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隧道带你回到从前—音乐组图
llmhjz
llmhjz Lv.9
2006年04月29日 15:51:11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免费打赏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3:16
12楼
 70年代生人的记忆
  记忆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只要一阵春风吹过,就会呼拉拉滋长一地。那些曾经或欣喜或心酸的细节,就这样染绿了我们的心房。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3:31
13楼
关键词 卡通片
  童年校园十大经典特色生活
  1.放学排队 虽然每天放学都要排队,但绝对的神形俱散,需要极大的外力才能压制成一长条形。
  2.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老人家的话,一句顶万句,一边学习,一边长个子,可谓“知行合一”了。
  3.崇拜小虎队 虽然现在一看“酥油朋”就腻味,但当时敢不喜欢,也是一种大逆不道!
  4.抄歌词 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最重要是没有钱!所以“人是第一生产力”,有时间就赶快抄吧,顺便练练字。
  5.开运动会 小学生的奥斯卡颁奖晚会,绝佳的社交场所。谁在比赛,比赛什么并不重要,五彩斑斓的小人书,千奇百怪的小零食,以极高的频率传递。最痛苦莫过于憋出每天一篇的表扬稿,跟奥斯卡明星上台感谢得没完没了一样,千篇一律的XX班XXX同学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第X名,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XX精神……
  6.赶暑假作业 暑假快结束时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两本每天一页的暑假作业,通常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
  7.上特色班 灾难深重的特色班就是从我们那时兴起的,新时代最黑暗的教育特色之一。
  8.比小红花 一面墙上,一张大纸,一个橡皮图章,也是老师神权的象征之一,.敢不听话?嘿嘿,就看着别人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吧!
  9.罚写错字 time and time again,总是怪自己,为何会这样的不小心!
  10.上课拖堂 “老师,我等到花儿也谢了,你就快下课吧”。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3:40
14楼
童年时光十大经典书籍
  1.42册《三国演义》 小人书当时拥有整套的小朋友绝对———牛!
  2.《童话大王》 80年代最杰出的童话期刊,《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舒克和贝塔》《侦探荞麦皮》等都堪称大师手笔。
  3.《少年科学》 对其中的科学推理侦探小说印象颇深,一本充满科学浪漫主义激情的少年期刊。
  4.《少年文艺》 一本可以高举学习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说期刊,很多有趣的故事。
  5.《小学生作文选》 选它是因为它的普及率,在东半球上小学的估计都用过它。
  6.《十万个为什么》 三年级就知道一份硫酸、一份硝酸、一份盐酸混合起来,就是能熔金铄铁的“王水”。
  7.《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篇言辞优美的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读过的大概都试过划光一盒红皮火柴,看看能不能冒出些鸡腿什么的。
  8.《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 齐名,但年龄定位略低。
  9.《格林童话选》 70年代末中国少有的基本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10.《小灵通漫游未来》 在《科幻世界》问世以前,它给了我们多少美丽的梦想,神奇的渴望!直径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飞行车,没有灯的发光天花板……这可能是当时最不可思议的读物。中国一代科幻迷就此诞生。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3:51
15楼
童年时光十大经典零食
  1.烤红薯 香喷喷,甜丝丝,好吃看得见,2毛钱一斤。
  2.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
  3.搅糖稀 两根冰棒棍,加一团明黄色的糖稀,1毛钱一团,搅一搅,拉一拉,又好吃又好玩。只是现在看来不太卫生。
  4.棉花糖 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
  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种山楂制品,能让20年后的人们念念不忘。   
  6.酸梅粉 不用我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   
  7.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5分两根,以致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价。 
  8.老鼠屎 貌似而神非,一粒一粒黑褐色,像极小号的感冒胶囊,每粒两三毫米左右,味道嘛,好像酸酸甜甜的。  
  9.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的绝对“大哥大”。
  10.无花果 一个小小的白色袋子,上边印着“无花果”三个字,里面装得就是那酸酸的甜甜的干干的无花果了。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无花果到底什么样子,这细细的干干的丝,一点也不像花,就更不像果啦,可为什么叫无花果呢?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4:04
16楼
 童年校园十大经典流行歌曲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每回一听到那轻柔嘹亮透明的歌声,就像沉浸在金色的灿烂阳光中,仿佛又回到了最最纯真的年代,每一次都会感动不已。
  2.《采蘑菇的小姑娘》 表现欢快气氛的经典歌曲,音乐课必教必唱的曲目。
  3.《泥娃娃》 曾经很困惑于干吗教训别人爸爸———“你爸爸,你爸爸,你呀你爸爸”,然后又说“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唱歌骂人也还是不对的。
  4.《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估计大家捡到钱时都会唱这首歌。
  5.《小草》 最凄惨的,也最坚强的歌。配合“种子的力量”那一课上,效果最好,或者配“离离原上草”也行。
  6.《我的中国心》 地理启蒙课,知道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7.《东方红》 每天六点半准时播出,正是我上学出发的时候。最名副其实的歌,确实太阳升了,东方也红了。
  8.《路在何方》 最轰动也最无聊的歌。虽然《西游记》拍得没话说,但歌词很弱智,路不在脚下还在头上吗?
  9.《鞋儿破,帽儿破》 最喜欢这首歌,因为它很搞笑,以至于任何一个人的鞋破了,这首歌都会被派上用场。
  10.《国歌》 都听了一辈子了,能不流行吗?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4:18
17楼
 关键词 娱乐
  70年代娱乐关键词:电视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常常被爸妈打。一部《排球女将》不仅让我们拍红了巴掌,把“晴空霹雳”和“流星火球”变成了口头禅,而且女主角小鹿纯子那种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的发型,也成了中国女孩们偷师学艺的对象。《血疑》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悲情片,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在荧屏上经历如此的生离死别,其“催泪弹”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后来的琼瑶片。
  那时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少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有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一百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70年代生人看过的经典电视剧:  《排球女将》《血疑》《神探亨特》《霍元甲》《几度夕阳红》。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4:25
18楼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小人书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的童年有着和其他年代的人相似的娱乐方式: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除此之外,“文化消费”在70年代生人的童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小人书在70年代生人这里发展到极致,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4:53
19楼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我们的目光已经从雷锋、董存瑞身上转移,投向了电视和收录机。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5:01
20楼
 70年代娱乐关键词:流行歌曲
  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邓丽君熏陶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
  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随后,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张行和他那把吉他,陪伴我们度过最初的时光。但幸运的是,我们听到了一些即使是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此后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
  夜深人静时,童安格老是在收音机里,唱着《午夜的收音机》,《情义无价》总是在大街小巷的歌厅里回响。赵传老觉得自己长得比较丑,一天到晚老想飞,雨生也栩栩如生地在窗前天天想你。潘美辰在四处找家,齐豫却已经找到了,而且还背到了背上。罗大佑很有先见之明的《恋曲1990》终于在1990年又一次响彻了大街小巷,李宗盛还在积极地跟阿莲培养着感情,所以一天到晚地不着家。7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则抓到了小虎队的尾巴,那时他们还没散伙,在《青苹果乐园》里泡着年轻漂亮的少女队。

回复
llmhjz
2006年04月29日 15:55:10
21楼
 关键词 观点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则脚踏实地得多。尽管允许自己内心仍有理想主义的一片天地,却始终敌不过物质时代的诱惑。青春期时,眼见身边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沛,实在不甘寂寞做灯下的书蠹。虽然个把人还梦想拥有一位“精神导师”,却难敌“财富人生”来得实惠。再加上职业生涯伊始时,正赶上股票疯长、IT新贵纷纷出炉,一转眼穷小子变富翁的神话一直对他们有影响。于是,勤耕细作者有之,空手套白狼者有之,总而言之,坚决要把自己变成有产者,哪怕只是很虚幻地过一种有产有闲者的生活也好。
  上世纪90年代是他们的青年时期,一切都开始越来越市场化,知识不再爆炸,反倒速食的信息开始大爆炸。有用没用成了他们判断的基本标准,决不把时间浪费在“形而上”上。即便是写作,也追求“出名要趁早”,以话题搏出位。他们与社会的相处,越来越有技巧性,他们比自己的前辈更懂得公关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只是靠自身的实力。他们追求花7分力,取得10分的结果。
  当然,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坐在家中世界潮流皆掌握,仿似站在世界中心。国际大公司的纷至沓来,也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实力的职业经理人。然而伴随着财富的到来,他们也坚决地成为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上咖啡馆、玩DV、健身……他们是时尚最主流的倡导者。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