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斗拱知识-----图文
先转录一些斗栱史料的东西: 斗栱是我国古代重要木构不可缺少的部分,战国中山国制作的龙凤案上部四角已出现了有斗、有栱的结构,表现出了斗栱的雏形。 东汉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当时不仅重要建筑中用到斗栱,一般的封建地主住宅中也用,当时斗栱多用于柱头和转角,补间铺作尚补多见。位于40度线上的角华栱更不多见。只在角柱或墙角的两面各出斗栱承檐。斗栱形制各地也不尽相同的,一般都只有一跳,依形制分几种: 柱头铺作或置于柱头的斗栱,有出跳和不出跳两种。不出跳的斗栱,常见的是实拍栱、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三种。(实拍栱:柱头上置一短横木,底边两端向上弯起,形似栱,两端不置散斗,直承檐枋。出一跳柱头:多用于楼阁中,自墙上用华栱挑出相当距离承檐,在华栱头上施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 斗栱发展到南北朝,由于佛教兴盛,出现了兽形栱、花栱。仍是仅出一跳以一斗二升为常见,与汉、晋比较仅多用补间铺作,形式多为人字栱。 至隋代,斗栱中重要构架——昂出现。 唐代各种斗栱样式已经定型,宋代有了完备的规制,从最简单的不出跳的“把头交颈
“台湾建筑奖首奖”揭晓(组图)
据台湾媒体报道,2012台湾建筑奖首奖颁给“大溪斋明寺增建计划”,让外界注意到,三级古迹的斋明寺,百年古剎旁边,竟然盖出充满简朴禅风的禅堂、斋房等建筑,新旧建筑调和相当棒,成为桃园甚至北台湾最优美的禅修中心,因为邻近桃园国际机场,法鼓山更期许有朝一日,成为国际禅修中心。这座宗教禅修新圣地,建筑首奖得奖后,依旧保持低调,让人几乎忘了桃园大溪,竟然有如此建筑优美的地方,笔者透过前大溪公所秘书林首安排,找到斋明寺增建工程总干事江金晔亲自导览,揭开许多不为人知的贴心设计与神秘面纱。说起大溪斋明寺,很多人印象百年古剎,从清朝至今约160多年,建筑特局为闽南式合院,外观丰富彩绘雕刻装饰,寺内保存许多佛像木雕字画及文物。1999年,法鼓山的圣严法师接棒为第七任住持后,斋明寺有了重大改变。江金晔说,提到斋明寺,必须分成两部分来解释,传统的建筑被认定三级古迹,早在2001年就开始进行古迹调查研究,直到修复计划通过桃园县文化局审议,2005年8月开始动工修复,采用“点工自备料”施工法,可以有效控制品质以及维持进度,当时学者也建议,古迹修复应该涵盖硬体建筑及软体文化的意涵,因此赶在施工前,完成传统装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