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1:17
只看楼主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施国平--------------------------------------------------------------------------------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广泛出现了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它挑战我们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建筑观念,而在以全球化、多元主义以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倡导一种进行都市景观营造的崭新标准。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技术背景、设计理论基础及方法与途径这几方面出发,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对这一运动进行解读和思考。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施国平
--------------------------------------------------------------------------------
摘要: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广泛出现了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它挑战我们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建筑观念,而在以全球化、多元主义以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倡导一种进行都市景观营造的崭新标准。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技术背景、设计理论基础及方法与途径这几方面出发,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对这一运动进行解读和思考。

关键词:
多元主义、全球化、动态性、动态建筑


两股力量推动着建筑学的发展。一方面,建筑在很大程度受它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建筑学内在自身的学术逻辑进步也会自内向外地影响建筑的生成。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建筑师在探索当代建筑的发展上相当活跃。当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如Rem Koolhaas、Winy Mass 和Stefano Boeri 将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空间的社会学因素和晚期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时候”[2] ,另外一批人如Peter Eisenman、 Greg Lynn 和 FOA则醉心于在他们计算机技术主导的设计过程中实验非线性和动态的建筑空间与形式。尽管他们最后产生的结果是如此多样化,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到一条清晰有力的思路。那就是,当代建筑师已经不再认为建筑是一个纯粹的、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构[3] ”,来促进交流、提倡互动和激发创造。这个系统和设计中的功能、形式、结构、地形、类型、心理、文脉、都市主义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并相互融合;整个的设计过程带有很强的理性和系统性分析,但是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全新的都市景观—— 动态建筑,并以此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生活中推动一种在环境上与周边文脉高度呼应、在社会上与周围群体高度互动、并在美学上充满动态的建筑观念。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这种动态建筑的设计背景、理论和方法。

全球化与多元化- 动态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者相信生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们不追随现代主义的教条“少就是多”, 而主张“少就是枯燥”,“多就是多”。在他们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见一种异样物质的拼贴和时空距离的交叠。尽管后现代主义运动最后发展成一种商业性的图像主义,作品中充满了肆意夸张和虚构的历史语汇,丧失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但是它对现代主义的教条式、机械化和非人性原则的批判,以及对生活多样化和关联性的肯定,带领我们步入了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从某个角度来说,全球化通过将人类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程度与速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模糊了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不同,并减弱了资源对当地性的依赖。但正是这种全球化多方位的交流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不同时空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及在文化中保持“不同”品质的真正价值。如一个人要塑造自己的个性,一种文化也需要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品质。与以前基于地域上独立的和生产上封闭的自给自足中创造出来的“特色”不一样,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是一种在交流互动中自然滋长的“不同”。它通过在合作或竞争中相互比较、同化和转化来实现;它具备有杂交性,细致入微性和错综复杂性等多种特征。这种在交流中创造出来的“不同”,彻底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推崇的纯粹、协调、独立和静态的建筑意向,让当代建筑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上重新认识到生活中各片断、变异和非稳定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一种更加关联、交互和动态的思路来探索当代建筑。在动态中创造不同与促进交流, 也成为了多元与全球化时代建筑设计两个最核心的追求。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动态建筑的技术催化剂

传统的设计方法将设计过程分隔成平面、立面、剖面和透视等相对独立的部分。但随着近10年来三维计算机设计程序如3DMAX、RHINO和MAYA的广泛应用,这种情况得到很大改变。首先计算机三维的视觉化技术使得建筑设计的表现更加全面,其过程也更加统一。现在在电脑里一段平面的墙线通过编辑马上可以转变成三维的形体,而它材料的选择与表现也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意图随时调整,这种虚拟空间的即时表现与编辑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建筑师系统考虑设计问题的能力。此外,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也给建筑师提供了新的机会来探索和认识各种设计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就象在一条多度的SPLINE 上,对一个控制点施加力的作用会改变它周边区域的曲线形状和位置(图.1-2) (图节选自Greg Lynn 的Animated Form, Princeton Press, 2000. pp.21) ;在一个动态的建筑系统中,影响一个设计问题的因素也同样会对整个的系统产生作用。今天,在一些三维的动画设计程序里面,设计师更是可以通过输入设定的参数进行计算并产生相应的建筑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设计和效果表现的工具,它激发了一种关于当代建筑的全新思
免费打赏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5:17
2楼
图 1:
通过区域定义和切线逻辑形成的一段曲线。
每一段曲线都通过固定的半径和圆心确定。改变其中的一个点的位置只会影响这个点所在区线片段的形状。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5:45
3楼
图 2:
一条7度的SPLINE。
SPLINE 上的控制点并不在线上。改变其中任何一个点会对其相邻的一片区域产生作用。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6:18
4楼
运动和图解 – 动态建筑的两个设计理论基础

空间、运动和事件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确定了空间在建筑中的中心地位,而当代建筑师们则通过探索空间和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前者的这种支配力量。建筑师Bernard Tschumi 曾经说过:“我的假设是建筑可以通过三种元素来定义和解析,它们是空间(身体和物质空间的构成),运动(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和事件或者说是使用。”[4] 其中身体运动的动态特征决定了空间中所发生事件的多样性与活力。它反过来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与这种多样化动态性的运动相呼应的空间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或者说是“究竟是什么样的空间最能激发和容纳这种运动呢?”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更多是指一种身体运动发生所在的物质性“容器”的话,那么当代建筑师则认为空间已经成为一个和其中所发生的运动或事件互动关联的“有机体”。从“容器”向“有机体”的转变意味着对空间特征的认识从独立性、中和性和纯粹性向关联性、混合型和动态性的转变,它引导了一种全新角度的建筑探索。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大部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还用“文脉”这个词来形容建筑与周边场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Tschumi 则标新立异地声称:“建筑文脉不是指一栋建筑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而是指空间和在空间里所发生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5] 也正是通过对身体运动的各种状况及其相应的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图3),,我们 发现了空间和运动之间的不稳定性和分离性特征 。而对于身体
运动的偶发性,异质性和不连续性特征的认可,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关于空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的认知,让我们认识到破碎的、分离的和变异的空间是迷人的动态空间。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7:13
5楼
图 3:
Bernard Tschumi 以纽约曼哈顿为基础研究人的身体运动和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简图。
(摘引自Bernard Tschumi 的 The Manhattan Transcri pts, Academy Editions/ST. Martin’s Press, 1981, p. 48. )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8:24
6楼
图解 - 一个基于图像说明来分析设计要素内在关系的系统
Peter Eisenman通过定义图解在当代设计中的作用倡导了一种解读建筑设计的新思路。一方面,他认为图解是检验建筑学内在属性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他也相信这个过程“不是绝对的,而是和我们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息息相关。”[6] 众所周知,历史的发展既不是均衡的,也不是可预测的,而是呈一种持续的动态变化。因此,这种不稳定性反过来肯定会影响建筑学的内在属性。对Eisenman 而言,建筑不是对我们现存的社会政治状况的一种可能性再现,而是相应的转化和批判。正是通过”图解”这个系统,使得那些抽象的“功能,基地,结构,美学、政治和社会现象得以更物质化地表现,” [7] (图4) 也就是说,”图解”使得建筑和其所处社会政治状况之间可以进行直观的图面交流。正是通过这种图像式的分析与比较,我们更加深入地认知了这些建筑设计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设计也在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过程中实现了动态性的结果。


图 4:
变形和嵌套
Morphing and Nesting
这是Peter Eisenman 为Bibliotheque de L’IHUIEI 项目用计算机所做的图解分析。它表现了建筑形体通过变形和嵌套两种方法,逐步由简单的巢状盒子转变成扭曲的异角集合体。与传统设计只重视最后的 建筑形象不同,图解是对整个发生过程的表现,而且这个过程最后也变成了总体设计的一个部分。图中所示的变形和嵌套设计技法,是经过分析项目要素得出的结果。
设计也在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过程中实现了动态性的结果。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49:25
7楼
系统性地关联 - 动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在多元化社会里孕育的当代建筑,它的表现是千变万化。但正如前面所说,动态建筑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通过系统化地关联各个设计要素来创造出人、空间和事件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关联的建立,往往突破常规。

1、 功能交织
在动态建筑中,功能性元素如衣食住行等基本行为已经不再相互割裂或独立;它们之间模糊的边界使得功能性的交织成为可能。交织的目标是为了探索功能内容间的内在关系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激发出相应的身体运动并最终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多样杂交。此类作品的范例包括:
● UN Studio 的Mobius 住宅 (图5-6)
Mobius 圈指的是沿两条相互缠绕的路径形成的一个双重内锁的环面。在这里,这种内锁转换的关系演化成两个人的生活,他们有时候在一起,有时候又分开独立活动;当他们在特定时间相聚就因此产生了公共空间,而它们分开的时候又可能转换了彼此的角色。将两个人一天24小时的功能活动相应地结合在这个Mobius 圈式的空间及场地组织里,形成了这个住宅独特的交织形态。
● OMA 的中国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图7-8)
中国中央电视台包含了有关电视制作过程的所有功能——管理和办公、新闻和广播、节目制作及配套服务。通常由不同部门运行的这些庞大内容总是相互独立和隔离的,但是,在OMA的设计中,上述的各种功能被组织在一个相互联系三维环里面。 从以制作为主共同基座开始,经过两个竖向的塔楼——其中一个以播放为主,另一个以培训、教育和服务为主——最后汇集在以管理为主的悬挑顶部。这形成了一种所谓的集体性空间组织系统。参观者只需经过一条连续的路径,就能够观看到新闻电视制作的方方面面;而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随时知晓周边同事的工作性质与状况。

● PURE Design的中国上海朱家角新江南水乡设计竞赛方案 (图9-10)。
在这个方案中,以传统水乡依水而居的发展模式为起点,结合现代居住以车代步的特点,将居住、娱乐、商业、办公、景观公园等功能根据区域内景观流动、活动方式、居住密度与模式,以及空间尺度等基地特征有机地混合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空间交织呼应的当代水乡社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由曲线形线性公共空间组成的动态网络覆盖了整个社区。

2、 材料并置
现代建筑追求建筑材料的纯粹性和简约性表现。但自从当代建筑师对空间形式上的兴趣转移到表皮上之后,表皮材料表现的探索大大拓展。所谓材料并置就是通过把不同色彩、量度、质地和肌理的材料交叠在一起表现,来创造一种表皮视觉的多样性和触觉的差异性。并置并不是建筑材料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发掘和建立其内在属性的相互关系来塑造动感。此类作品的范例包括:
● LAB 建筑师事务所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广场(图11-12)
这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二百周年联邦庆典工程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澳州政府在保护原始土著文化和推动当代多元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联邦广场项目以一系列动态形体的穿插和多样材料的交叠实现了这一想法。协调这些多样元素的是以一个锐角三角形为基础的几何单元型,它作为模数应用到了金属、玻璃、面砖等多种材料之中,使建筑表面出现了一种有组织的多样性变化。

3、 经验互动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从物理角度上来说是静止的。一旦建成,它自己不会移动,也不会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而相应变化。墙就是墙,方盒子就是方盒子。但是在动态建筑中,通过在一个灵活可变的系统中建立起空间和身体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创造出具有动态性空间体验的建筑。在这里,建筑智能化,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运动和精神感应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形状、尺寸和氛围;同时,这种调整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行为。也就是说,建筑和身体运动合二为一,而空间与人开始对话。此类作品的范例包括:
● George Yu 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装置作品Blow Up (图13)
为南加州建筑学院设计的这个装置品,其球体材料采用可膨胀的乙烯基塑料,并且其柔软弹性的表面上被安装了触觉式的电子传感器。当参观者采用不同力度和方式抚摸揉差其表面时,整个装置会通过传感器的运作相应地产生一系列持续变化的非线性声响。这种人的行为与心理反应同建筑装置之间的互动体验,极大地鼓舞了参观者的好奇心、参与感和合作精神。

● Pure Design的2002年日本新建筑居住建筑设计竞赛方案 “互动性Interactivity –
居住在缪斯女神被服务的地方” (图14-15)
在这个以NURB 表面为基础构筑的居住单元里,通过引入可以阅读人类情感的电子传感器,让空间表面和人的活动之间建立一种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基础的互动变化关系。空间的大小与形状完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物理状况与心理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建筑和人类的创造活动交相辉映。

4、 景观渗透
自古以来,建筑和景观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元素存在的。作为人类文明成就的展示品,建筑往往充满人工味、秩序感和线性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50:53
8楼
5、 体量破碎
体量破碎是指通过建筑形体相互碰撞、扭曲和支解等手段来造成紧张性视觉感和片断性空间体验。这种破碎既可以发生在建筑自身组成体量里,也可以在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它可能与体量内部的使用功能性质有关,也可能仅仅出于美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但是,破碎的目的在于打破建筑场地现存的秩序和组织逻辑,并通过夸张地表现破碎所导致的不稳定感和断续感来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异质性空间体验。
此类作品的范例包括:
● Zaha Hadid 事务所的美国辛辛纳提市当代艺术中心(图19)
辛辛纳提市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于60多年前,是美国第一批致力于介绍和推广
当代艺术发展的机构之一。基地位于正处在某种衰败当中的城市中心,而业主的使命又是向市民大众推介清新、引人注目和具有挑战性的艺术作品与思潮。因此,Hadid 的思路不是采用一般建筑师惯用的和周边环境延续的形式,而是主张一种具有挑衅性的破碎体量来打破现有的沉闷都市景观,将当代艺术富有冲击力与表现力的形式转换到艺术中心的体量当中,使得当代艺术通过建筑融入都市环境和普通市民生活当中。而且,透明玻璃大厅上面的一系列互相咬合的不同建筑形体也和艺术中心所要求的多种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展览空间相一致。
● Daniel Libeskind 工作室的英国曼彻斯特市帝国战争博物馆(图20-22)
方案的构思来自一个象征性的说法 ——“当代世界,(由于战争的破坏)
变成了残缺的碎片,然后它又在这种冲突中实现重组。”[8] 在这里,相互咬接的三大建筑体量就象征着这些残缺的碎片,或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场地上重新拼接。其中底部的“大地”碎片形成了项目的主要展览空间,高耸的“天空”碎片是主要的观景和教育空间,而靠运河的“水”碎片则构成了主要的餐饮和表演空间。大地、天空和水代表了战争发生的三个主要场所, 它们的这种破碎形象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的冲击和伤害彻底表现,并触人深思地反映了当代生活的特征。

6、 文脉转化
借用传统建筑形式和历史建筑语汇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处理文脉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对当代建筑师而言,基地文脉仅仅是进一步挖掘建筑与周边环境、新建与现状、以及身体运动与精神记忆之间内在关系的起点。形式上的呼应不是重点,关键是通过旧与新以及建筑与城市之间动态性的转换来实现从历史到未来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有机生长。这种转换可能来源于基地自身的地形发展状况、空间秩序形成方式、或者是场地发生的事件形态。此类作品的范例包括:
● Peter Eisenman事务所 的辛辛纳提大学设计、艺术、建筑与规划学院(图23-25)
这个项目涵盖两部分内容,一是重新组织现有的13400平方米空间,二是12000平方米的加建空间,包括图书馆、小剧场、展览空间、设计教室和办公等。对于这种扩建与改建的问题,Eisenman 的设计策略来源于基地一侧的地形曲线和另一侧现有建筑的山形轮廓,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决定中间加建空间的组织状况。通过借用现有建筑的形式并复制其破碎的轮廓线,再叠加进去流线型的土地形态,他创造了一个波动起伏的建筑形体,不仅和基地的周边文脉紧密对话,而且同室内扭曲变化的动感空间彼此呼应。
● PURE Design 的中国山东临沂汉墓竹简博物馆区规划竞赛方案(图26)
在这个以挖掘出孙子兵法竹简而闻名的博物馆为基础的扩建工程规划中,传统空间模式的转化取代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续而成为了设计的重心所在。以基地现存的汉墓遗址及所保留的历史建筑出发,结合周边的城市区位与交通状况,规划出两组既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空间——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城市博览空间群体和传承历史的内向型院落研究空间群体。
● Zaha Hadid 事务所的法国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站和停车设施(图27-28)
这个项目的总体概念在于通过交织叠加场地及其上面的线性要素构成一个持续变化的整体。构筑场地的特征来源于基地上现有的各种活动,如汽车、电车、自行车和行人等所形成的运动流线模式。这种线性的要素不仅延续到建筑当中形成了同样线性的家具、顶棚灯具和地面条纹;而且应用到停车场设计当中,使得停车空间从最顶端的正南北方向开始,逐渐扭转角度以和基地边缘曲线的变化相呼应。整个建筑模糊了自然与人造环境之间的界限,让场地与建筑密不可分。

7、 空间流动
追求空间的流动性是许多试图打破盒子式空间的建筑师的梦想。在汽车和飞机上流线型设计的成功给了建筑师很大的鼓舞,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以NURB 表面为基础的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让这一运动逐渐普及。空间流动的目标在于彻底打破现有建筑围合边界的限制,充分释放身体运动的潜能,最终创造一种自由的空间气氛以促进不同个体元素的交流。这个过程无疑是充满动态的。此类作品的范例包括:
● NOX 建筑师事务所 的 荷兰水博览馆(图29-30)
NOX相信建筑应该变成“epigenist 空间”,这个词来源于Sanford Kwinter, 意指“一个场地:它连续和不断变化的系统以一种持续调整和修正的状态影响外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56:28
9楼
图5-6:
Mobius 住宅
设计师:UN Studio.事务所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57:53
10楼
回复
ningmengqingse
2005年03月01日 12:59:44
11楼
图7-8:
中国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总部
设计师:OMA 事务所
图片选自:AMOMA and Rem Koolhaas 编辑,Content, Taschen, 2004.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