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
wanglh7123
wanglh7123 Lv.12
2006年06月23日 13:58:33
只看楼主

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  园路的植物配植  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作行道树。北宋东京街道旁种植了桃李、杏、梨。国外不少国家自古也重视行道树栽植,西欧各国常用欧州山毛榉、欧洲七叶树、椴、榆、桦木、意大利丝柏、世界爷、欧州紫杉等 。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某些城市更把私宅、公共建筑周围的植物景观纳入到街道绿化,并连成一体,构成了整个花园城市,为此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条件和丰富了城市的植物景观 。城内、城郊各风景区、公园,植物园中还有许多不同级别的园路,其旁的植物配植更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使园景增色不少。

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

园路的植物配植

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作行道树。北宋东京街道旁种植了桃李、杏、梨。国外不少国家自古也重视行道树栽植,西欧各国常用欧州山毛榉、欧洲七叶树、椴、榆、桦木、意大利丝柏、世界爷、欧州紫杉等 。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某些城市更把私宅、公共建筑周围的植物景观纳入到街道绿化,并连成一体,构成了整个花园城市,为此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条件和丰富了城市的植物景观 。城内、城郊各风景区、公园,植物园中还有许多不同级别的园路,其旁的植物配植更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使园景增色不少。

第一节、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首先要服从交通安全的需要,能有效地协助组织主流、人流的集散。同时也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美化的作用。现代化城市中除必备的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立交桥。高速公路外,有时还有林荫道,滨河路、滨海路等。由这些道路的植物配植,组成了车行道分隔绿带、行道树绿带,人行道绿带等。

一、高速公路及立交桥的植物配植

随着我国第一条沈阳到大连的高速公路通车,京津塘高速公路也随的通车,证明我国到了高速公路建设的时代。沈大高速公路符合国际高速公路的标准,具有上、下行 4 条以上的车道,中间 3m 的分隔带虽然梢窄些,但仍然可以 种植低矮的花灌木、草皮及宿根花卉。一般较宽的分隔带可种植自然式的树址。路肩外侧及高速公路两旁则视环境进行专门的植物配植。

英国高速公路的线路常先由园林设计师来选定。忌讳长距离笔直的线路,以免驾驶员感到单调而易疲劳,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公路线路的平面设计曲折流畅,左转右拐时,前方时时出现优美的景观,达到车移景异的效果。公路两穷的植物配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喜欢配植宽 20m 以上乔、灌,草复层 混交的绿带,认为这种绿带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至少可以成为当地野生动。植物最好的庇护所。树种观土壤条件而定。在酸性土上常用烨木、花锹、荚迷等种类,有花有果,秋色迷人,其次也有用单纯的乔木植在大片草地上,管理容易,费用不大。在坡度较大处,大片草地易遭雨水冲刷破坏,改植大片平枝佝子,匍匐地面,一到秋季,红果红叶构成大片火红的色块,非常壮观,因此驾车在高速公路上,欣赏着前方不断变换的景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享受。高速公路及一般公路立体交叉处的植物配植,在弯道外测常植数行乔木,以利引导行车方向,使驾驶员有安全感。在二条道交汇到一条道上的交接处及中央隔离带上,只能种植低矮的灌木及草坪,便于驾驶员看清周围行车,减少交通事故,立体交叉较大的面积,可按街心花园进行植物配植。

二、车行道分隔绿带

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具有快、慢车道共三块路面者有二条分隔绿带;具有上、下行车道二块路面者一条分隔绿带,绿带的宽度国内外都很不一致,窄者仅 lm ,宽可 10m 余,在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 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日本大皈选择低矮的石楠。春、秋二季叶色红艳,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式,也可自然式。最简单的规则式配植为等距离的一层乔爪。也可在乔木下配植耐荫的灌木及草坪,自然夭的植物配植则极为丰富,利用植物不同的地姿、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树冠饱满或色彩艳丽的孤立树、花地、岩石小品等各种植物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富于变化的水平。在暖温带,温带地区,冬天寒冷,为增添街景色彩,可多选用些常绿乔木,如雪松、华山松、白度松、油松、樟子松、云杉、桧柏、杜松,地面可用砂地柏、匍地拍及耐荫的藤本地被植物地锦、五叶地绵、扶芳藤、金银花等,为增加层次,耐荫的丁香、珍珠梅、金银木、连翘。夭目琼花海仙花。枸杞等作为下木 。北方宿根、期限花卉资源丰富,气候凉爽,生长茁壮。鸢尾类、百合类、地被菊、金鸡菊、荷包牡丹,野棉花等,以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二月兰、孔雀草,波斯菊等可配植成菊等可配植成缀花草地。还有很多双色叶树种如银白杨、新疆杨以及秋色叶树种如银杏、紫叶李、紫叶小壁、栾树、黄连木、黄栌、五角枫、红瑞木、火炬树等都可配植在分隔绿带上。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域辽阔,城市集中,树种更为丰富,可配植出更为迷人的街景。落叶乔木如枫香。无患子、鹅掌楸等作为上层乔木,下面可配植常绿低矮的灌木及常绿草本地被。对于一些士质瘠薄,不宜种植乔木处,可配植草坪、花卉或抗性强的灌木,如平枝恂子、金老梅等。无论何种植物配植形式,都需处理好交通与植物景观的关系。如在道路尽头或人行横道,车辆拐弯处不宜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矮灌木。

三、行道树绿带

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美化街景。我国从南到北,夏季炎热,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城市都喜欢用冠大荫浓的恳铃木、小叶熔等。吐鲁番某些地段在人行道上搭起了葡萄棚。夏威夷喜欢用花大色艳的凤凰木、火烧花、大花紫薇等,树冠下为蕨类地被,一派热带风光。青海西宁用落叶松及宿根花卉地被,呈现温带、高山景观。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应注意的是,在较窄的,没有车行道分隔绿带的道路两旁的行道地下,不宜配植较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一旦高空树冠郁闭,汽车尾气扩散不掉,使道路空间变成一条废气污染严重的绿色烟筒。

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是城市中最差的。由于土地面积受到限制,故绿带宽度往往很窄,常在 1 - 1.5m 。行道树上方常与各种架空电线发生矛盾,地下又有各种电缆、上下水、煤气。热力管道,真可谓天罗地网。更由于士质差,人流践踏频繁,故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种植时,在行道树四周常设置树池,以便养护管理及少被践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树池内盖上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士制作的树池蓖子,除了尽量避开“夭罗地网外”,应选择耐修剪、抗瘠薄、根系较浅的行道树种。

四、人行道绿带

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包括行道树绿带、步行道绿带及建筑基础绿带。此绿带既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的分隔作用,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 ,基础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国外极为注意基础绿带,尤其是一些夏日气候凉爽,无须行道树蔽荫的城市,则以各式各样的基础栽植来构成街景 。“墙面上除有藤本植物外,在墙上还挂上栽有很多应时花卉的花篮,外窗台上长方形的塑料盒中栽满鲜花,墙基配谊多种矮生、匍地的裸子植物、平枝询子、阴绣球以及宿根、球垠花卉,甚至还有配值成微型的岩石园。绿带宽度超过 10m 者,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

 

免费打赏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1:35
12楼
二、论述( 3 )
 1 、从社会、文化背景条件看英法园林风格的形成
法国园林风格为几何园,该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欧洲封建社会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增长,资产阶级需要在和平的环境里来统一国内市场,这种愿望正好与国王统一国土的欲望相结合,先后建立了一些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的国家。十七世纪的法国,在解决中央集权国家所提出的任务时,饱含着理性主义的色彩,它力求严格地按照几何原则来布置城市,从而导向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唯理主义美学的反映,它体现了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它崇尚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强调轴线,强调主从关系。法国古典主义是紧跟着文艺复兴而来的,十三世纪末,法军侵略意大利,经过一百多年意大利文化的输入,已经具有文艺复兴面貌,在园林风格上,从仿效意大利的苔地园,而发展成熟形成自己几何园的风格,为枫丹白露园、沃克斯园等,其特点为: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集中了最精彩的花园、雕塑,还有一些横轴、次轴位于其中,另外还有一些小道,形成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次分明的平面图案式庭园模式。
英国园林则具有风景式风格,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工场手工业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很强大,而且他们当中有许多是从封建贵族转化而来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导致思想领域里没有高亢激越的思潮,没有壁垒分明的流派。英国革命的曲折过程和相应的思想文化特点,都在它的园林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早期的风景园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十七世纪末,中国园林带入英国,影响了英国园林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园林是“千变万化”的。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画家和诗人,绘画与文学这两种艺术中热衷自然的倾向为十八世纪英国自然式造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风景园的开创者——肯特,原本就是一个画家,因此他的造园“就象画家在画布上构成的那样,配置着旖旎无比的自然物和人造物”。他的座右铭为“自然讨厌直线”,他的庭园将直线形苑路、林荫道、喷泉、树蓠等一概拒之门外,只留下具有不规则形池岸的水池及弯曲的河流。而他的学生和合作者布朗则将风景园推向高潮。这些风景园取消了园林和自然的界线,构图上常以湖泊为中心,看不见建筑,造园要素为疏林、草地、湖泊、水景、异国情调。
另外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自它萌芽之初,就通过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为媒介而得以传播,并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

 2 、以“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为主谈谈中国园林的文化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哲厚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有三大派别,现仅就儒家文化谈谈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支脉,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学,其美学思想建筑在仁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乐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与仁的最终一致,他指出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最高层次的美是与善统一的。在孔子看来,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 克已 ) ,达到恢复周礼的政治目的,就是所谓仁,他特别强调培养仁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已,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对“礼”的态度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仁”的根本标志,关在礼“乐”,仁都爱人顺应了当时奴隶制解放的历史趋势,“孝弟为仁之本”指出了行仁的具体途径。在他看来,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天下归仁”则是社会道德的最高理想。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道出了不同精神品质的人的美感差异性。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出修身的过程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修身当先写于诗,第一步则是学礼,最后修身才能在审美 ( 乐 ) 中得到完成。说明乐山、乐水是表示一种高尚的情感,而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掘自然美,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是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
美感是中庸,是和谐,讲究群体组合,利用象征的手法来暗喻某种含蓄的情趣。认文载道——象征性。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着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体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而寓情于景以后,景物就倾注了人格灵性,也才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园林中的山水花草一般都寄着某种情感。或以物言情,或以物比兴,或因物喻志,追求的是“因物而比兴”的外延效果,即产物的象征意义,是人的情感感受。
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1:41
13楼

 1784 年蒸汽机的发明标着工业革命的开端,工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要求生产集中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的大生产需要繁重的交通来输送原料和成品,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导致城市中出现大规模煤田、井架、电网、石油输送管,工业发展导致出现工人城市,在它们的郊区必须建造新型楼房,如火车站、带屋顶的大市场、巨大的写字楼、大百货商店、商业街等等。面对这一需求,人们遣责用浮华装饰的做法,楼房的功用成为设计的中心考虑,另一方面,一种使骨架独立于墙壁的经济又迅速的新建造技术促进了预制件的出口,技术进步伴随着工业化到处开花,在 19 世纪最后几年,关税壁垒使工业强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利用万国博览会来展示经济威力及其在殖民地的功绩,工业花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等,因而各种社会改变主义者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种种设想,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种种社会改革方案,傅立叶的理想社会以“法郎基”为单位,布置成分社新村,将生产与生产组织在一起。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规以此来解决生产私有与消费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
 4 、举例说明后现代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后现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①平面感:消解深度,拒绝解释。
②断烈感:不需要历史,历史意识的消失,断章取义,用完即扔。
③零散化:主体丧失中心的地位,使要素成为自身解构主义,碎片无序的叠合。
④复制:距离的消失、大众化、普极化。
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设计,主要形式有三种:
 1 、后现代主义设计,极少主义,少就是多,重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①装饰主义:淡化功能作用,强调符号意义。
②折衷主义:从历史中吸取思想、手法,片段在现代构架上按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组合一强调既此又彼,多重译码。
③娱乐性与含糊性;嬉戏与调侃,不严肃,强调人情味,设计风格与细节上具有含糊性,既此又彼。
从哲学上说,这一阶段的主题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中世纪神道主义的否定,把人之外的万事万物都当作实现人类利益的资源和手段。主题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艺术与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艺术界发生的三次运动可以看出工业文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过程。
 1 、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于社会主义者和诗人,提出艺术应以手工艺为主,为人民大众服务,其艺术产品多模仿动植物外观,提取相关元素。
 2 、新艺术运动,发起于欧美,提出自然不存在直线,表现曲线的有机的形态,曲线美优于一切,它是从植物的缠绕中受到启发抽象而来。
 3 、装饰主义运动,则具有当时的时代意义,主张机械美,但利用钢铁、玻璃作建筑材料,对艺术实用性的部题给予了具体回答,使结构、材料和装饰的关系融会贯通。
总之,这一阶段,一种想要用新语言进行表达的原望使造型艺术出现了革新,这种风格以 1889 年世界博览会上埃菲尔的铁塔而获全胜。随着革新,实用艺术也出现了同样的形式,导致了新艺术运动。
 2 、解构主义设计:是从反对和攻击结构主义开始的,认为结构主义是封闭的,是要素之间的高度统一。要术作品读出不一致性,混乱性,有意避免单化,一元化创造一种出乎意料的空间和视觉效果,在貌似零散的外表下,有自己的秩序。
 3 、新现代设计
是现代主义重新认识和发展,简单的形式加入隐喻和意义的特色。
后现代文化,思想,美学原则及设计思潮必将对景观园林产生影响,也必将在园林创作中表现出来,以下分别以玛沙、舒而辞的拼合园,拉一维莱特公园以及万圣节广场来分析这种影响。
 1 、玛沙舒而辞的拼合园,该园平面以一对角线分开成两种风格,对角线一边记录了法国几何园的特点。对角线另一边则折射出日本枯山水的影子,将枯山水中的构成要素白沙代表的水面改为绿沙,黄石代表的岛屿改为树球,如图,这种拼合园实际上是一种基因重组,受达达主义影响,具有娱乐性、调侃性,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反映。
 2 、拉一维莱特公园则是解构主义设计的作品。
该公园通过三个不相关的层面 ( 即点——红色的疯狂物;线——空间步道;面——室内功能空间 ) 。的叠加和组合打破了传统的事先安排好的空间模式,寻求意外,偶然不期而遇,破除中心,使要素成为自身,创造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空间和视觉效果,可以说这种设计与理性主义是彻底相反地,是后现代文化的直接表白。
 3 、万圣节广场则是超现实主义设计的产物。
建筑立面对角相接,对比强烈、律动不安。
墙面全是斜线,没有一根水平线,表示遗失方向。
墙体全是反光材料。
空间中有两道斜的红色墙体,填充小尺度的植物、喷泉、假山。
超现实主义的心理分析为基础,通过造成距离组合游戏的效果,以及继一般的象征,首在从人身上解放出各种各样的心灵力量。
 5 、比较自然设计模式和景观生态模式
麦克哈格 1971 年所定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一种自然设计模式,结合自然的设计形成了人造生态系统,是从对于自然地势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推导出来的。提出自然应是人类生命源泉,强调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的过程,其研究中心是自然优先,所有的系统都追求成功与生存,被称为人类聚居环境背景的区域景观,是一种封闭的景观单元,只强调垂直的单元内的生态过程忽视了水平的单元间的生态流过程,提倡自然决定论,忽视了其它的人工因素,自然设计模式采用因子分层与叠加技术来分析研究。


场地规划对一个特定的景观进行评价,以决定其合适的用途,规划的进行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任何景观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系列相关的地质学、水文学、地形学、气候学及文化的特征和体系来分析和研究。最好的环境开发应使对现有场地的干扰达到最小的程度。
场地规划中的自然要素包括地质、水文、地形、气候、生态等诸多方面,自然要素对场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 1 、开发曾经受到干扰的场地,如未利用的城市地块和商业场地,重新开发只会对自然系统产生最小的干扰。
 2 、避开河道、泻洪平原、湿地、陡峭的易受侵蚀的斜坡和成熟的植被,可避免高昂的场地准备费用,保存重要的视觉和生态特征。
 3 、根据地理纬度、微观气候因素和风向、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特征、土壤构造及其承载力、阳光通道等决定建筑在场地上的位置。
 4 、气候分区(湿热、干热、温热和寒冷)有各自具体的特征,分别需要对其进行缓和、加强和利用,提高人在场地中的舒适程度。
 5 、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检测土壤对于回填、斜坡结构的适宜性,选择减少水污染的建设方式,确定场地平整的最佳方法。
 6 、大量使用现有的本土植物来调节气候条件,并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在绿地布置上注意与场地外生态班块和廊道的联系。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2:31
14楼
景观的含义
摘要:本文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景观的含义:( 1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2 )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 3 )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 4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关键词 : 景观 , 场所 , 风景
 Meanings of Landscapes
 Yu Kongjian

 Bei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 Turen Design Institute
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s in four aspects: (1)Landscapes as visual perceptual objects, (2)Landscapes as living places, (3)Landscapes as systems, (4)Landscapes as symbols. Therefore, landscapes are aesthetic, experiential, scientific and meaningful.
 Key words: Landscape, scene, place


引言

  景观( Landscape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 1995 );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 Naveh, 1984, Forman, 1995 ) ; 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 \" 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 Webster\’s 英语大词典, 1996 )。)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 Meinig 所说 \" 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 \" ( 1976 )。
本文则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及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
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2:57
15楼
1 、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
   1 . 1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 \"noff\" ,从词源上与 \"yafe\" 即美 (beautiful) 有关。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 Naveh,1984 )。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 , 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意,一直延续到现在,但该词所包含的内涵和其背后所传达的人类审美态度,却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
   1 . 2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 \" 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 ( Cosgrove,1998 , P70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而画家(更确切地说是资助画家们的新贵族)眼中的城市理想社会和人与自然新和谐的 \" 理想城市 \" 是严格几何的、纪念性的和完全基于透视学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用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以凡尓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
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4:24
16楼
1 . 3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至少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 Olmsted 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 Landscape Architect 而非 Gardener )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而非 Gardening); 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4:30
17楼
至此,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及管理的态度上(见表 1 )。


社会经济形态 庄园及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上升 工业化,城市经济主导
美的景象(景观所指) 神圣而壮丽的建筑的城市 美的乡野,作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经济的资源 美的田园与自然,作为对城市的逃避和对抗
景观的营造 宅院、宫苑 在描绘和再现乡村风景的同时,营造城市化、几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园林) 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或将城市引入田园(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

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但同时,人在景观中寄托了个人的或群体的社会和环境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正是这样意义上的景观,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国士大夫的社会和环境理想的典型。
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说 \" 内在人 \" 眼中的景观则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观作为一个栖居地的含意。

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5:03
18楼
2 、 景观的栖居地含意: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
   2.1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 \" 家 \" 。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场所概念( Place )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 Dwelling )概念 (Heidegger, 1971) 。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  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引水筑路,如何轮种和配植作物,懂得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懂得 \" 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 (周礼·地官)。
城市中的红线栏杆、籓篱城墙、屋脊之高下、门窗之取向,农村的田埂边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运河驰道、边境防线,无不是国与国,家与家和人与人之间长期竞争、交流和调和而取的短暂的平衡的的结果,即 Jackson 所谓的政治景观( 1984 )。
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5:17
19楼
  2.2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 \" 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 Norberg-shulz ,1979,P8 )。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 Casey,1998;Heidegger , 1971 );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 . 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
  ⑴场所的物理属性
  场所由空间和特色两部分构成,也可理解为空间和资源特征。关于空间的结构的分析,一个是点 -- 结 -- 线 -- 面模式,最典型的是 Lynch 的节点-标志-路径-边沿-区域模式( 1969 ),和 \" 内 -- 外 \" ( Outsider-Insider )模式。后者可通过底面、顶面、围合、豁口、边界等元素来分析,并通过向心性、指向和节奏来强化空间感。在中国人的景观认知模式中,场所现象的空间更象 \" 盒子中的盒子 \" ,无论是风水模式、中国画中的空间构图、宗教神话中的洞天福地,都体现了这种空间模式的存在,可把它称为葫芦模式(俞孔坚, 1998 )。点 -- 线 -- 面模式与葫芦模式是可以结合的,这种结合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空间的把握。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5:36
20楼
 而空间的特色则是由更为具体的物质成份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它具体描绘了构成空间的元素或成份,物体质地,光线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围。如哈尼族村寨景观中兰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绿色的森林,长着青苔的房顶,着红衣服的哈尼少女,赶着老黄牛回家的老人的吆喝声,竹筒饭的消香……。所有这些共同铸成了一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这些都形成了景观的地方个性,或地理性格。
  ⑵关于主体人的内-外关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而后者是景观的印象。后者以一种走出景外看景的距离感和主客观分离的姿态来研究景观,导致了景观作为风景的艺术观,以及景观作为实证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和系统概念的科学观,人文地理学及现象学则强调对景观的地方性的认识必须是人在景中的, Jackson(1984) 对景观的理解正是基于此。他认为景观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们观看的对象;景观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景观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这与实证主义的主-客观分离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景观的评判是作为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评判和认识的;所有景观都表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经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创造天国的理想。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23日 14:06:14
21楼
⑶关于场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动:定位和认同
场所 ( 地方 ) 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中心,与其说场所是通过其地点、属性或者社区所定义的,不如说它们是通过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体验所定义的( Relph,P141 )。场所在英文中的含意与发生,产生( Take place )相联系,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文化中关于世界创生的传说都是把混沌无秩作为世界前的状态。当天地分开,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人文开始成形之时,便有了场所。所以场所使无变为有,从无秩走向有秩,所以场所的形成在于对世界的组织,将世界分化为性质上各有区别的独特的中心,并使其有结构以反映和引导人们的体验。而要获得场所,感觉到场所的存在,则依赖于人的体验,这决定于两个方面:即:定位和认同,前者说明人是否感觉到以某地方为中心或节点的秩序的存在,后者则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与客观的秩序发生共鸣与和谐。如果两者是肯定的,则场所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有场所感的。否则,要么是在空间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无所适从;要么所从不适,而茫然不知所去,这便是场所感的丧失( Placeless ) (Relph , 1976)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