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斗拱组合 战国 龙凤青铜方案 辽 佛宫寺释迦塔外檐斗拱 清 沈阳故宫大政殿外檐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构件,某种程度上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象征。斗拱是靠榫(sǔn)卯结构将一组小木构件相互叠压组合而成的一类构件,用于柱顶、额枋(fāng)、屋檐及构架间,起承重连接作用。斗拱的历史非常悠久,不同时代,斗拱的构成和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都由两个功能件组成:一是横向或纵向用于承托枋梁的“拱”,二是位于“拱”间,承托连接各层“拱”的方形构件“斗”。“斗拱”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最基本的斗拱组合
战国 龙凤青铜方案
辽 佛宫寺释迦塔外檐斗拱
清 沈阳故宫大政殿外檐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构件,某种程度上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象征。斗拱是靠榫(sǔn)卯结构将一组小木构件相互叠压组合而成的一类构件,用于柱顶、额枋(fāng)、屋檐及构架间,起承重连接作用。斗拱的历史非常悠久,不同时代,斗拱的构成和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都由两个功能件组成:一是横向或纵向用于承托枋梁的“拱”,二是位于“拱”间,承托连接各层“拱”的方形构件“斗”。“斗拱”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根据一些古代器物上的结构图案,人们推测,斗拱在西周时就已出现。从那时直到南北朝时期(420―581),是斗拱的形成发展阶段。汉代时,柱顶已用斗拱承托檩(lǐn)、梁或楼层地面枋,但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使用斗拱,最初的柱间拱称为“人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从唐代到元代,为斗拱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是柱头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结构中,斗拱和梁架融为一体,斗拱成为各交叉点处的加强节点。这时的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宋时期(618―1279)殿堂式建筑梁柱间普遍使用斗拱,现存唐代佛光寺大殿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1368―1911),由于木材逐渐短缺,很多建筑都以各种额枋作为承重连接构件,斗拱的作用逐渐下降,形制也逐渐减少,在某些建筑上,已沦为纯粹的装饰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