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的底坡是如何定义的?
各位朋友: 渠道的底坡是如何定义的?在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清华版)或流体力学(如吴持恭的)书中定义为: i=sinθ=Δz/Δl , Δl是指渠道的长度;但是,在工程制图中定义坡度为:i=tanθ=Δz/Δl’, 此处的Δl’是渠道长度的水平投影;当然在水力学计算中,对于坡度比较小的渠道,可以近似认为: i=sinθ≈tanθ ,不会有太大的误差。但是作为一个概念或定义,到底那一个是正确的呢?有没有规范对此术语给出了定义?我手头资料有限,!因为我最近看到国外的由美国Merle C. Potter编写的Mechanics Fluids第三版中定义坡度s:s=tgθ;故产生疑问,清知道的前辈/朋友告诉我??!!谢谢
关于特殊构件的补充定义
柱子跨度很大。横向柱距一般都为8m,最大12m,纵向柱距一般都为5m,最大10m。故在中间布置了一道井字梁,与主粱交接的地方都定义为铰接。另外在井字梁的两侧还有两根框架梁(KL1),一端搭在框架柱,一端搭在框架梁上。当把KL1的两端定义为铰接时,则与KL1相接的框架梁下部钢筋有4000mm2,KL1的上部钢筋为500mm2;当把KL1与框架柱交接的地方定义为固支,则与KL1相接的框架梁下部钢筋有2700mm2,KL1的上部钢筋为3100mm2;把KL1两端都定义为铰接,计算结果与一端定义铰接无多大差别。最后,配筋的时候,我选择把第一种模型,就是把KL1两端定义为铰接,然后把KL1的上部钢筋人为增大。从我上面的结果,大家来讨论一下PKPM计算模型是否有问题?原文地址(包括图片):http://www.blogcn.com/user56/afeipal/blog/5033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