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的底坡是如何定义的?
各位朋友: 渠道的底坡是如何定义的?在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清华版)或流体力学(如吴持恭的)书中定义为: i=sinθ=Δz/Δl , Δl是指渠道的长度;但是,在工程制图中定义坡度为:i=tanθ=Δz/Δl’, 此处的Δl’是渠道长度的水平投影;当然在水力学计算中,对于坡度比较小的渠道,可以近似认为: i=sinθ≈tanθ ,不会有太大的误差。但是作为一个概念或定义,到底那一个是正确的呢?有没有规范对此术语给出了定义?我手头资料有限,!因为我最近看到国外的由美国Merle C. Potter编写的Mechanics Fluids第三版中定义坡度s:s=tgθ;故产生疑问,清知道的前辈/朋友告诉我??!!谢谢
请教:关于后浇带设计问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后浇的主要作用:1、减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应力;2、调整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关于后浇带的设置的位置:规范上规定后浇带应通过梁板受力较小的位置(如梁、板跨中的1/3位置、连梁的跨中位置),对于普通的没有搭次梁的梁或者板没有集中荷载作用时一般都设在跨中的1/3位置,一般情况下对于两端固定的梁,反弯点大约在梁跨的1/3处,而且此处的梁的剪力也不是很大。规范上还说可以设在连梁的跨中位置,梁的跨中一般都是正弯矩最大的部位,当然对于一些受力较小或者跨度较小的连梁,跨中正弯矩可能远远小于支座处的负弯矩,甚至跨中不出现正弯矩,而跨中的位置梁的剪力很小。但是对于一些主梁,上面搭着好几道次梁的,弯矩反弯点位置处(弯矩较小处)往往剪力很大,而跨中位置尽管剪力很小,但是梁的跨中正弯矩又很大。对于这种情况后浇带应该设置在什么位置呢?我以前考虑的梁的受力较小的部位第一反应是梁的弯矩较小的部位,所以理解的是后浇带的位置应该设在梁的反弯点处,梁的反弯点应在后浇带的范围内,而忽略了梁的剪力,这样后浇带的位置就靠近梁端了,而不是在跨度的1/3处了,这样设的梁的后浇带是不是对梁很危险?我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