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盐渍土分类的研究
阳光灵泉
2015年10月11日 11:23:07
来自于水利软件
只看楼主

盐渍土的土壤分类: 盐渍土纲依前述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为盐土和碱土两个土类。亚类划分依据是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和附加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壤性态特征,并考虑盐碱的起源和水盐运动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等因素。(一)盐土(Solonchak)中国从热带到寒带,从滨海到内陆,从低地到高原,均有盐土分布,如地处内陆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处滨海的苏北、渤海沿岸,以及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省沿海地带。本土类的主要性状前面已有介绍,这里简介8个盐土亚类的主要特征。

盐渍土的土壤分类:

盐渍土纲依前述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为盐土和碱土两个土类。亚类划分依据是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和附加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壤性态特征,并考虑盐碱的起源和水盐运动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等因素。



(一)盐土(Solonchak)





中国从热带到寒带,从滨海到内陆,从低地到高原,均有盐土分布,如地处内陆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处滨海的苏北、渤海沿岸,以及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省沿海地带。本土类的主要性状前面已有介绍,这里简介8个盐土亚类的主要特征。


1.典型盐土(Typicsolonchak)本亚类是内陆盐土的典型亚类。地下水可通过毛管上升强烈蒸发,长期积盐使土表有较厚的盐结壳,蒸降比越大,盐结壳越厚。盐壳厚度可达5—10厘米甚至数十厘米,盐分含量高达800—1000克每千克。地面光裸或仅生长稀疏的盐生植物,腐殖质层极不明显,有机质含量低于10克每千克土。



2.草甸盐土(Meadowsolonchak)本亚类受地下水的影响,积盐的同时附加生草成土过程,有明显的腐殖质层,腐殖质累积程度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强而减弱。



3.碱化盐土(Alkalizedsolonchak)本亚类包括碳酸钠盐土(即苏打盐土,俗称马尿碱)和碳酸镁盐土(俗称白板土或青白土)。主要受地下水影响,在季节性积盐脱盐过程的同时,附加碱化过程。苏打盐土既含有较多的易溶盐(尤其是含有显著的苏打),又有较多的交换性钠,pH>9,土壤高度分散,湿时膨胀,干时板结,通透性极差。碳酸镁盐土的性质与苏打盐土类似。国外许多文献把ESP高且含大量中性可溶盐的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盐-碱土(Alkalinesodicsoil)”土类。



4.沼泽盐土(Boggysolonchak)本亚类多零星分布于半荒漠及荒漠地区平浅洼地边缘,受地下水和地面水双重影响,积盐过程的同时附加沼泽过程。地表有白色结晶、盐结皮或盐结壳。



5.潮盐土(Aquicsolonchak)本亚类受地下水和地面水双重影响,积盐过程附加人类耕种成土过程。



6.洪积盐土(Siltedsolonchak)本亚类主要分布在荒漠地区一些山前洪积扇和洪积平原上。地下水位深,不参与现代积盐过程。土壤积盐过程是山洪、盐泉水作用的结果。



7.残余盐土(Residualsolonchak)曾称残积盐土,俗称“干盐土”或“旱盐土”。残余积盐是过去水成阶段的土壤积盐,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原因,地下水位下降,古盐土的盐分虽有不同程度的淋溶,但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残余盐土最大聚盐层在亚表层,盐分组成是表层、亚表层以硫酸盐为主,心、底土层则为氯化物-硫酸盐或硫酸盐-氯化物,既保留过去盐分向上累积的特点,也显示盐分向下淋溶的迹象。



8.滨海盐土(Coastalsolonchak)本亚类分布于沿海,积盐过程的盐分补给方式主要是海水浸渍和溯河倒灌。沿海地区入海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近海沉积,当其还处于水下堆积阶段时,就为高矿化海水所浸渍而成盐渍淤泥。在堆积物出水成陆、其上有高等植物生长之前,盐分的累积属地质过程,高等植物着生后,则开始土壤盐化过程。在蒸发作用下,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盐渍淤泥,地下水矿化度也因蒸发浓缩而增高,同时,海水随海潮入侵及溯河倒灌,向滨海及河流近岸地下水继续供给盐分,参与土壤积盐过程。滨海盐土具有不同于内陆盐土的一系列特性:不仅表层积盐重、心土层含盐量也很高;盐分组成与海水基本一致,以氯化物占绝对优势;土壤积盐程度随生物气候带而异,如中国从南到北积盐强度由小变大;由于各地成陆时期和开垦历史不同,各种滨海盐土大致平行于海岸呈带状分布,从海向陆,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渐次递减。滨海盐土上的植物群落,依土壤盐渍度不同按一定的顺序更替,随着植物群落的更替,相应地由滨海盐土向各种滨海盐化土演变。





(二)碱土(Solonetz)
碱土在中国分布面积不大,零星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新疆以及黄、淮、海平原等地。碱土的主要性状前面已述,这里介绍碱土的4个亚类。


1.草甸碱土(Meadowsolonetz)本亚类以碱化过程为主,伴随草甸和盐化附加过程,又称为盐化碱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区,多呈斑块状出现于低平地形的稍高部位,常与苏打盐土构成复域。多生长耐盐的草甸草原植物。区别于其他碱土亚类的形态特点是:在碱化层之下为锈色的、浅灰色的潜育层。



2.草原碱土(Steppesolonetz)本亚类的现代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碱草原化过程。主要分布在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与黑钙土、栗钙土等地带性土壤呈复域分布。在同一地区内,本亚类出现的地形部位比草甸碱土高。因受明显的淋溶作用,含盐量和碱化度比草甸碱土小。



3.龟裂碱土(Takyricsolonetz)本亚类是荒漠、半荒漠地带的碱土,俗称“白僵土”。多分布于山前洪积细土平原、古老冲积平原以及河成老阶地的相对低平处,常与盐土和孤立的矮小沙丘组成复域。地下水不参与现代成土过程,主要通过地面间歇水的淋溶使盐化土壤脱盐而碱化。在干湿交替和冻融作用下,逐渐形成短柱状或馒头状碱化层,地表呈现龟裂。



4.镁质碱土(MagnesiumSolonetz)本亚类的土壤碱度主要来自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而不是苏打,因为当土壤吸收复合体中Ca2+、Mg2+和Na+呈一定比例(Mg2+占盐基总量的35—40%)存在时,Mg2+的作用近似于Na+,导致土壤碱化。镁质碱土与钠质碱土剖面的显著不同在于:镁质碱土剖面层次不明显,呈整块垒结,而钠质碱土最典型的特点是分散的胶体颗粒沿剖面移动,并形成疏松的片状结构的淋溶层和坚实的柱状或棱柱状结构的淀积层。镁质碱土常由碳酸镁盐土脱盐而成。




QQ截图20150914122358.png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GBJ145-90 土的分类标准
PKPM 2009-03-11 23:04:24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