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中的低碳建筑 | 成都·羊安产业园区
贾维斯online
2024年06月21日 14:22:50
来自于家装设计
只看楼主

来源:新微设计

注:图文来源于有方空间 成都市羊安产业园区科创中心,位于泉水湖湿地公园北侧,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在相对紧张的产业园用地中,如何打造一个10万平米大型建筑,其在符合新城开发需求的同时,尊重与保护生态自然环境,融入生态本底,与环境和谐对话,真正做到低碳绿色,并为科研创新及管理人员创造最好的办公条件,打造我国产业新城建设拓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的优秀示范,这个难题是在本项目中建筑师尝试探索解决的。

注:图文来源于有方空间


成都市羊安产业园区科创中心,位于泉水湖湿地公园北侧,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在相对紧张的产业园用地中,如何打造一个10万平米大型建筑,其在符合新城开发需求的同时,尊重与保护生态自然环境,融入生态本底,与环境和谐对话,真正做到低碳绿色,并为科研创新及管理人员创造最好的办公条件,打造我国产业新城建设拓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的优秀示范,这个难题是在本项目中建筑师尝试探索解决的。

 

△ 湿地环境

△ 建筑外观


科创中心基地为三角形地块,南面紧邻泉水湖生态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为避免僵硬呆板、粗暴刚硬的空间处理,建筑师从自然汲取灵感,以轻松、有机的姿态和环境“握手”。

柔和的建筑形态,与湿地的自然语汇吻合,并呼应了湖面环境肌理。设计以开放共生的姿态融入周边环境,形成了自然与建筑相互环抱的空间意向。


建筑有机地向基地的三个方向延伸,屋顶随体量的延伸而升高,形成富有动感的展翼形态。 柔和的形态削减了建筑工业化对生态景观造成的破坏,犹如天然生长在湖边,用诗一般的东方意境与湿地环境温柔对话。

 
△ 建筑外观  


建筑通过多样化的体块组合,形成层次丰富、富有变化、不断渗透的有机空间,室内外相互融合,为科研人员带来独具特色、舒适绿色的科研环境。方正实用、功能相对独立的建筑,不再呆板、孤立,而是通过空间塑造的方法与周边湿地景观形成灵活丰富的有机整体,与湿地相互渗透,融入公园之中。


△ 科创中心入口空间


在建筑向外延伸形成相对独立景观面的同时,内部形成内聚型院落空间,并向泉水湖面打开,以与湿地融合的姿态,使建筑群中央获得开放、绿色的核心景观。建筑布局采用借景的手法,将周边湖面、湿地与远山引入建筑群中。

政务办公中心与科创中心六七层相连,形成架空,将优美的自然景色引入基地主入口,创造了通透的视线。在实现借景的同时,设计还规划了从湖面到院落再到基地主入口的景观轴线。建筑与环境层层渗透,用尊重自然的方式融于自然,与自然相互包容。

 
△ 科创中心内庭院  
△ 开放景观空间


建筑体形看似整体、简单,空间却具有丰富的变化——通过架空、开洞、凹洞等大量空灵的空间处理,与场地融合、向湖面渗透。与采用简单的玻璃幕墙的建筑相比,本项目的立面处理首先考虑的不是造型,而是打造一个“会呼吸的建筑”意向,如太湖石一样。这些空间与环境渗透,创造室外与半室外空间、院落与半院落空间、多层次平台空间,与室内空间过渡,为在这里工作的高新技术人才打造充满创新力量的科技园区空间。

△ 建筑立面细节  


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园林化的环境,尺度细腻、步移景异、丰富宜人。科研人员漫步其中,时而顺蜿蜒的楼梯登高走上二层连廊、远眺自然湿地,时而向下随步道漫游在泉水湖畔、汲取灵感,时而登上空中观景平台、与同伴休憩交流、放松心情。

 
△ 建筑局部外观  
△ 景观楼梯


羊安产业园区科创中心,作为羊安新城的创新型示范基地,将人工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文科研空间与自然景观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虽然是一个大体量建筑,却仿佛是从自然湿地中生长出来一般,在不破坏自然空间的同时让绿色引入生活,为我国新城建设中的大型项目如何与生态环境结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与湿地环境温柔对话  
△ 建筑夜景鸟瞰

设计图纸 ▽


 
△ 首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标准层平面图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成都市羊安产业园区科创中心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