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斗拱知识-----图文
先转录一些斗栱史料的东西: 斗栱是我国古代重要木构不可缺少的部分,战国中山国制作的龙凤案上部四角已出现了有斗、有栱的结构,表现出了斗栱的雏形。 东汉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当时不仅重要建筑中用到斗栱,一般的封建地主住宅中也用,当时斗栱多用于柱头和转角,补间铺作尚补多见。位于40度线上的角华栱更不多见。只在角柱或墙角的两面各出斗栱承檐。斗栱形制各地也不尽相同的,一般都只有一跳,依形制分几种: 柱头铺作或置于柱头的斗栱,有出跳和不出跳两种。不出跳的斗栱,常见的是实拍栱、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三种。(实拍栱:柱头上置一短横木,底边两端向上弯起,形似栱,两端不置散斗,直承檐枋。出一跳柱头:多用于楼阁中,自墙上用华栱挑出相当距离承檐,在华栱头上施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 斗栱发展到南北朝,由于佛教兴盛,出现了兽形栱、花栱。仍是仅出一跳以一斗二升为常见,与汉、晋比较仅多用补间铺作,形式多为人字栱。 至隋代,斗栱中重要构架——昂出现。 唐代各种斗栱样式已经定型,宋代有了完备的规制,从最简单的不出跳的“把头交颈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
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按不同的频度和强度通常可划分为小震烈度、中震烈度和大震烈度。所谓的小震烈度即为多遇地震烈度(众值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中震烈度即为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474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大震烈度即为罕遇地震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由烈度概率分布可知,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即多遇地震烈度)相差约1.55度,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例如,当基本烈度为8度时,其众值烈度(多遇烈度)为6.45度左右,罕遇烈度为9度左右。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