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的精致石构件,宋代称“门砧”,你知道是什么吗?
门枕石是建筑大门的一种构件,它的位置在大门两侧门垂直边框的下方,它的功能是承托门扇的转轴使大门得以开关,所以多用石料制作。因为它枕在大门的下面,所以称“门枕石”,简称“门枕”,俗称“门墩”,宋代称“门砧”。 在宋代《 营造法式 》中记载了当时门砧的具体形制:“造门砧之制:长三尺五寸,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四分,厚三寸八分。”这里讲的只是门砧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是它的绝对尺寸,因为门砧的大小要根据门的尺寸而定。《营造法式》还提供了两幅门砧的图像,长条形的石块,前后分两部分,一头在门外,另一头在门内,中间一道凹槽供安置门的下槛。在门内部分的上面凿有一凹穴,称“海窝”,即为承受门转轴之处。有的为了更好地承受门下轴对石砧的磨损,在海窝中安一小块金属铁,在铁块上有一半圆形的凹穴以承托门轴,称“铁鹅台”。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神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历史文化,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与智慧,也承载了只有中国人的传承。 中国古建筑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就像一幅长卷画,必须慢慢展看细细品味。当你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你必须一一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建筑,从天安门进入,通过一道门,进入一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慢慢走到另一头,每一步景色都在不同,让人心旷神怡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而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不同文化内涵吧。本文通过借助儒家礼教、道家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浅易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