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为老城区充分赋能的电力大动脉,明年6月底就将完成主体施工,为进入全面建设期的海上世界项目提供充足电力保障——记者昨日从现场获悉,由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牵头建设的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项目,目前顶管作业已按计划开展。年底前,北马路段4-6号井隧道施工将全部完工;明年7月,胜利路1-3号井隧道施工也将完成。届时,该项目将正式交付,成为入地电缆的“新家”,海上世界片区乃至整个芝罘中心区电力保障,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一条为老城区充分赋能的电力大动脉,明年6月底就将完成主体施工,为进入全面建设期的海上世界项目提供充足电力保障——记者昨日从现场获悉,由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牵头建设的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项目,目前顶管作业已按计划开展。年底前,北马路段4-6号井隧道施工将全部完工;明年7月,胜利路1-3号井隧道施工也将完成。届时,该项目将正式交付,成为入地电缆的“新家”,海上世界片区乃至整个芝罘中心区电力保障,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北马路段隧道工程年底前完工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芝罘湾广场西侧的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项目6号井。进入厂棚,景象别有洞天:高达14.8米的行吊,正吊起一根重达11吨的标准管节,缓缓地将其运送到竖井口,然后匀速下降到顶管作业面,伴随着管节后方顶管顶力的不断“加码”,原本位于洞口的管节,逐渐向隧道内“蠕动”,才不到半小时,小半个管节的身躯,已经没入了隧道中。
“我们从8月份正式开启顶管作业,从6号井自西向东开始向5号井掘进,这条线路是芝罘湾广场从西到东的380米,目前已经掘进了260多米。”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作为地下管廊施工的关键工艺,“顶管”线路设计是工程最大的亮点和难点所在。贯穿于北马路、胜利路地下的管廊,是由近800根直径3.2米的硕大管节组合而成,管廊内部有混凝土浇筑形成平整的“人行道”,内壁上方架设电缆架,为电缆入地“装修”好新家。
顶管作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只能进、不能退”。在深达15米的地下,长6米、宽3.18米的刀盘飞速旋转,将掘进路上的泥沙、土石全部破碎,为隧道打出一条通路。然而,被破碎后的土方又去了哪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伴随着顶管机的轰鸣,泥浆从地下被抽上地面,并在分离器中进行初步分类,颗粒较细、含水量较低的泥土率先被分离,而含水量较高的泥浆,经过压缩成为片状的半固态,并统一收纳管理。记忆中“脏水遍地流,两脚黄泥汤”的景象,早已是过去时。
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边角料”,还有妙用。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为避免刀盘在地下和土石“硬碰硬”,并减少掘进中产生的阻力,抽出的泥浆在地面经过注水、加料后,形成不同黏稠度的“触变泥浆”,再次注入地下,像润滑油一样环绕在盾构机和刀盘周围,既降低了机械损耗,又提升了掘进效率。
“按照目前进度,今年底我们将完成北马路段6号、5号和4号三个竖井顶管作业,北马路段隧道施工基本结束。预计到明年6月底,位于胜利路的1号、2号和3号竖井也将完成顶管作业,隧道主体结构完工,并实现全面贯通。”
竖井为海滨“强筋骨”
项目竣工后厂棚全拆除
在毗邻芝罘湾的“城心”,为何要向地下打深达15米的巨大竖井?会不会对滨海一带地下结构造成影响?为何要在主干路的绿化带中,建起多座高大的厂棚?厂棚在施工结束后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项目方逐一答疑解惑。
“隧道工程是百年工程,采用竖井施工,必须预先开展支护作业,确保整体强度。”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芝罘湾一带地质条件复杂,仅6号井顶管作业期间,项目部就先后遭遇了淤泥层、砂层、岩石层和风化岩石层四种不同地质结构,且土层和岩层相对破碎,基本不连续,这也意味着每掘进哪怕几米的距离,都要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及时、准确地重新调整触变泥浆的黏稠度。
针对靠海一带地下含水量大、土质物理力学性质差的普遍情况,项目部在顶管作业前一周,测试了地下的泥水平衡点,并打下了400多根深达20米的支护桩和止水桩,确保了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而15米的竖井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身厚度达到0.9米,不但本体是“钢筋铁骨”,也提升了滨海一带地下的整体强度。
而搭建厂棚施工,又有哪些妙处?记者在棚内的电子显示屏上看到,作业机械全部开动时,棚内噪声高达99.4分贝,需要大声说话才能彼此听清;但走出厂棚,室外噪声只有54.8分贝,与寻常马路声响相同,大型车辆经过时声响都比厂棚内的噪声明显。
“1.5公里的施工段周边,密布着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和商户,厂棚全部关闭时,不但有效隔绝了噪声,还避免了沙尘外溢,从源头上减轻了扬尘污染。”施工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顶管施工要同步开展排水、通风、照明、防火等辅助设施设置等工程,多个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厂棚内更“施展得开”。此外,厂棚还能遮蔽风雨,尤其在入秋后大风、低温天气增多后,棚内“小气候”基本不受影响,可保障24小时不间断施工。
隧道工程全部结束后,厂棚又将如何处理?记者了解到,目前所有竖井施工同步搭建的厂棚,将在各标段主体结构施工后全部拆除,并恢复地面原状,届时,管廊主体将全部入地,地面上将“修旧如旧”,与施工前保持一致。
“微创”施工避免“开膛破肚”
污染少省工时
在市民眼中,地下隧道施工好比一场“开大刀”的手术,破开路面、深挖土方、迁移管线等工序必不可少,待到隧道完成,还要依次迁回管线、回填土方、恢复路面和植被,工序复杂,耗时耗力,且占道施工带来的时间和成本损耗更加昂贵。此次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施工点,是“中心中的中心”,按照传统施工方式,中心区市民日常生活势必要大受影响。
而如今,6个竖井犹如在1.5公里路面上开辟了6个“微创”切口,采用“微创”施工,有哪些好处?
“一般地下隧道工程施工,通常要封闭至少半幅路面‘明挖’施工,会产生大量土方和建筑垃圾,而且受天气尤其是降雨影响很大。此外设备进场、垃圾外运、施工时段等都更加繁琐复杂。”项目负责人说。
鉴于隧道全线位于我市中心区敏感区域、与现状主干道重合、与规划地铁线路交叉、有特殊电力技术标准要求,设计单位根据地勘和物探成果,结合项目全线实际情况,基于减少污染、噪音、交通阻断、植被和道路破坏以及对居民生活严重影响的考量,设计全线采用顶管施工。又根据现场地质状况和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区域交通组织限制、文物保护要求、供电公司使用规划、地下管线分布现状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反复论证了项目线路和施工区域,最终只设置了6个施工井,其中仅有2个施工井部分占路施工,全线减少了开挖施工面积90%以上。不但大量提升效率、节约工时,工程费用较估算有所下降,对周边的综合影响也更小,实现了“绿色施工”。
作为全省迄今规模最大、长度最长、技术难度最大的曲线顶管项目,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竣工后,将给片区供电再添一道“保险阀”。按照规划,项目可容纳12回10千伏电缆和4回110千伏的电缆,与拟建烟台海上世界一期工程市政配套管线对接,将海上世界片区附近电线逐一入地,片区供电将更可靠。
一条电力“大动脉”理想照进现实,不但为电力保障充分赋能,更是多方共赢。胜利路和北马路有望告别电线杆林立、高压线路当空穿行的往事,线缆入地既提升了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视觉上也更加美观。与此同时,滨海地下隧道施工的经验,也将为远期我市类似工程实施积累经验,完善工艺工法。
来源丨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通讯员 于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