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梁弱柱”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lcom
lcom Lv.5
2012年02月21日 11:38:08
只看楼主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ηc∑Mb (6.2.2-1)
……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我们的软件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按式(6.2.2-1)进行计算,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我们的设计已是“强梁弱柱”,地震中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就不足为怪了。
免费打赏
dangxinmin
2012年02月24日 14:16:22
63楼
是有同感呀 哪在设计中怎样才能调整它的暗合性使之更合理
回复
lcom
2012年02月24日 14:47:24
64楼
引用:
原帖由 tianzhu 于 2012-2-23 19:54 发表
软件实现办法见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266128&extra=&page=1

感谢tianzhu提供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有它做参考,讨论相关问题方便多了。

[ 本帖最后由 lcom 于 2012-2-24 15:08 编辑 ]
回复
cszntd
2012年02月24日 15:23:05
65楼
软件没有考虑么?不会吧
回复
lcom
2012年02月25日 12:23:27
66楼
61#帖tianzhu提供的资料“二级抗震等级弯矩取值方法及结果比较”一文很有参考价值,阅后收获很大。
为节省时间,可先看表6,从表6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配筋不一样,说明了∑Mc≠∑Mb,或者∑Mc<∑Mb,或者∑Mc>∑Mb,说明了节点处弯矩并不平衡,在∑Mc<∑Mb时,还用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以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文中的简化方法),就不能满足抗规(6.2.2-1)式∑Mcc∑Mb的要求,使设计不能满足抗规第6.2.2条条文要求,做不到“强柱弱梁”。
建议有时间把“......结果比较”全文看一下,还有更多有价值的相关内容。
文中两种方法是用CRSC软件计算的,能比较完整的满足抗规第6.2.2条要求,不知还有哪些软件能做到。
回复
ako383
2012年02月25日 17:07:17
67楼
汶川的的问题根本不是没有乘系数。
1.系数的来历是,当钢筋达到塑性极限会产生应变硬化。应变硬化产生的最大弯矩根据钢材级别不同也不一样,一级钢大概1.4My,2级钢大概1.2My,3级钢大概1.1My。(My = 弹性极限弯矩)
2. 汶川的问题是梁根本没出现塑性绞。也就是说梁还在弹性形变以内,但柱子先到了。要用倒那个1.4,1.2...还早呢。
所以,是设计理念问题或者是施工问题。补充下,抗震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的。以前的房子很多都有强柱弱梁的问题。以后设计时注意就好了。

[ 本帖最后由 ako383 于 2012-2-25 17:12 编辑 ]
回复
naitangjia
2012年02月25日 20:01:07
68楼
学习了。。。。。
回复
caojinzhao
2012年02月25日 23:18:50
69楼
看了一遍原文,不懂;又看了一遍原文,还是不懂。再看了一遍原文,实在不懂。最后看了一遍回帖,懂了我为什么不懂……于是我懂了,人有时候要学会放弃。
回复
全能匠人
2012年02月26日 10:30:17
70楼
路过,学习一下。还得加强学习
回复
beiyunchuidong
2012年02月27日 12:21:44
71楼
很有道理,学习
回复
wjnzhjh
2012年02月27日 14:59:53
72楼
框架结构想实现强柱弱梁谈何容易?!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