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建筑
从基本特点来看,主要涉及平面布局、艺术造型、材料与结构、建筑装饰、城市规划及建筑制度六大方面。每一方面又有若干分支与特点,处处体现了古代根深蒂固的宗法礼制观念与约束。
一、 平面布局
平面的群体组合,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特点。 其由若干单体建筑组成院落,例如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中间围成的空地称之为“庭院”;如果多个院落组成建筑群,每一个院落称为“一进”。
四合院平面布局
民间祠堂陈家祠的平面布局“三轴三进九堂两厢杪”
在规模级建筑例如殿堂等布局,基本无孤立或单独的建筑,而是整体以建筑群平面分布,这是与欧洲建筑体系最重要的区别。
所以中国的古建筑群一般纵横向铺开,占地面积大,建筑格局平缓,建筑空间使用率较低;而欧洲古建筑多为单栋独体,一般为多层,建筑空间有效使用率更高。
故宫的轴线对称平面布局
岱庙轴线平面布局
岳麓书院多轴对称平面布局
在建筑组合模式中,一般是轴线对称或依照地形自由组合。但对于重要性建筑小到几进几出的庭院,大至功能繁杂的殿堂建筑群,如无地形地势限制,则以纵横轴线均衡对称布局的方式为绝对主流,其往往以主体建筑为核心纵深依次铺开,重要等级的建筑坐落于中轴线;
建筑进数越多,显示的地位也越高,体量较大的建筑群则普遍采用多轴多进的院落布置。例如故宫的组群布局,书院、寺庙的院落式组合布局等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白马寺规整对称的平面布局
而民居及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就比较自由了,多采用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古典园林的布局,依势而行,并不刻意讲究对称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的古建筑为什么没有欧洲建筑如教堂般的高大上,而是热衷于追求平面规肃严整的铺开?
普遍认为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传统木构材料及木架构力学性能的限制,做不出无柱化的较大空间;二是受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宗法礼制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观所制约。
宫殿式建筑,善于利用轴线对称、超大广阔的院落空间,营造强大的气场和庄严的氛围
不过从另一角度审视,规模级的建筑群通过有序的空间排列组合,强调轴线方向陪衬的手法,借助建筑间广阔的空间结构,营造出强大的气场和威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博大与恢弘的视觉审美效果。例如明清宫殿、孔庙、历代帝王陵寝等,这也是中国古建营造理念区别于欧洲建筑单体与个性审美的另一特征。
二、 艺术造型
简要可概括为屋顶结构的样式和单体建筑的面貌形式,这是建筑总体风格面貌的呈现。从屋顶造型形制可以看出建筑的等级,而单体建筑形式又变化多样。一般人看同类的古建筑可能觉得千篇一律,视觉疲劳,其实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1【屋顶结构样式】
古建屋顶基本形制
关于屋顶的结构样式之前的文章里已单列详细介绍过,这里再作简单归纳:大致可分为八种通用样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盔顶、盝顶,其中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另外所谓庑殿、歇山顶,历代称谓不同,又称五脊、九脊顶。
第一级:重檐庑殿顶(故宫太和殿)
岱庙天祝殿,也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
明十三陵祾恩殿,重檐庑殿顶
第二级:重檐歇山顶(故宫天安门)
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歇山顶
第三级:单檐庑殿顶(北京太庙)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单檐庑殿顶
第四级:单檐歇山顶(昌西陵隆恩殿)
正定隆兴寺天王殿,单檐歇山顶
第五级:悬山顶(山西双林寺)
第六级:硬山顶(民居)
硬山顶,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居然是硬山顶,让人惊讶
此类常见的南方民居,高耸的风火山墙,本质上也是硬山顶
第七级:卷棚顶(颐和园谐趣园)
攒尖顶(故宫中和殿)
攒尖顶(祈年殿)
以上攒尖顶比较特殊,仅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建筑;盔顶、盝顶应用相对少见,例如盝顶多见于金、元时期的建筑。因此,以上三者未列入等级序列中。
盝顶(故宫钦安殿)
盝顶,俯视效果比较奇特怪异
盔顶(岳阳楼)
按照建筑等级顺序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而重檐>单檐。所以最终的等级顺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
2【建筑形式】
即通常说的殿、堂、楼、阁、亭、台、轩、榭、舫等,按使用功能和在建筑群中的所处位置来决定其使用的形式。
01.殿、堂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如太和殿、祈年殿、佛寺大雄宝殿等)。殿,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 汉以后殿成为皇帝起居、朝会、宴乐、祭祀之用的建筑物的通称,而佛寺道观中供奉神佛的建筑物也称之为殿 。
殿(宫殿)
殿(佛殿)
02. 堂: 自汉代以后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 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为堂 ,其中堂在宗教建筑中一般指 供僧众说法行道的场所。堂与殿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地位要低于殿 。殿、堂一般位于建筑群中心或中轴线上,以显示其重要的地位。
堂
受封建礼制等级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例如唐代规定只有殿才可以用庑殿屋顶、用鸱尾,而堂只能用歇山顶或悬山顶;宋代以后,歇山顶也为宫殿专用,官署、住宅等只能用悬山或硬山屋顶。宋代的《营造法式》,更是详细规定了殿和堂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一直延续至清代的官式建筑。
堂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等主体建筑,一般体量适中、形式多样、结构和装饰相对简洁;而殿的空间尺度较大、结构装饰极为考究,视其为中国古典建筑精华之集大成者。
03.楼、阁 :“重屋为楼、四敞为阁”,即四面皆有门窗通透,才能称之为阁,这是早期区分两者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阁四周有挑出的平台或走道,设有栏杆供人凭眺赏景;此外底部架空为阁,建于高台上为楼。但后期楼与阁外观形制多互为借鉴,并无严格区分。
楼
阁
04.亭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主要拱人休憩、避雨。其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多于园林中点景之用。
亭
05.台 :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在唐代以前为追求高大威严之形制,往往将宫殿筑于台上;而古典园林中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专指厅堂建筑前的露天平台,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之为月台或露台。
台
06.轩 :一面全开敞没有墙壁门窗,仅设窗槛或兼有长廊,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多用于讲台、观景等。
轩
07.榭 :早期将建于高台之上的木构建筑称之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而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之为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
其特点是在临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多见于园林建筑。
榭
08.舫 :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
舫
三、 材料与结构
1【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古建普遍采用砖木、石木结构,且多以木结构为主流。 中国古建为何发展木结构而不是像欧洲那样以石结构为主流?
一是中国多高山大川并不缺石材,石质建筑的应用实例也不比欧洲人晚,翻出实物例证有汉石造墓穴与墓祠、石阙等;
二是技术有,也不落后。经典的实物例证有隋代的赵州石桥、早期的石造佛塔、石雕华表、石碑、石坊等,总结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欧洲恢弘雄伟的大教堂
专家史学者是这样解读的: 从建筑目的、文化取向、建筑理念引申并加以概括:
一是西方神权至上,而教堂作为与神“沟通”之场所,需要无限高大与永恒,材料只能依靠石料实现,然而石料建成高大建筑往往动辄百年。而古代中国的建筑目的是“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既然是住人、给神佛遮风挡雨之用,那就不追求恒久远了,另外时间上也耗不起,因此采用木材快捷省时成了首选;
二是文化取向不同,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五行(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 木位于东方,代表的是春天,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所以“土木”适宜建造房屋的说法由此而来;
三是解读为西方建筑对石材的偏好,其建筑的原则为“坚固、实用、美观”,所以用石料。而中国古代对建筑营造的观念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而能表达“阴阳和合”理念的只有“土木”材料。
所以分析来看,主要是文化理念的不同,产生了欧洲石构与中国木构为代表的两大建筑流派与体系。
2【建筑结构】
从结构上分, 抬梁式 和 穿斗式 两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绝对的主流,贯穿始终。此外还有井干式、混合式、干栏式等,相对运用较少。
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架构对比示意
01.抬梁式 : 特点是上面梁的重量落在下层,上层重量依次落在下层的梁上,层层而起,将屋顶抬起来,又称“叠梁式”。
严谨的定义采用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关于抬梁式的注释:“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见下图)。
抬梁式木架构与实物
抬梁式木构架柱子相对少、跨度大,可以营造出开阔的大空间,能较好体现建筑内部恢弘壮丽的气势和氛围。 但抬梁式会用大量横梁,且需要大量整根木材作为屋顶的支撑,耗费木材较多。另外由于不构成三角形的架构,整体稳定性略有不足。
02.穿斗式 :同样引用刘敦桢先生的定义:“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它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没有梁(见下图)。
穿斗式木架构与实物
穿斗式用料较少,可以预先拼装成整体屋架然后竖立安装,便于施工,整体结构完整性较好。 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由于采用大量的柱枋相接,导致室内没有贯通的大空间,所以穿斗式无法满足类似于宫殿、寺庙大空间的需求,因此大型重要建筑极少使用。
03.井干式 :井干式构架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垒,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墙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容易建造,不过也相对简陋,而且耗费木材,在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地区或寒冷地区有所应用,如东北林区、西南山区。
井干式木构与实物
04.干栏式 :干栏式木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 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我国西南地区常年潮湿的气候环境中较为常见。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干栏式木构与实物
05.混合式 :当人们逐渐发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可以不使用直径大的木料;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就能增加室内使用空间。
不过这种混合构架虽然不全部使用大型木料构件,但总体比较耗费木材,与全部使用大型木料的抬梁式效果相同,相对应用较少。
混合式木架构
四、 建筑装饰艺术
满足实用功能基础上的建筑装饰,进一步强化了建筑的风格,彰显了民族的个性。建筑装饰的类别繁多。在室外 , 常用的有砖雕 、石雕 、陶雕 、灰塑等;在室内,常用的有木作雕刻及彩描等 。其中尤以木雕、砖雕、石雕成就最高,俗称“三雕”。
“三雕”之木雕、砖雕、石雕
1.【木作装饰】
木作装饰包括建筑梁架构件装饰 、外檐装饰和室内装饰,是建筑结合构架和构件形状,利用木材质感进行雕刻加工,丰富建筑形象的一种雕饰门类 。 具体包括大木作、细木作以及引申的各类建筑构件辅助性装饰。
01.大木作 : 指对结构构件本身施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使木构件与结构性能更适应。比如柱,有“梭柱”的做法,柱身有轻度柔和的卷杀,上段收杀稍甚 ,用以增加柱的稳定性;又如梁,选用木料,利用其天然曲度向上拱起以减少挠度 ,刻意加工为曲线优美的弧形梁,称为 “虹梁 ”和 “月梁 ”,极其的优美雅致 。
梭柱
弧形的“月梁”
外檐装饰
柱、梁、枋装饰
另外大木作结构构件的端部还能做出各种花样,例如清宫殿建筑常将梁枋端部做成桃形 、云形 、拳形 , 拱端则有菊花头 、三岔头 、三幅云等形状; 非宫式建筑的花样则更多,常常雕成各种植物和龙 、象等兽头形 ,极尽繁复之能事,令人叹为观止。
02.细木作 : 指普遍意义的建筑木构件装饰,通常有浮雕 、透雕 、圆雕 、贴花等手法。 浮雕有高浮雕和浅浮雕:高浮雕纹面凸起, 多层交叠;浅浮雕以刀代笔,如同线描,体现舒展流畅的曲线之美 。
而镂空的透雕,更是造成虚实相间 、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精美而又奢华。
比如民居中的隔扇、祠堂中的神龛门板,扇门和窗的棂格以及室内的罩 、屏风 、隔断等,其题材之广泛、图案之精致、装饰之华丽,实属古建风格点睛之瑰宝。
安徽黟县木雕楼,整座宅子就一木雕博物馆
木雕楼细木作装饰
徽州汪口俞氏宗祠内的细木作装饰
民居门窗木作装饰
雀替
设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2【石作装饰】
石作在古建筑中常用于门框、柱 、梁枋、柱础、台阶 、栏板等地方,也有用于大门处嵌入墙面用作贴面的,前者实用为主, 后者偏重于装饰。
常见建筑石雕装饰
石材很可惜,作为坚固耐久的建筑原材,却并非我国古建结构的主流,一般在建筑构件中如台基、台阶、栏板等部位以及在墓葬建筑结构中才多用之 。
比如早期汉代墓前的古朴的石雕、石室、石阙等;后期采用的石柱,用以代替木柱结构;又如明清时期的盘龙柱,采用透雕的手法,龙形腾踔欲飞、矫健有力。 此外还有特殊的石牌坊,作为主体建筑点缀之附属结构,并不少见。
柱础
台基、台阶、栏板等
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檐龙柱石雕
石作艺术之集大成者,应为宗教石窟与佛像,巅峰代表为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与麦积山石窟。 四大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其源于佛教,工于雕饰雕塑,皆为存世石雕艺术之瑰宝。但略有遗憾的是,受制于宗教和内敛型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集中在写意方向,写实风格相对少见。
宗教石雕塑
03【砖作雕饰】
砖雕源于石雕,由于较之石雕省工、经济,故在建筑中经常被采用。砖雕的材料、色泽虽不及石材,但它刻工细腻、题材丰富 ,在民间广为采用。然而在官式建筑中,却难觅其身影。
徽州砖雕
山西王家大院砖雕
广州陈家祠砖雕
砖雕一般用于住宅 、祠堂 、会馆 、店铺等民间建筑中,在寺庙建筑或牌坊上也有采用。建筑部位多为大门屋脊 、墀头 、墙面 、影壁等处, 多属室外部分。
砖作装饰多用于嵌面,其手法仿石雕,采用剔地、隐刻等工艺 。其后由于花卉等题材需要多层次表现,故产生有浮雕、圆雕 、透雕等种类和做法。
五、 城市规划
1【都城的规划】
一本《周礼·考工记》,影响城市格局数千年。其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处出自周礼的都城规划原则,对于隋唐以后重要城市的规划布局产生了极大影响,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上述原则进行的。
元大都城平面复原图
其字面意思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至今仍未有统一权威的解释。结合周王城考古遗址发现,其规模、尺度与《考工记》规定有极大出入,让人一头雾水,但大方向的诸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的城制是明确的。
唐长安城市规划图
实物例证有汉唐长安遗址、明清宫城布局,虽有差异但核心思想一脉相承。 例如隋唐长安更多体现的是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基于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清宫城则全面体现了《考工记》都城布局思想,以宫城为核心,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
以五门三朝组成南北中轴线,祖社里坊乃至郊坛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排列;采取棋盘式道路网,围绕宫城对称部署。
明北京城平面图
清北京城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
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
其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
其二为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所折射的统治阶级“不正不威”的森严等级观念和宗法礼制秩序。
2【里坊制】
里坊:源自于“闾里”,是中国古代对居住区的最早称谓。 《说文解字》:“闾,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 《考工记》虽对都城规划作出详细规定,但唯独对居民区称谓和划分未做说明。
里坊制,封闭管理,各坊皆有围墙和坊门
里坊
从汉唐时期规划来看,多以“方块”的形式存在。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
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模型,清晰可见其“封闭”性的特征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 至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发达的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概念已逐渐模糊;到了宋代,商业繁荣,夜市兴盛,“破墙设市,屡禁不止”。 由此坊市逐步结合,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时里坊制已名存实亡,逐步衍化为街坊的形式。
六、 建筑制度
1【建筑等级制度】
古代森严的建筑等级制度,造就了我国古建独特的秩序分明的风格,但却极大约束了建筑的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发展和推广的障碍。 某些形制一旦为帝王宫室所采用,即 著为禁令,成为禁脔。在规模和形制上如违制,视为违法僭越,轻则刑罚拆改,重则引来杀身之祸。
因此客观上讲,中国古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发展缓慢,和建筑等级制度脱不了干系。由于历代规定不同,这里主要以明清时期的规制作简要介绍。
01.屋顶样式 : 前文已作介绍<略>
02.开间数 : 两根柱子之间叫一开间。
最高等级是九间,后来发展到十一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但理论上仍然是九开间为最高,只有皇帝专用的建筑才能用九开间; 其次是七间,皇亲贵戚和封了爵位的朝廷高官可用七开间; 再次是五间,朝廷一般官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可采用; 平民百姓就只能用最小的三间。
太和殿的十一开间
另外建筑结合阴阳五行有其特殊的含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最高为九,所以有开间九间、台阶九级、斗拱九踩脚、门钉九路、屋脊九兽等形制。 此外九和五结合为最高吉利数,《易经》有云“九五,飞龙在天”,因此九五变成皇帝的专用数字组合,称“九五之尊”,其专属的建筑往往是面阔九间、纵深五间。
03.台基 : 台基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台子,是建筑物的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使建筑物显得高大雄伟,并有防潮、防腐的作用。 台基根据材料(汉白玉、普通石头、土)、层数(三层、二层、一层)和结构(须弥座、普通座)的不同来区分等级。 材料越好、层数越高的台基级别就越高;须弥座台基级别高于普通座台基。
须弥座台基及栏杆
04.建筑色彩 : 建筑色彩最高等级为黄色,以下依次为红、绿、青、蓝、黑、灰,其中黄色为皇帝的专用色。建筑屋顶的黄色琉璃为皇家专用,但祭祀孔子的文庙却是个例外,历代礼制规定全国统一,其享受皇家建筑等级的待遇,因此宫廷建筑、文庙皆为红墙黄瓦琉璃。
皇家建筑的红墙黄瓦
文庙,享受皇家等级待遇,红墙黄瓦
至于绿色,多用于王公大臣、宗教寺院等建筑的屋顶及装饰;蓝色,代表天的颜色,只在特定祭天场所建筑中使用,例如天坛。
北京什刹海西侧的恭王府,绿色琉璃屋顶
特定场合的蓝色格调
另外柱子的颜色等级有所不同,金色等级最高,其次为红色,再次为黑色;对于门的颜色,清代规定 皇宫正殿门为红色;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至于平民百姓的民居,其格调只能是黑白灰了。
太和殿内金柱
皇宫宫殿之门,红色
民居,黑白灰色格调
05.彩画式样 : 即为古建筑的梁枋斗拱等木构件上的彩色图案,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可以保护木构件。 按等级划分为三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 为最高等级,只有皇帝专属建筑才能用。其特点是有双括号的箍头,里面的图案以龙主。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为次高等级,其特点是单括形的箍头,里面的图案以旋转形的菊花为主,多用于除最高等级以外建筑,例如次要的宫殿、官衙、大型寺庙等。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为最低等级,以包袱装的画外框为主要标志,包袱里面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为山水风景,或为人物故事,亦或为花鸟虫鱼等,并非格式化图案,一般用于园林亭廊或明以后的民居建筑。
苏式彩画
06.屋顶瓦兽 : 屋角上的仙人走兽,数量越多等级越高,最高神兽的数量是10个,即为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的屋脊神兽
07.斗拱 : 斗拱为我国古建筑所特有,其由斗、拱、昂组成,作用是支撑支撑无顶出檐,减少室内大良跨度,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其递减到柱子上。 等级规则是有斗拱大于无斗拱、斗拱多的大于斗拱少的,层次多的大于层次少的。例如故宫太和殿下搪为七踩斗拱,上檐为九踩,建筑等级最高。
太和殿下搪为七踩斗拱,上檐为九踩
2【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为皇室、官府服务的官营土木营造的制度。这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的古老制度延续了数千年,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营造法式》
历代称谓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我们重点看它所具备的共性特点:
首先它是垄断性质的官办机构,仅服务于皇家、官府工场;其次“工官”的营造水平,代表了当期建筑技术水平的巅峰;
再者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有建筑制度等级、材料使用等级、各种工序工时、材料消耗定额标准以及建筑维护的一套管理办法,以宋《营造法式》为代表,集法律制度、设计、施工、管理于一体;
最后这一点是关键,古代被管理的“匠人”会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更别谈创造积极性了。
宇文凯,隋唐杰出的城市规划、建筑工程专家
所以“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建筑手工业者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创造不能服务于社会,而且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另外技术工艺传承是封闭性的“子承父业”,往往会失传;从古代匠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侧面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建筑发展的保守态度。
总结来讲,数千年来我国古代建筑之所以结构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第一是宗法礼制等级的约束,第二就是这“工官制度”。
回顾一下:中国古建筑从基本特点来看,主要涉及六大方面,包含: 平面布局、艺术造型、材料与结构、建筑装饰、城市规划及建筑制度。每一方面又有若干分支与特点,传统的古建在彰显传统文化与匠人智慧的同时,又处处体现了古代根深蒂固的宗法礼制观念与约束。传承与创新中如何扬长避短的取舍,也就全凭诸君一双慧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