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蕴玉呈辉 在汉唐盛世的尧风舜雨里,黄河就像天堑摆在商客面前,所有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都必须经过黄河,兰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津渡文化”。 兰州黄河桥梁史:洮水流珠汇成的黄河冰桥,“天下神桥此第一”的镇远浮桥,黄河上游第一座现代化的铁桥,作为西北抗日运输线上的咽喉桥梁,筑起我们民族不屈的长城。坐落在黄河支流雷坛河上的握桥(肇始于唐代,毁于1952),采用了吐谷浑民族的伸臂叠木梁技术,是民族融合、互学互鉴的最佳见证;绾毂秦陇的渭水霸陵桥,传承并创造出与编木拱组合的新技术,是桥梁创新的最好范例。
文/蕴玉呈辉
在汉唐盛世的尧风舜雨里,黄河就像天堑摆在商客面前,所有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都必须经过黄河,兰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津渡文化”。
兰州黄河桥梁史:洮水流珠汇成的黄河冰桥,“天下神桥此第一”的镇远浮桥,黄河上游第一座现代化的铁桥,作为西北抗日运输线上的咽喉桥梁,筑起我们民族不屈的长城。坐落在黄河支流雷坛河上的握桥(肇始于唐代,毁于1952),采用了吐谷浑民族的伸臂叠木梁技术,是民族融合、互学互鉴的最佳见证;绾毂秦陇的渭水霸陵桥,传承并创造出与编木拱组合的新技术,是桥梁创新的最好范例。
▲黄河冰桥照片(拍摄于1936年早春)
一位身着棉旗袍、双手插于外套口袋里的女士,站在开始解冻的冰桥上极目远眺,前方的冰面已经破裂为缝隙,消融的冰凌竞相漂流而去。
自然界有天生的石梁石拱,溪涧落石、横流睡木,悬谷藤萝。这些不假人力的天然桥梁,可以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不至于相隔绝而不通。当然也有兰州黄河冰桥。
河流封冻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从岸边开始,先结成岸冰,向河心发展,逐渐汇合成冰桥,冰桥宽度扩展,使整个河面全被封冻。还有一种是流冰在河流狭窄或浅滩处形成冰坝后,冰块相互之间和冰块与河岸之间迅速冻结起来,并逆流向上扩展,使整个河面封冻。
数九寒天,朔风呼啸、白雪皑皑,大地一片苍茫,大河小溪失却了往日的喧闹,洮河却昼夜奔流不息。令人惊奇的是,满河奔腾的不是冰凌,而是一簇簇、一串串的浑圆晶莹、玲珑剔透的冰珠,一河浪花携带着满河冰珠熙熙攘攘、浩浩荡荡随波而去,这便是堪称天下奇观的“洮水流珠”。
冰桥曾经是兰州一道独特的风景,冰面宽厚,洁白如银,晶莹剔透,被认为是神的赐物,有“浮桥人役之,而冰桥则神使之,人力所不到者,神之为之”之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及人类的工程建设(洮河梯级水电开发、刘家峡水库、引洮工程),洮水流珠、黄河冰桥皆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
▲黄河兰州浮桥图(清·同治初年绘制,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据明人徐兰的《河桥记》记载,杨廉在黄河之上造大船28只,常用25只,横亘河上,顺架木梁。其余3只备用,视夏季河水上涨的情况,酌情增补。每只船的上游各下碇石,以固定船身位置。每只船相距一丈五尺,需要架设梁才能跨过,因此在船上加铺木板,在船桥两旁全部加设栏杆,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浮桥的主缆置于船的首尾,用木栓将铁缆即铁索固定在舟船隔板的锁孔上。铁缆的作用一方面是维系舟船,抵御水流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桥的船只船板均为木质,质量较轻,浮于水面,上下飘荡,人行其上动摇不定,也靠铁缆的重量镇压舟船,增进船的稳定性。镇远浮桥的舟船“绳索交加,一一牵缀而桥成”后,还要“压以巨缆”。因此,浮桥用的铁缆经常是比较粗重的。
镇远浮桥建造时,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先后共铸造了四根粗长的铁柱竖立在黄河两岸,用以系拴一百二十丈的铁缆,以固定浮桥。铁柱长一丈八尺,重数吨,柱上铸有年号和铸造人姓名。现存的一根为邓愈监制,立于黄河中山桥南岸东侧,即所谓“将军柱”。柱呈圆柱形,高5.8米,顶部为出檐式圆锥体,底部为长方形,座长1.2米,宽0.81米,厚0.3米。铁柱上铸有铭文34字:“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为了方便河道中过往船只的通行,镇远浮桥专门设有通航孔,当船只要通过浮桥时,即将通航孔的那节桥船拆除,待船通过后再接上(具有开启桥的功能)。此后五百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浮桥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兰州黄河铁桥始建于1907年,1909年建成通行,1928年更名为中山桥,是黄河第一座现代化桥梁。在大多数寂寞的时光里,我始终以一个行走者的身份抚摸它的心跳,往来于这座桥梁上的军队、商人、僧侣、学者,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和科学。
参考文献
[1]袁志学,王耀宏. 兰州地域文化[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03
[2]王志刚. 北方河流冰封期水质特征及模拟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04
[3]可素娟,王敏,饶素秋. 黄河冰凌研究[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12
[4]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01
编辑:程子研
审核:余大鹏 范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