩基也可采用慢速连续加载法进行试验。
第3.0.2条 慢速连续加载的试验方法可以参考垂直静载试验法进行试验(包括加载等级、沉降稳定标准)。
第3.0.3条 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位移观测:
1.荷载分级:取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的1/10~1/15作为每级荷载的加载增量。根据桩径大小可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的桩,每级荷载增量可取2.5~25kN。
2.加载程序和位移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分钟后测读
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分钟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便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加载和观测,加载时间应尽量缩短,测量位移的间隔时间应严格准确,试验不得中途停歇。
第3.0.4条 终止试验条件:当桩身折断或水平位移超过30~40毫米(软土取40毫米)时,可终止试验。
第3.0.5条 在试验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和消除温度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具体措施详见单桩垂直静载试验规程第2.0.5条),同时也应避免阳光直射,雨水及振动等因素的影响。
第3.0.6条 单桩水平静荷试验记录表(按表E-1)。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 表E-1

试桩号: 上下表距:
荷载(kN) 观测时间日/月时分 循环数 加载 卸载 水平位移(mm) 加载上下表读数差 转角 各注
上表 下表 上表 下表 加载 卸载


试验: 记录: 复核: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判定
一 试验资料整理
第4.1.1条 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应作补充说明。
第4.1.2条 整理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记录表。
第4.1.3条 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一般应绘制:
1.水平力–时间–位移(H0–T–x0)曲线。
2.水平力–位移梯度(H0–Dx0/DH0)曲线。
3.水平力–位移双对数(lgH0–lgx0)。
当测量桩身应力时,尚应绘制沿桩身分布和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应力(H0–sg)等曲线。
二 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及极限荷载的判定
第4.2.1条 取H0–T–x0曲线出现突变(相同荷载增量的条件下,出现比前一级明显增大的位移增量)点的前一级荷载为水平临界荷载。
第4.2.2条 取H0–Dx0/DH0曲线第一直线段的终点或 lgH0–lgx0曲线拐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水平临界荷载。
第4.2.3条 当有钢筋应力试验数据时,取H0–sg第一突变点对应的荷载为水平临界荷载。
第4.2.4条 取H0–T–x0曲线明显陡降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第4.2.5条 取H0–Dx0/DH0曲线第二直线段终点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第4.2.6条 取桩身折断或钢筋应力达到流限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第4.2.7条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可根据试验结果按下列公式确定:
m=[(HCr×Vx/xcr)5/3] /[b0×(EI)2/3]
式中: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
HCr –单桩水平临界荷载(kN)
xcr –水平临界荷载对应的水平位移(m)
Vx –桩顶位移系数(按规定选用)
b0 –桩身计算宽度(米)
当D£1米时,b0=0.9(1.5D+0.5)
当D>1米时,b0=0.9(D+1)
(D为桩身直径)

高压油泵及液压千斤顶使用操作规程
1. 将千斤顶在试验位置点正确对正放置;并使千斤顶位于下压和上顶的传力设备合力中心轴线上。
2. 用高压油管将千斤顶与液压控制阀连通好,液压控制阀通过高压油管与高压油泵连通。
3. 对电动油泵应先接好外接电源线,检查线路正确无误后再通电试机,将止通阀搬向“止”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检查油泵是否能正常运转。
4. 当油泵运转正常,且贮油箱内有充足的备用油后,将止通阀搬向“通”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使油管内充满液压油,并在预留油管接口处见到有油漏出后,拧紧该油管接口。
5. 正式实施加载工作,加载量可由油压表读数控制;或用荷重传器控制。
6. 当试验过程中出现突然停电,应检查止通阀是否锁紧,以使荷载维持稳定,然后将高压油泵打向卸压档,使高压油管卸压。最后将电动高压油泵更换成备用的手动高压油泵,继续试验。
7. 卸载:当荷载加到预定值并决定开始卸荷时,应扳动止通阀手向“止”方向慢慢移动,使千斤顶内高压油向油泵的贮油箱内流动,当荷载至要求值时,将油泵止通阀手柄向“通”方向搬动 。
8. 需将千斤顶卸荷至零时,完全打开止通阀手柄。这时可以切断电源,折除油泵的外接电源线路,并将电源线盘好。
9. 当千斤顶活塞完全进入工作油缸内后,折除高压油管,并将油管盘好存放,将千斤顶、油泵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百分表操作要求
1. 将百分表装在磁性表架上,用劲箍夹住表的轴顶,使百分表的测杆顶住试件测点。
2. 百分表测杆应与所测量的位移方向完全一致。测点表面需经一定处理(如在构件测点处粘贴玻璃片),以避免结构变形后,由于测点垂直于百分表测杆方向的位移,而使百分表产生误差。
3. 百分表使用前后要仔细检查测杆上下活动是否灵活。
4. 百分表的量程一般为 10~50mm,在量测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即将发生的位移是否会很大,以致可能造成测杆与测点脱离接触或测杆被顶死,所以要及时观察调整。
回复
yzl62lzy
2006年10月29日 23:50:55
5楼
资料学习了,版主能否把它做成word文档,有表和曲线图就更完美了。最近工地上在做摩擦桩的检测,很需要这方面的学习材料,谢谢!!!
回复
tianjian05256
2006年11月01日 23:06:47
6楼
很好
很想得到的东西
谢谢
斑竹,交个朋友吧,我QQ408459260
回复
xlb3772
2006年11月02日 14:31:52
7楼
楼上的两位朋友,上面的资料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觉得不错,所以和大家分享。至于5楼说的做成word文档,你可以把它复制粘贴到word中。带曲线图我这没有,欢迎加入检测群26918488,共同讨论交流。
回复
doouglas
2006年11月03日 16:16:18
8楼
好东西啊,呵呵
回复
jrl665573
2007年12月22日 10:04:15
9楼
真是太好了,谢谢了。
回复
lxy446995795
2008年01月07日 21:58:55
10楼
楼上的两位朋友,上面的资料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觉得不错,所以和大家分享。至于5楼说的做成word文档,你可以把它复制粘贴到word中。带曲线图我这没有,欢迎加入检测群26918488,共同讨论交流。
回复
beliveyou-1975
2008年08月12日 12:09:32
11楼
谢谢了。:victory: :lol :call: :call: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