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泛指由当地土料、石料或混合料,经过抛填、辗压等方法堆筑成的挡水坝。当坝体材料以土和砂砾为主时,称土坝、以石渣、卵石、爆破石料为主时,称堆石坝;当两类当地材料均占相当比例时,称土石混合坝。土石坝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坝型。近代的土石坝筑坝技术自 20 世纪 50 年以后得到发展,并促成了一批高坝的建设。目前,土石坝是世界大坝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最快的一种坝型。
土石坝泛指由当地土料、石料或混合料,经过抛填、辗压等方法堆筑成的挡水坝。当坝体材料以土和砂砾为主时,称土坝、以石渣、卵石、爆破石料为主时,称堆石坝;当两类当地材料均占相当比例时,称土石混合坝。土石坝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坝型。近代的土石坝筑坝技术自 20 世纪 50 年以后得到发展,并促成了一批高坝的建设。目前,土石坝是世界大坝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最快的一种坝型。
类型
土石坝常按坝高、施工方法或筑坝材料分类。
土石坝按照坝高分类,土石坝按坝高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我国《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 274-2001 )规定:高度在 30 米以下的为低坝;高度在 30 米~ 70 米之间的为中坝;高度超过 70 米的为高坝。
土石坝按其施工方法可分为:碾压式土石坝;冲填式土石坝;水中填土坝和定向爆破堆石坝等。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碾压式土石坝。
按照土料在坝身内的配置和防渗体所用的材料种类,碾压式土石坝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均质坝。坝体断面不分防渗体和坝壳,基本上是由均一的黏性土料(壤土、砂壤土)筑成。
2 、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即用透水性较大的土料作坝的主体,用透水性极小的黏土作防渗体的坝。包括黏土心墙坝和黏土斜墙坝。防渗体设在坝体中央的或稍向上游且略为倾斜的称为黏土心墙坝。防渗体设在坝体上游部位且倾斜的称为黏土斜墙坝,是高、中坝中最常用的坝型。
3 、非土料防渗体坝。防渗体由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人工材料建成的坝。按其位置也可分为心墙坝和面板坝。
优缺点
优点
( 1 )就地取材,节省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筑材料,同时减少了筑坝材料的远途运输。
( 2 )结构简单,便于维修和加高﹑扩建。
( 3 )坝身是土石散粒体结构,有适应变形的良好性能,因此对地基的要求低。
( 4 )施工技术简单,工序少,便于组合机械快速施工。
缺点
( 1 )坝身不能溢流,施工导流不如混凝土坝方便。
( 2 )粘性土料的填筑受气候等条件影响较大,影响工期。
( 3 )坝身需定期维护,增加了运行管理费用。
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根据正常运行和非正常运行时的静水位加相应的超高 d 予以确定。 d 按下式计算:
d=ha+e+A
式中 ha----- 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 m;
土石坝
e----- 风浪引起的坝前水位壅高, m;
A----- 安全加高, m ,根据坝的级别按下表采用。
坝顶宽度根据运行、施工、构造、交通和人防等方面的要求综合决定。
变化规律
其坝坡变化一般遵守以下规律:
( 1 )上游坝坡长期浸水,水库水位又有可能迅速下降,所以当上下游边坡用同种土料填筑时,上游坝坡常比下游坝坡为缓。
( 2 )土质斜墙坝的上游坡比心墙坝缓,而下游坡可比心墙坝为陡。
( 3 )砂壤土、壤土的均质坝坡比砂或砂砾组成的坝坡要缓些。
( 4 )粘性土料坝的坝坡与坝高有关,坝高越大则坝坡越缓;而砂或砂砾料坝体的坝坡缓坝坡,相邻坡率差值为 0.25~0.5 。砂或砂砾料坝体可不变坡,但一般也常采用变坡形式。例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为斜墙土坝,由坝顶到坝基,上游坝坡分别 1:2.65,1:3,1:3.25, 下游坝坡为 1:2.2,1:2.5 。辗压式堆石坝的坝坡比土坝陡。对于斜墙堆石坝,其下游坝坡可用堆石的自然坡,一般为 1:1.3~1:1.4, 上游坝坡则由斜墙的稳定而定,一般 1:2~1:3 。对于心墙坝则上下游坝坡均用 1:1.5~1:2 。位于地震式的辗压式堆石坝的边坡,应相应的改缓。辗压式土坝的下游坡常沿高程每隔 0~15 米设置一条宽 1.5~2.0 米的马道,以便拦截坝、坡雨水,防止冲刷坝面,同时也可兼作交通,检修、观测之用。马路常设在坝坡变化处。辗压式土坝的上游坝面一般有较好的护坡,不怕雨水冲刷,一般最多设置 1~2 道马道。辗压工堆石坝的上下游坝坡亦均只设置个别的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