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连梁的一系列问题
飞翔的蜗牛
2008年10月15日 20:25:06
只看楼主

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

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

1. 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
2. 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
3. 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2002中7.1.8条规定):
a) 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
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
b)跨高比≥5----框架梁。
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
第一种情况连梁应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在SATWE里是用和剪力墙相同的壳元来模拟),否则会导致(1)结构刚度失真;(2)连梁受力模式不正确。虽然PKPM说程序已采用了变形协调方程来解决梁和墙接触面的变形问题,但计算结果仍然相差很大。第二种情况连梁应按主梁输入并定义其为框架梁。
4. 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
5.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
6.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
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2002 中7.1.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
1)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
2)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
3)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
注:当剪力墙厚度较小,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时,梁端纵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可能不满足,此时可采用减小纵筋直径同时加大纵筋根数,或是采用机械锚固来满足要求。
7. 一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
8. 两端都和剪力墙垂直相接----框架梁(构造同6)。
免费打赏
一寸光阴一寸金
2009年03月15日 12:03:37
2楼
好贴为什么没人顶呢?
回复
hear332
2009年03月17日 15:11:36
3楼
:) 好帖子 要顶
回复
yyl-1313
2009年04月02日 11:19:38
4楼
第一次画高层得梁配筋图。很感谢楼主得好帖子。
我还有点问题。
楼主提到得"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是指楼主的归纳里面: “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这段话吧。 那么确切的说就是一端与KL相连一端与Q相连得算次梁, 一端与剪力墙端暗柱相连一端与KL相连得算KL对吗?
回复
losemyrose
2009年04月03日 11:08:09
5楼
说的很好,我们专业负责人也是这么说的,还有一端与剪力墙平行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的也属框架梁
回复
liyutao123
2010年03月19日 16:57:40
6楼
好帖子 要顶
回复
cthrb20105
2010年06月06日 07:14:59
7楼
正需要这一块内容 说的好 顶
回复
sagem5x
2010年06月06日 21:41:48
8楼
这是好资料
回复
liunh-01
2010年06月09日 23:40:56
9楼
总结的不错
回复
海阔天空0
2010年06月10日 00:44:06
10楼
楼主说的非常好,从结构受力、传力的角度定义和区别,是最为准确的
回复
wibro
2010年08月23日 22:52:48
11楼
不错!dingqi楼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