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dwarddong 于 2013-4-24 11:43 编辑 芦山百年老宅地震中未致损伤 被赞“屋坚强” 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这里照常生活。张家大院为瓦木结构四合院,坐落于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山脚下,主人之一张大金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在地震中除了屋脊脱落几块瓦片外,没有任何损伤。”长征期间,这里曾是红30军司令部。 每次地震之后,都会用血的代价换来宝贵的抗震经验和理论的升华,在专家奔赴现场,得出宝贵的经验之前,大家先探讨下这次地震中带来的不同的抗震中需要注意的理念,欢迎探讨。
本帖最后由 adwarddong 于 2013-4-24 11:43 编辑
芦山百年老宅地震中未致损伤 被赞“屋坚强”
7户张姓人家震后在这里照常生活。张家大院为瓦木结构四合院,坐落于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山脚下,主人之一张大金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在地震中除了屋脊脱落几块瓦片外,没有任何损伤。”长征期间,这里曾是红30军司令部。
每次地震之后,都会用血的代价换来宝贵的抗震经验和理论的升华,在专家奔赴现场,得出宝贵的经验之前,大家先探讨下这次地震中带来的不同的抗震中需要注意的理念,欢迎探讨。
2楼
欢迎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回复
3楼
木结构,那时候建造的质量应该是很好的,手工活。质量轻。
回复
4楼
木结构质量轻,惯性小。
回复
5楼
同上,质量越轻,地震力越小
回复
6楼
以前建筑的质量确实要比现在好,以前用心做,现在为利做,虎丘马叉做好了只管捞到钱就行,哪管其他事啊:(
回复
8楼
错了,古代建筑折算成现代的,安全系数高的太多了,不经济,同时抗震性能也要高很多,如石拱桥等处于岩石基础上,且安全系数大很多。
对于建筑抗震首先取决于地基,岩石地基就要好很多;其次是基础及上部结构与地基场地各自动特性参数,如是否固有频率接近,如果接近就会导致共振,带来地震作用放大效应等等;再次,是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形式,直接影响到地震作用的传递;日本鬼子那里,多次出现管桩被剪短,现在一些规范要求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褥垫层,而日本鬼子现在抗震消能主要是让基础或者主体结构的下部及基础与主体结构上部之间可以相对滑移的而后又可复位的阻尼部件等等,最后才是我们规范中提到的“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杆件”等等......
所以,目前我们的规范还存在不少问题,然就是这样,规范很多基本要求,实际上都远远没有做到,如箍筋的135度弯钩,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杆件等等。更不要说早期的预制板砖混结构,农村大量简易的砖瓦房,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圈梁、构造柱等等。
一句话,违背真理,就得付出代价,而且这种代价,必然包含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朋友、同志,还是敌人!!!
回复
9楼
中国目前的抗震理念确实还不成熟,如果对于本人这话有质疑,就去看看林同炎林老的几本对于地震观点的书
回复
10楼
向过去的设计和建设者致敬
回复
11楼
那里好像是震中吧。
回复
12楼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朋友、同志,还是敌人!!!顶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