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热泵采暖已经是在“风口”上了,国家、各地区分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这种节能环保的采暖方式,但门槛也越来越高了,某些地区的投标甚至要求一亿以上的注册资金!其潜台词就是:热泵采暖有风险!因为是民生工程,出问题后,可能会引起“民愤”,必须要求中标企业有担当、能担当。一般的思维逻辑是企业越大,担当能力约强,而大企业往往在研发上投入也大,从而热泵的技术、质量也相对靠谱。 笔者特意在今年春节后,去青海实地考察了一下热泵采暖的实际运行情况,的确深有感悟——热泵采暖要做好,真的
目前热泵采暖已经是在“风口”上了,国家、各地区分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这种节能环保的采暖方式,但门槛也越来越高了,某些地区的投标甚至要求一亿以上的注册资金!其潜台词就是:热泵采暖有风险!因为是民生工程,出问题后,可能会引起“民愤”,必须要求中标企业有担当、能担当。一般的思维逻辑是企业越大,担当能力约强,而大企业往往在研发上投入也大,从而热泵的技术、质量也相对靠谱。
笔者特意在今年春节后,去青海实地考察了一下热泵采暖的实际运行情况,的确深有感悟——热泵采暖要做好,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气温低的地区(当地晚上最低气温-28℃,而去年北京区域平均在-6℃左右而已)。
这里要说的“热泵好”,不光是说本身热泵设备好,而且要施工好、客户评价好!——要做到这些,必须是厂、商联合,共同努力和付出的。
首先说产品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你随便问个热泵品牌,对方都会说:“我的热泵-25℃低温制热怎么好、效率怎么高、产品怎么可靠。。。”真的吗?目前解决低温的手段无非是喷焓、变频、多级压缩(不排除未来还有别的更好手段),只要装备上喷焓压缩机,就是低温采暖热泵?变频的热泵就一定低温效果好?配多级压缩机的系统就能超低温运行?我看未必!热泵系统的“四大件”选型不当、试验匹配不注意细节或试验手段不完善、控制方案不稳定或没跟制冷系统结合好,都会导致热泵在某些气候条件下、某些使用场合下不好用甚至直接“趴下”!
小机做细节、大机做皮实!这是我给热泵厂的建议,或许很多人不认同此观点,但我还是坚持。因为大的热泵机如:额定7℃温度制热量30KW、50KW、65KW以上热泵,都是针对好几千平方、上万平方的项目的,往往都是多台模块组合,整个工程方案往往取的设计余量比较充足,且用户可能某些区域不开、项目内的发热体多(如灯、电脑等),就算机器本身的低温制热量少一些,可能都不影响“大局”,再加上大的建筑体散热没有小的快,所以大机器只要做“皮实”了,不容易坏、不经常出故障,是可以对付过去的。而小的机器,一般都是为小面积如60平方米、100平方米、200平方米设计的,上述的“有利”因素几乎不存在了,低温制热量少那么500、1000瓦,客户感觉就会有差别,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度上不去、电费高。
至于“细节”是什么?“皮实”怎么才能做到?相信从业超过五年的行家里手都会有所掌握,潜伏越深的,了解越多——甚至是公司的秘密“处方”,也不便一一点破,这里只重点谈一下“有效制热”这个点。
有效制热,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热泵运行输出有效制热量的多少。要有效制热量多,必须很好处理化霜问题!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我们的热泵没这个问题,肯定化霜彻底、化霜很快、不会结冰的!我也很相信国内热泵行业经过大家这几年的努力,建厂时间长的热泵生产厂,能很好的保证热泵化霜干净,笔者在现场看到的,也是化霜干净的、没出故障的、用户感觉算不错的,但是在-22℃气温下蹲点、持续观察半天后,发现这样的化霜模式还是不够的:最短运行45分钟就要化霜一次、最长的运行85分钟化霜一次,化霜时间1~5分钟不等,最最关键的是,因为当地气候实在是太干燥了,蒸发器上根本没结多少霜!强制不让机器进入除霜状态,累计运行120分钟,结霜厚度也没有在实验室里按2/1的国标除霜工况下运行45分钟结霜厚!所以有效制热这个概念就出来了:若120分钟化霜3分钟,机器实际制热120/123=97.56%,而之前观察的平均60分钟除霜3分钟算,机器实际制热60/63=95.23%,相差2.32%,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个很小的比率,但是要明白:每个除霜周期少2.32%,一天多少个除霜周期?一个采暖季节共有多少个除霜周期?累计起来可不是个小数值!
拿一个完整的除霜间隔实际运行图分析一下,还发现更多的细节问题:(横坐标为实际,纵坐标为制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