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
mahoud
mahoud Lv.12
2005年06月04日 16:26:40
只看楼主

目录:第一章总则***************1楼第二章基本规定*************2楼第三章结构缝的设置**********3楼第四章屋面保温层的设置***************4楼第五章地基沉降的控制******************5楼第六章砼材料的控制**********************6楼附录一:水泥净浆圆环抗裂性试验方法*********7楼附录二:外加剂(减水剂)对水泥适应性试验方法****8楼

目录:
第一章总则***************1楼
第二章基本规定*************2楼
第三章结构缝的设置**********3楼
第四章屋面保温层的设置***************4楼
第五章地基沉降的控制******************5楼
第六章砼材料的控制**********************6楼
附录一:水泥净浆圆环抗裂性试验方法*********7楼
附录二:外加剂(减水剂)对水泥适应性试验方法****8楼
附录三:砼抗裂性能试验方法*******************9楼
第七章减轻砼结构裂缝的设计措施****************10楼
第八章减轻砼结构裂缝的施工措施****************11-----15楼
第九章减轻砌体结构裂缝的设计措施****************16楼
第十章裂缝的处理*************************************20楼

在22楼提供下载
从24楼开始更正错误!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与防治建筑工程的结构裂缝,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物正常使用及耐久性,制订本指南。
1.2 本指南适用于围绕控制与防治建筑工程裂缝而进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材料适用性选择和施工控制及出现裂缝后的检测评定等工作。
1.3 采用本指南时,应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等有关规范配套使用。
(好东西啊,大家帮忙顶啊!)
免费打赏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36:40
12楼
6.1.13配筋构造要求
1、 配筋数量、型号、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 现浇板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当砼强度等级≥C40且温度较高或温差较大并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
3、 合理分布钢筋,宜采用直径小、间距密的布筋形式。断面变化处应作加强处理。
4、 混凝土墙体、楼板开洞处按设计要求设置加强钢筋。
6.2 混凝土的拌制
6.2.1 一般规定
1、拌制泵送混凝土,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根据原材料的含水率等对设计配合比进行调整)进行各种原材料的计量。
2、混凝土搅拌前,对各种计量设备的计量精度和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开盘搅拌。
3、应通过原材料的温度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高温季节施工,混凝土最高浇筑温度不得超过28℃)。
6.2.2商品混凝土
1、 工单位对商品混凝土原材料的品种和规格,外加剂、掺和料的品种、掺量、
掺入方式,混凝土的坍落度、水灰比、砂率、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初凝时间等均应有详细的技术要求;
2、 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站时刻、进场时刻、开始浇注时刻、浇
注完成时刻。
3、 期施工时,应做好混凝土罐车和泵管的保温措施。
6.2.3 现场搅拌混凝土
1、原材料的计量仪器必须经过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检测合格。
2、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坍落度等必须符合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3、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冻期施工时应适当加长。
6.3输送及浇筑
6.3.1混凝土运输应注意如下问题:
1、 砼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砼的初凝时间。
2、 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应符合浇筑时规定的坍落度,当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
6.3.2泵送混凝土要求:
1、 泵送前应用适量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润滑输送管内壁,防止堵管,造成施工冷缝。
2、 泵送混凝土除满足设计规定的强度、耐久性以外,还要满足管道输送要求,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能顺利通过管道、不离析、不泌水、不阻塞和粘滞性良好的性能。
3、 坍落度根据不同的泵送高度确定,以16±2㎝为宜。
6.3.3独立柱等浇筑构件分散及浇筑方量少时,宜采用塔吊配吊斗浇筑。
6.3.4墙、柱混凝土浇捣要求:
1、 浇筑混凝土时,砼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米,否则应采取串筒和溜槽等措施。
2、 在墙柱混凝土浇筑前,应先在底部铺洒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3、 浇筑厚度以50厘米厚一层为宜,分层分段浇筑墙柱混凝土。
4、 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震捣棒伸至前一次浇筑混凝土内10厘米左右。
6.3.5梁板混凝土浇捣要求:
1、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2、 多种楼板标高处混凝土浇筑时,先浇筑标高低的楼板,震捣密实,在快要初凝前,浇筑标高高处楼板混凝土。
3、 对于断面相差较大的构件或结构,应先浇较深的部分,根据气候条件静停0.5~1.5小时再与较薄的部分一起浇筑。
4、 混凝土浇筑时,振动震捣棒的时间要适当,普通砼一般掌握到20~30秒为宜,做到“快插慢拔”,防止过振和漏振,严禁震捣棒振碰钢筋。
6.3.6施工缝处理要求:
1、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在混凝土浇筑前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2、 施工缝不宜用钢丝网堵挡混凝土,可用小木板拼接,便于拆卸、清理。
3、 施工缝处理时,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2
4、 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有积水。
5、 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6、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37:35
13楼
6.3.7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要求:
1、 楼板钢筋绑扎位置应正确,固定方法可靠,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2、 墙体钢筋绑扎前,根据墙体边线调整墙体钢筋,钢筋绑完吊垂线检查墙体垂直度,保证墙体钢筋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
3、 梁底钢筋绑扎时严格控制标高,确保梁底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4、 门窗洞口边暗柱钢筋绑扎前,根据洞口边线调整暗柱钢筋位置,保证门窗洞口钢筋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
6.3.8楼板混凝土浇筑完,必须在初凝前二次振捣完毕。终凝前将表面进行二次搓毛和抹压。
6.4 模板与支撑
6.4.1模板选型
1、模板构造方案合理,摸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的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计算设计。
2、模板的板面材料、支架、龙骨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和施工荷载,不得出现模板、龙骨变形和支撑下沉等现象。
6.4.2支、拆模
1、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模板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2、顶板模板龙骨厚度应一致、准确(木龙骨可采用刨平的方法),保证与顶板模板接触紧密。
3、结构施工期间每层模板宜固定吊放物料的房间(分散布置),在该部位的模板支撑应在原有的数量上适当增加临时支撑。
4、严禁采用楼板预留洞做墙体支模的校正支撑。
5、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和验收规范(GB50204-2002)要求的混凝土底模拆模强度要求和现场同条件试块强度确定混凝土的拆模时间。
6、模板及其支架的安装和拆除顺序必须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6.5 养护与成品保护
6.5.1早期养护
1、对已浇注完毕的砼,应及时加以养护。
2、养护用的覆盖物应采用保水较好的草袋、麻袋或编制物,对于表面积较大的板类构件或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蓄水养护;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采用覆盖养护时,宜涂刷养护剂。
3、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于掺有缓凝性外加剂、膨胀剂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6.5.2冻融
1、在冬季施工来临前,应提前制定冬期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地理位置等合理选用防止混凝土受冻的方法和模板、混凝土、泵管、混凝土运输车的保温方法。
2、混凝土冬期施工,应符合《混凝土冬期施工规程》(JGJ 104-97)的有关规定。
3、冻期混凝土养护不得采用浇水的方法。应采用覆盖塑料薄膜+保温材料的方式进行保温养护。
6.5.3成品保护
1、在已浇注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2、中途停工对露面应采取防风、防晒、防冻、防雨措施。应将门窗进行临时性封堵,对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应进行覆盖或盖覆土,楼、屋面及外漏钢筋和铁件进行必要的防腐、防锈等保护处理。
3、拆模或进行其它作业时,严禁撞击混凝土构件。
6.6大体积混凝土
6.6.1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中,一般的现浇连续墙式结构、地下构筑物及设备基础等容易由温度收缩应力引起裂缝的结构,通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6.6.2大体积混凝土原材及配比选择
6.6.2.1大体积混凝土配比选择
1、大体积混凝土在配比设计时,应做细致分析,在满足强度及泵送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降低水的掺入量。
2、根据工程特点,如混凝土强度标号在C20以上,在保证基础有足够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后期强度,如60天、90天、120天强度,即允许工程在60天、90天或120天达到设计强度,以减少混凝土水泥用量,减小水化热和收缩。
3、在保证基础工程设计所规定强度、耐久性等要求和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工艺特性的前提下,应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
4、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对泵送混凝土尚应进行试泵送。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应按现行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执行。
3) 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尚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温度及裂缝控制的要求,提出必要的砂、石料和拌和用水的温度、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6.6.2.2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1、水泥的选择
1)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2)对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应进行水化热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进行,配制混凝土用水泥7天水化热宜不大于250KJ/KG。
2、粗细骨料选择:
1) 粗骨料:在满足混凝土配比强度及浇筑工艺的条件下,应尽量选择粒径较大
的骨料,以减少用水量。
细骨料:应尽量采用中、粗砂,采用中粗砂比采用细砂。
3、石料含泥量控制:砂、石含泥量应严格控制。
4、掺和料及外加剂的选择
1) 粉煤灰:为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38:41
14楼
6.6.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6.6.3.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宜采用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
2、对于工程量大,浇筑面积也大,一次连续浇筑厚度不大(一般不超过3M),且浇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宜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法。
3、对条件满足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分层连续浇筑,利用混凝土层面散热,以降低混凝土浇筑块的温升。
6.6.3.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摊铺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当采用非泵送时,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0MM。
2、分层浇筑和推移式连续浇筑,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初凝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3、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防止加水等现象。
4、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要及时清除表面泌水。
5、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裂缝,应进行二次抹压。
6、对水平施工缝的处理:
1) 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浆、软弱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
2) 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对非泵送混凝土或低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6.6.4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
1、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降低出机温度的最有效措施是降低骨料的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砂、石堆场应设置遮阳棚,必要时尚须喷射冷水。
2、控制浇筑温度: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浇混凝土,为降低混凝土的冷量损失,应对泵车输送管进行覆盖,并经常喷洒冷水,同时应尽量缩短浇筑时间。
3、混凝土的测温
(1)测温点的布置:大体积混凝土块体温度监测点的布置,以真实反映出混凝土块体的里外温度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为原则。布置方式如下:
1)温度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以所选混凝土块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一半为测温区,在测温区内温度测点呈平面布置。
2)在基础平面半条对称轴线上,温度监测点位宜不少于4点。
3)沿混凝土浇筑块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的测点数宜不少于3点。
(2)混凝土的测温要求
1) 温度的浇筑温度的测试每工作班应不少于2次。
2) 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的测试,每昼夜应不少于4次。
3) 混凝土的上表面温度,应以混凝土上表面以下50MM处的温度为准。
4) 混凝土的下表面温度,应以混凝土底面向上50MM处的温度为准。
(3)数据分析:对温度测试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如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度不符合计算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温控措施。
6.6.5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1、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温控措施的要求进行,使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温速率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
2、保温养护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温度应力加以控制、确定,且不得少于15天,保温覆盖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
3、保温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
4、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不得采取强制、不均匀的降温措施。
5、大体积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采取预防寒潮袭击、突然降温和剧烈干燥等措施。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39:14
15楼
6.7其它
6.7.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6.7.1.1 施工过程控制
1、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及石子粒径,加强振捣。
2、水灰比应控制在0.5以下;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
3、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塌落度。
4、适应延长养护时间,增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5、防止结构长期暴露,受风吹日晒。
6.7.1.2张拉裂缝的控制
1) 应尽量减少预应力束在梁端的偏心程度,即增大e/h。
2) 降低预压应力,即减少张拉应力或增大梁端面的宽度。
3) 增加抵抗横向拉力的钢筋网片,增强抗裂能力。
6.7.2基础回填
对于标高位于±0.000以下部位,养护一段时间应及时回填,不宜长期暴露。

3.3 控制裂缝的施工措施
3.3.1 混凝土应按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应通过试验及开盘鉴定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当原材料成分发生变化时还应随时进行配合比调整。
3.3.2 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养护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3.3.3 对重要工程的混凝土宜进行水泥安定性及混凝土收缩的试验检测,并制订相应的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
3.3.4 支撑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必须通过模板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模板拆除的顺序及拆模后的支顶加固措施,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3.3.5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符合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其位置宜设在受力较小处,缝宜采用建筑网模或钢筋网片隔断。后浇混凝土前应对接槎部位进行凿毛、湿润处理并在浇筑时引浆填缝。
3.3.6 混凝土施工时,对已初凝的混凝土不应再次进行振捣,避免形成疏松层,而应待其充分凝固以后按施工缝的接槎进行处理。
3.3.7 在装配式结构的板间拼缝及梁柱连接处,不得采用水泥砂浆灌缝,而应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被连接构件的细石混凝土灌缝,灌缝宜采用膨胀混凝土。
3.3.8 现浇混凝土结构宜采用后浇带将结构构件分割为若干浇筑单元。后浇带间距不大于30m,宽度800~1000mm,在两侧混凝土浇筑60d后补浇后浇带混凝土。后浇混凝土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并充分保水养护。后浇带两侧的支撑模板应予以加强并在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以后才能拆除。
3.3.9 现浇混凝土楼板中可间隔布置掺有膨胀剂的混凝土条带,其间距20~30m,宽度2000mm左右。
3.3.10 现浇楼板的混凝土表层,可在凝固前掺入经清洗干燥的小粒径碎石,重新用平板振捣器进行二次振捣,并搓压、抹面、找平。
3.3.11 混凝土结构中,可采用掺入纤维(钢纤维、耐碱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等)的方法在以下薄弱部位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1)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区域;
(2)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凹角、洞口、孔边等应力集中处;
(3) 容易产生裂缝的其它部位。
3.3.12 混凝土现浇板、墙结构,可采用在截面上预插隔离片的方法引导裂缝在此产生(控制缝),以避免相邻区域的不规则开裂。控制缝间距10m左右,且宜设置在结构、构造允许的受力较小处。在预留控制缝的部位,应考虑适当的建筑处理并采取有效的防水、防渗措施,避免影响使用功能。
3.3.13 混凝土板、墙中预埋管线应置于钢筋之内,否则应在其外侧加置防裂钢筋网片。混凝土板、墙中的预留孔、预留洞周边应配有足够的加强钢筋并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
3.3.14 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发热量低的混凝土,并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搅拌时掺冰块,在混凝土中予埋冷却水管线等),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可按60d、90d的试验值评定。
3.3.15 混凝土结构宜避免跨季节施工,尤其避免跨越冬季。如不得已越冬施工,应在冬季前做好对已施工部分混凝土结构部分的封闭、保温工作。
3.3.16 大面积浇筑混凝土时,宜用施工缝将施工区域分成区格,并采用间隔施工的顺序,以减少收缩对施工缝的影响。
3.3.17 混凝土板类构件的支座负弯矩钢筋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铁马凳,采用焊接网片等)防止发生移位降低钢筋的有效高度而影响结构性能。
3.3.18 结构楼盖混凝土浇筑以后,宜在混凝土凝固以前对其表面进行二次振捣或抹面压光,避免表面龟裂。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46:33
16楼
第九章 减轻砌体结构裂缝的设计措施

1.3 裂缝控制准则
1.3.1 砌体结构本身干缩裂缝控制准则
(1)在门窗洞口易产生收缩应力集中的部位,采用增设加强钢筋或钢丝网分散收应力的措施;对砼小型空心砌块结构宜在门窗洞口加砼芯柱。当门窗洞口较大时,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尚应在窗台板下设配筋带。
(2)砼小型空心砌块,应严格控制生产龄期不少于28d,应严格按《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的有关砌块的含水量的规定和有关施工要求施工。
1.3.2 砌体结构抹灰层干缩裂缝控制准则
(1) 墙体砌筑完成后宜60d后再进行抹灰,最短也不应小于30d;
(2)抹灰层应按三遍抹至设计厚度并进行喷水养护,外墙抹灰应分格留缝,以减少收缩裂缝;
(3)外保温饰面抹灰层,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宜加适量的聚丙烯短纤维,以提高抹灰层的抗裂性。
2.3 砌体裂缝控制准则
2.3.1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当采用桩基础时,应做成端承桩,将桩底座落在可靠的持力层上;当采用部分消除湿陷性处理地基时,应采取严格的防水排水措施,防止水浸入地基;
2.3.2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应座落在性质截然不同地基土上,否则应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均一化处理;
2.3.3 对于较严重的湿陷性黄土场地,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房屋其长高比不宜大于3;
2.3.4 对建筑体形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砌体结构,且地基软弱不均匀时,应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沉降缝;
2.3.5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自承重墙下不应直接搁置在回填土上。
3、温度裂缝
3.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砌体结构温度裂缝通常有如下特点和规律:既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阴轻;现浇重、预制轻;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等规律。
砌体结构温度裂缝因出现的部分不同,其形状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内纵墙和内横墙上,如为“升温裂缝”,其形状多呈正八字形;如为“降温裂缝”,其裂缝形状多呈倒八字形;在顶层山墙或伸缩缝处墙体,多数呈水平裂缝,少数为斜向裂缝,且多发生在圈梁下部;在纵墙上多在门窗洞口处,形成斜向或水平裂缝。
3.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砌体结构在有约束的条件下,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屋盖、楼盖与砌体互相约束,造成相互间温度变形不协调,导致砌体产生温度应力,当此温度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极限值时,砌体将产生温度裂缝,通常砌体结构的温度裂缝与下列因素有关:
3.2.1 砌体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超出了现行规范的规定,导致局部温度应力超限;
3.2.2 砌体结构顶层屋盖(特别是钢筋砼屋盖)的保温隔热未达到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导致屋盖出现较大的温度差;
3.2.3 屋盖、楼盖与砌体相互间的束较大,造成砌体出现较大的附加温度应力;
3.2.4 两种线膨胀系数差异较大的承重结构体系之间,未留能适应温度变形差的缝隙;
3.2.5 墙体内外或上下之间出现过大的温度差,导致温度应力或温度变形超限。
3.3 裂缝控制准则
如前所述,当砌体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砌体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极限值时,砌体结构将产生温度裂缝,考虑到砌体结构温度应力最大处发生在建筑物顶层的端部,其垂直压应力很小,故此区段的主拉应力近似等于最大剪应力: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48:56
17楼
式中τmax—最大剪应力
Cx—水平阻力系数(砼板与砖墙Cx=0.3~0.6N/mm3,砼板与钢筋砼圈
梁Cx=1.0N/mm3,
aT=a2T2- a1T1(顶板与墙体自由变形差);
a1—墙的线膨胀系数,砖砌体为5×10-6;
T1—墙的温差;
a2—顶板的线膨胀系数,砖为10×10-6;
T2—顶板的温差;
t—墙厚;
b—一面墙负担的楼板宽度;
h—顶板厚度;
Es—砼弹性模量;
L——建筑物的长度。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50:24
18楼
从上式可以看出砌体的温度应力(即主拉应力)与水平阻力系数Cx和温差
aT成正比,同时与建筑物的L及墙面负担楼板的宽度b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控制砌体结构温度裂缝应遵循下列准则:
3.3.1 首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做好屋面的保温与隔热,以减少温差,从而降低砌体的温度应力,此项措施是控制砌体结构温度裂缝的最根本措施。其次是适当减少水平阻力系数Cx,即适当减少顶板与墙体的约束作用,对减少砌体结构温度应力也有一定效果。例如对非地震区,在顶板圈梁与墙体间设置滑动层,即采用“放”的方法;对地震区可采取加强房屋顶层端部的构造措施:例如加钢筋砼抗裂柱、砌体内配筋或加砼配筋带以及提高砌筑砂浆强度等,即采用“抗”的措施。
3.3.2 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伸缩缝,特别是在温差大、气候干燥、蒸发量大的地区,控制砌体结构的伸缩缝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
3.3.3 根据保温层材料不同的膨胀性能及做法,在保温屋长向中部及保温屋与女儿墙或突出屋面的外墙之间,如水箱间、楼梯间等,应留适当的缝隙,并填塞弹性嵌缝膏;
3.3.4 保温层或隔热层的铺设,宜延伸至挑檐板的尽端;
3.3.5 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砼圈梁时,应沿内外墙拉通,不应在横墙上采用“半圈梁”(即圈梁不拉通);
3.3.6 顶层山墙,端部二开间内外纵墙及横墙处设置抗裂柱(即构造柱)。在温差较大的地区,还可以在端部开间门窗洞两侧设置抗裂柱;顶层圈梁下2m范围墙体内,每隔500mm,在灰缝中设通常加强拉结钢筋;
3.3.7 顶层窗台下,宜设置一皮砖厚的钢筋砼带或设置配筋砖带。
4、沉降、温度裂缝
4.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特点是在房屋上下层皆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从总体分布看多呈八字形裂缝,其规律是:上层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阴轻;下层外墙重、内墙轻,斜缝多,竖缝少,且裂缝多集中在下沉较严重的区段。
4.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此类裂缝是地基下沉和温度作用综合因素所引起的,其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详见2.2和3.2。
4.3 裂缝控制准则
详见2.3和3.3。
5、干缩、温度裂缝
5.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大多发生在砌体结构的砼挑檐,一般沿挑檐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出现一条裂缝,呈外口大内口小的楔形裂缝,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升高时,裂缝宽度变窄,温度降低时,裂缝变宽,此种裂缝一般延伸到砼挑檐根部圈梁部位即行停止。
5.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此类裂缝是由于砌体收缩和温度变化综合因素引起的,其形成的机理和原因详见1.2和3.2。
5.3 裂缝控制准则
详见1.3和3.3。
6、应力集中裂缝
6.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多在砌体结构相对薄弱部位出现,如门洞口上部、窗洞口上、下部及砼大梁下部的墙体上。其裂缝多为斜向,少部分为竖向和水平方向裂缝。
6.2 形成的机理和原因分析
实验应力分析表明,在荷载、收缩或温度作用,门窗洞口处,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共主拉应力约呈45度斜向方面分布,该处拉应力最大值往往超过弹性均匀分布拉应力2~3倍,当此局部应力集中产生的拉应力超过砌体的主拉应力极限值时,而出现了应力集中裂缝。
此外还有一种应力集中裂缝出现在钢筋砼大梁下的砌体上,由于未设梁垫或设置不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砌体出现裂缝。
6.3 裂缝控制准则
6.3.1 在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抗裂柱,或钢筋砼门窗框;对于砼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则在洞口两侧设芯柱;
6.3.2 如为混水墙也可在门窗洞口处,设置45度斜向焊接网片或加强钢筋,并用U形筋将斜筋固定在墙体上,再做外抹灰;
6.3.3 支承在墙上的钢筋砼大梁下部应设置梁垫。
7、干缩、应力集中裂缝
7.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多出现在内外纵墙门窗洞口的上部,且有一段较长的抹灰面上,其裂缝多由门窗洞上口向上延伸,多呈竖向或斜向裂缝,裂缝深度在门窗洞口处大多深入墙体内部,而在墙面上的裂缝,则少部分深入墙体,大部分仅深入到抹灰层内。
7.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此类裂缝是由于砌体收缩和应力集中综合因素引起的,其形成机理和原因详见1.2和6.2。
7.3 裂缝控制准则
详见1.3和6.3。
8、温度、应力集中裂缝
8.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多出现在内外纵墙的门窗洞口处,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阴轻,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等特点。
8.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此类裂缝是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和应力集中综合因素引起的,其形成机理和原因详见3.2和6.2。
8.3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详见3.3和6.3。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51:49
19楼
9、应力(受力)裂缝
9.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多出现在轴心或小偏心受压的砖垛或砖柱上,有时也出现在截面较小的承重窗间墙上,且多呈竖向裂缝,有时呈枣核形,严重处砖块断裂,砌体出现剥落现象。
9.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砌体产生应力(受力)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砌体已达到或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极限值。导致上述裂缝通常是由于设计不周、截面过小;功能改变导致超载;砖、砌块或砌筑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砌筑质量低劣等因素造成的。
9.3 裂缝控制准则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不得随意改变使用功能和结构受力状态。
10、冻融(涨)裂缝
10.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多发生在寒冷地区房屋的基础(指基础埋在冻冻线以上的情况)、檐口、女儿墙或经常受潮湿的厨房、盥洗室、卫生间等的外墙,有时室外踏步也发生此类裂缝。此类裂缝的特点是在裂缝附近,砌体或砼疏松、剥落,且随时间推移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10.2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10.2.1 基础埋在冰冻线以上,地基含水量较大,冬季土壤冻涨,解冻后地基沉降,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10.2.2 地下水位上升或地表水淤积或局部积水导致地基冻涨;
10.2.3 厕所、卫生间、踏步长期积水或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导致冻涨;
10.3 裂缝控制准则
10.3.1 将基础埋至当地冰冻线以下;
10.3.2 消除冻涨因素,减少地基土含水量;
10.3.3 做好厕所、卫生间、踏步防水措施,踏步一旦出现冻涨裂缝应及时修复,以防不断恶化。
11、两种结构体系变形不协调裂缝
11.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多出现在两种结构体系收缩、温度变形不协调的薄弱部位或界处;例如在砌体结构外侧贴建砼框架外楼梯的交界处;两端采用砌体结构承重,中部采用砼框架结构承重的组合结构,在两端砌体结构部位出现裂缝;厚度大于720mm的空心墙组合结构,当钢筋砼圈梁及挑檐宽度及厚度较大时,一般长度大于45m的房屋,易在房屋中部出现竖向裂缝;砌体结构顶层外纵墙及山墙上的钢筋砼圈梁外露时,由于砼与砌体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在砼圈梁与墙体交界处产生水平裂缝等。
11.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此类裂缝主要是由于两种结构体系的采用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在特定的约束条件和构造措施处理不当时,由于两种结构体系膨胀、收缩变形不协调,而导致在其薄弱部位或两种结构体系交界处产生裂缝。
11.3 裂缝控制准则
11.3.1 设计时充分考虑两种结构体系胀缩形成不协调的不利影响,并在可能出现变形不协调相对集中的部位,调协伸缩缝或构造缝。
11.3.2 对于结构约束强和温差大的地区,宜采取调协控制缝或构造缝以降低其约束程度;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以减少温度差。
12、其它裂缝
12.1 类型、特点和形成规律
此类裂缝一般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裂缝,由于此类裂缝不多见,故将其归为其它裂缝类。
例如因局部温度应力,在窗肚墙处产生的斜向裂缝,因地基沉陷扭转,在砌体结构两面外纵墙上产生方向相反的斜向裂缝;因温度、收缩变形在女儿墙上产生的水平、竖向和斜向裂缝;因墙体上下温差较大而产生的竖向裂缝等。
12.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12.2.1 窗肚墙处斜向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发生在居住建筑安装散热器部位的窗肚墙处,特别是对于散热器嵌入墙内的情况,由于窗肚墙部位墙体减薄,当冬季采暖时,该处产生局部温度应力场;
12.2.2 地基沉陷扭转产生墙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发生在软弱或淤泥质场地,且房屋长高比较大时,如果发生地基下沉导致整幢房屋产生扭转时,则在房屋两面外纵墙上产生方向相反的斜向裂缝,且裂缝近似45度;
12.2.3 砖砌女儿墙裂缝
砖砌女儿墙裂缝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砼屋面板与砖砌体线膨胀系数不同,砼为10×10-6,而砖5×10-6,二者约相差一倍;由于外界气温变化,导致砼屋面板与女儿墙变形不一致,尤其当屋面保温效果或防水屋渗漏,上述裂缝会更加严重,即通常称为女儿墙的“火柴盒”效应;
② 保温层、找平层与女儿墙交界处未设置柔性变形缝,特别是刚性防水屋面,更易使女儿墙产生裂缝;
③ 女儿墙外暴部分与其下部墙体出现较大的温差,导致女儿墙出现裂缝。
12.2.4 墙体上进温差较大产生裂缝
此类裂缝多发生在有辅房的单层工业厂房,一般低跨辅房室内温度与高跨主厂房的室内温度相差较大,加之高跨外纵墙又暴露在大气中,在温差较大的地区,由于高跨外纵墙暴露部分墙体与辅房内未暴露部分墙体出现较大的温差时,则在高跨外纵墙暴露部分出现竖向裂缝,一般裂缝多在高跨窗洞处开始,向下沿伸;一直延伸到辅房墙体上部即行终止。
此外,在某些室内有近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52:42
20楼
第十章 裂缝的处理
4.1 裂缝处理的原则
4.1.1 在对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进行处理之前,应先进行观察、检测、分析,确定裂缝的性质及裂缝产生的原因,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在未明了裂缝产生的原因之前,应避免盲目对裂缝进行处理。
4.1.2 对于在使用荷载下出现的受力裂缝,当其标志结构的承载能力存在问题时,应按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结构加固。
4.1.3 对于在非正常荷载下出现的受力裂缝,如引起裂缝的非正常工况不再重现,可只对已有的残余裂缝进行封闭处理。
4.1.4 对于由于混凝土收缩、地基不均沉降等因素引起的间接裂缝,应在裂缝的发展稳定以后再进行封闭处理。
4.1.5 对于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间接裂缝,应在完成相应的保温、隔热处理以后,再进行裂缝的封闭处理。
4.1.6 对于由于耐久性问题引起的裂缝,应在采取相应的保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以后,再对裂缝进行处理。
4.1.7 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处理或与此有关的结构维修加固,应制订相应的技术方案,并遵照方案进行修复或加固施工。
4.1.8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在结构进行了维修加固及裂缝封闭以后,应按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验收,并在一定时期后进行复验。
4.2 裂缝处理的方法
4.2.1 对于混凝土表面龟裂可采用在结构表面涂抹水泥净浆,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等加以修补、封闭裂缝。
4.2.2 对于混凝土结构中有一定深度的裂缝,可采用凿槽嵌补的方法修补。对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应采用防水材料嵌补。
4.2.3 对于混凝土结构中深度较大的裂缝,或对裂缝控制有较高要求的结构,可采用压力灌浆或负压吸入的方法进行修补。修补材料可采用水泥浆(可掺入水玻璃,聚乙烯醇等材料)、甲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及其它专用的混凝土修补胶等。
4.2.4 对于钢筋锈胀类的裂缝或冻融类裂缝,必须将酥松的混凝土及钢筋的锈渣清除后,采用环氧砂浆、环氧混凝土等材料进行修补。
4.2.5 对结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的受力裂缝也可以采用对结构裂缝区域施加预应力的措施闭合裂缝,增加承载能力,并对残余裂缝进行修补的方法进行处理。
回复
mahoud
2005年04月25日 20:53:10
21楼
完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