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弹性楼板的概念及在什么情况下设置弹性楼板!
baosun78
baosun78 Lv.2
2008年07月05日 20:41:18
只看楼主

如题????

如题????
免费打赏
shoo775
2008年07月05日 22:37:44
2楼
在由于开洞或结构细腰等楼板有较大消弱,明显不满足无限刚假定部位的楼板
回复
city_wolf
2008年09月13日 16:32:08
3楼
由于位移比是在“全楼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的,这时的每层楼板在楼层平面内被假定为刚体,因为考虑偶然偏心,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即使是规则对称的结构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平动,其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一定是发生在楼层边角部位的某处。所以一般情况下位移比是由结构边角部位的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决定的。因此调整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是控制位移比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周期比的控制在于结构具备足够的抗扭转刚度,而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抗扭转刚度贡献最大。因此调整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刚度以控制位移比时,必然对周期比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到对周期比的影响,可根据周期比的大小采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位移比。当周期比大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刚度的方法。当周期比小于规范限值较多时,可采用削弱刚度的方法。同样,对周期比的调整也可能影响位移比。特别是当某主轴方向的位移比接近规范限值时,此时对刚度的调整应以结构的质心为中心尽量对称。
回复
woaipanqun
2008年09月29日 16:56:03
4楼
楼上仁说的很不错,学习了!
回复
lu1hua2hai3
2008年10月26日 10:30:39
5楼
谢谢!非常理论化,有没有别的解释
回复
zhangwenjuan99
2008年11月13日 10:20:34
6楼
非常好,学习了。。。。。。。。。。。。。。。。。。
回复
csuxiaoweizi
2010年01月07日 11:08:52
7楼
判断结构的位移比与周期比必须考虑强制刚性楼板:
《抗震规范》的条文说明3.4.2,3.4.3指出:对于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板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45;当比值为1.5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3。《抗震规范》的条文说明隐约透露出了判断结构的位移比应该是基于刚性楼板的假定。

而《抗震规范》的主编王亚勇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一书4.2中更是明确指出: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当计算小震作用的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值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时,判断为扭转不规则;当比值接近1.5时,判断为特别不规则;当比值大于1.5时,一般判断为严重不规则。

(2)判断弹性层间位移角是否必须考虑强制刚性楼板:

李国胜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3.13条明确指出: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应在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并应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李国胜是《高规》的编委之一。

张维斌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7]也指出: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需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5.1条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位移的计算是在“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这一假定下的。

而荣维生、王亚勇在《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若楼板采用刚性膜假定能够满足多遇地震下的抗震变形验算,而采用弹性板假定未必能满足。因而,在侧向刚度较小的结构中,需按弹性板假定来进行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文章同时指出:建议在复杂的高层建筑中,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楼板宜按弹性板考虑。

故:计算层间位移角时,对于一般的结构,可以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对于有转换层等复杂高层建筑,不宜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



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强制性刚性楼板”是新规范设计“位移比”的需要,楼层中的房间可能是“刚性板”、“弹性板”、“板厚为0”等这三种情况 ,这样在计算楼层平均位移时,只有把楼层中的所有房间均按“强制刚性楼板”计算,平均位移才能计算准确,则位移比也能计算合理。模型建好后,若没有对该房间定义为“弹性楼板”,则程序自动按“刚性楼板假定”分析,也就是说不论是否点选“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这个选项算出的位移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强制刚性楼板”仅用于位移比的计算,而作构件设计计算时则需另备份模型,不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是弹性板的还是要定义为弹性板,这样算出的构件才比较准确。以上均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回复
csuxiaoweizi
2010年01月07日 11:10:35
8楼
判断结构的位移比与周期比必须考虑强制刚性楼板:
《抗震规范》的条文说明3.4.2,3.4.3指出:对于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板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45;当比值为1.5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3。《抗震规范》的条文说明隐约透露出了判断结构的位移比应该是基于刚性楼板的假定。
而《抗震规范》的主编王亚勇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一书4.2中更是明确指出: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当计算小震作用的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值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时,判断为扭转不规则;当比值接近1.5时,判断为特别不规则;当比值大于1.5时,一般判断为严重不规则。
(2)判断弹性层间位移角是否必须考虑强制刚性楼板:
李国胜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3.13条明确指出: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应在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并应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李国胜是《高规》的编委之一。
张维斌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7]也指出: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需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5.1条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位移的计算是在“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这一假定下的。
而荣维生、王亚勇在《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若楼板采用刚性膜假定能够满足多遇地震下的抗震变形验算,而采用弹性板假定未必能满足。因而,在侧向刚度较小的结构中,需按弹性板假定来进行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文章同时指出:建议在复杂的高层建筑中,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楼板宜按弹性板考虑。
故:计算层间位移角时,对于一般的结构,可以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对于有转换层等复杂高层建筑,不宜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
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强制性刚性楼板”是新规范设计“位移比”的需要,楼层中的房间可能是“刚性板”、“弹性板”、“板厚为0”等这三种情况 ,这样在计算楼层平均位移时,只有把楼层中的所有房间均按“强制刚性楼板”计算,平均位移才能计算准确,则位移比也能计算合理。模型建好后,若没有对该房间定义为“弹性楼板”,则程序自动按“刚性楼板假定”分析,也就是说不论是否点选“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这个选项算出的位移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强制刚性楼板”仅用于位移比的计算,而作构件设计计算时则需另备份模型,不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是弹性板的还是要定义为弹性板,这样算出的构件才比较准确。以上均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回复
zxl8472
2010年01月08日 10:31:44
9楼
楼主7正解
回复
tianzhongping8
2010年01月08日 12:48:58
10楼
由于位移比是在“全楼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的,这时的每层楼板在楼层平面内被假定为刚体,因为考虑偶然偏心,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即使是规则对称的结构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平动,其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一定是发生在楼层边角部位的某处。所以一般情况下位移比是由结构边角部位的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决定的。因此调整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是控制位移比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周期比的控制在于结构具备足够的抗扭转刚度,而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抗扭转刚度贡献最大。因此调整结构外围抗侧力构件刚度以控制位移比时,必然对周期比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到对周期比的影响,可根据周期比的大小采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位移比。当周期比大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刚度的方法。当周期比小于规范限值较多时,可采用削弱刚度的方法。同样,对周期比的调整也可能影响位移比。特别是当某主轴方向的位移比接近规范限值时,此时对刚度的调整应以结构的质心为中心尽量对称。
回复
zhaoyang1215
2010年05月28日 08:52:58
11楼
我想知道抗震结构分析中分总刚和侧刚,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谢谢各位解答!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