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G4216线宁南至攀枝花段高速公路项目的 “单套制”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深情的领结
2023年01月30日 09:23:10
来自于桥梁工程
只看楼主

 


自2018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分三批,共选择了69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工作。在现阶段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如何借助BIM+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变传统的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工程建设资料“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对工程建设者们提出了挑战。


无纸化的突破


在国家积极倡导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工程建设“无纸化”“数字化”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工程资料无论是电子化文档还是纸质文档,都是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信息留下痕迹的载体。电子介质作为信息文字的载体,不再保持纸质版的资料,也是代表着未来向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一种探索与实践的过程。电子介质也不会是最终的载体形式,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先进的载体来记录文字信息。


承载量、历史因素是一个方面,系统的完备性、逻辑的严密性、流程的通畅性是前提,还有最重要的方面是项目业主的管理、各方的执行力度,这才是数字化管理落地的重要支撑。


工程资料涉及很多专业领域,要打破 “信息孤岛” 就需要将各专业的业务资料全部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技术方面耗时长且复杂多变,而工程实际进度不容许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而且也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工作团队才能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


2022年1月和3月,沿江高速宁攀段先后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单套制”试点、国家档案局第三批建设项目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在沿江高速宁攀段全面投入使用了两年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共完成各类工程电子资料近1000万份。单套制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为沿江高速宁攀段各参建单位节约非生产性投入超2.5亿元,数字化的助力,行业主管部门的试点认可,也自然消除了参建各方的顾虑。


单套制的探索


电子档案单套制,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仅以电子档案进行归档和保存,将不再生产和保存纸质资料,是相对于同时使用传统载体和电子形式进行双套归档、管理的方式。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通过系统形成、管理;具备满足电子档案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经费和人员配备能够满足电子档案单套管理需要;档案、业务、信息化、安全保密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分工负责电子档案单套管理工作。然而,要想在工程项目上真正实施单套制,前端业务系统应具备成熟稳定的电子文件流转、电子签名、安全认证等功能,支持在线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工作。


 


施工资料电子化存储的前提是资料的合法性,解决项目管理系统中的身份认证和电子签章是必然需求。


工程资料数字化交付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文件改为电子文件或扫描文件进行移交。在政府和行业尚未制定出相关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之前,工程档案在移交时,接收方对数字化交付成果的接受程度不高,对没有手写签名和印章的纸质文件持怀疑甚至是拒绝的态度。


2013年9月,广东省交通运输档案系统中心、广东省档案局、广东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广州微柏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交通工程项目电子档案标准及系统研究》课题组。课题研究的成果经专家组一致认可,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然而,在未解决配套的管理制度之前,科研成果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的交通建设项目中。


2014年11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向交通运输部档案馆申请应用科研成果,拟定了两个实施方案:双套制管理方案和单套制管理方案。后经交通运输部档案馆批准同意在广东省交通建设项目应用研究成果,实施双套制档案管理方案。


 


2016年4月,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提到:在有条件的部门开展电子档案单套制、单轨制(即不再生成纸质档案)管理试点,探索电子档案与大数据行动的融合。


从时间进程上,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模式看似只是少了一套,实际上是对以往庞杂工作体系的颠覆性改变。作为单套制试点项目上的探路者,在目前国内的建设项目普遍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大背景下,电子档案单套制体现了数字转型的大趋势,将会是数字社会文件管理的常态模式。


BIM+GIS+平台系统


以BIM模型为基础,汇集工程量表数据、设计图纸数据、几何模型数据,通过工程量清单、WBS(分部分项)、EBS(实体分解),再结合GIS进行模型交付、模型轻量化、多数据接口标准化,在平台系统的网页端和移动端呈现出来,实现信息化平台统一、过程数据的底层归一。可以说,借助BIM+GIS+平台系统,进行传统数据壁垒的攻坚。例如高速公路的标准构件库提升了建模效率,数据交付系统实现了跨平台的多数据交互。而且,由于底层数据的交融,打造了底层结构,重构了原有数据,统一了数据源头。最后通过BIM+GIS在网页端和移动端进行展现。


传统数据壁垒的攻坚


桥梁隧道标准构件库

标准化族库包含参数化族、命名规则、编码系统。桥隧专业基于线路专业数据,实现桥梁与线路的关联,通过自定义参数化构件创建各类参数构件库,开展桥梁设计和建模工作,所有常规桥梁均可参数化、自动化建模。

 


例如,连续梁桥自动建模程序通过Revit二次开发,攻克连续梁空心生成和匝道分叉技术;参数化构件库建立了一套构件精度级桥梁参数化族,涵盖梁体、桥台、盖梁、墩柱、湿接缝、护栏等全部组件,定制CATIA钢箱梁建模模板;简支桥自动建模程序采用C#语言对Revit二次开发,实现常规简支桥梁建模、编码一体化,将常规桥梁模型的实例化创建效率提升至0.5座/人?小时;隧道自动化建模利用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自动创建施工级精度隧道模型。


道路标准构件库

路基标准横断面构件包括路面构件、路肩墙构件、填方边坡构件、路堤墙构、挖方边坡构件、路堑墙构件、边沟构件。


由于路基模型与路线相关联,只需更改对应的标准横断面模板和路线,便能实时更新路基模型。也可通过设置不同参数的偏移目标,及时根据设计信息的变化更改模型参数。


总之,“装配式”部件极大地简化了部件设计过程,提高了建模效率,丰富了模型功能,是Civil3D二次开发具有突破性的成就。举例来说,将带有复核功能的部件进行组合,能够在模型生成过程中对某些设计指标进行复核。如挡墙高度、隧道净距等参数;对填、挖方程度不同的情况,选取适量的填方、挖方边坡,同时搭配挡墙部件,能够极大简化模型计算,提高生成速度;按照不同的需求,组合出不同的装配,满足不同的模型精度要求或者提供具有特殊功能的装配。相较于传统“整体式”部件,“装配式”部件将各个组成部分拆分,按照一定的标准编写部件逻辑,实现部件之间的相互“挂接”。


另外,由于模型信息类型繁多,直接将BIM模型信息融合入GIS,方式复杂,因此,将模型与信息分离,引入数据交付系统,使得信息数据更加规范、结构化。


底层数据的交融


对于一个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底层数据囊括了项目信息、工程数量,清单、分部分项以及模型本身的所有数据。


在数据的准备上,首先从原始设计工程数量表入手,按照工程数量表特有属性,转换成便于下一阶段读取的标准工程数量表;在对转换后的标准表进行数据录入的过程中,首先导入项目信息数据文件,绑定项目设计信息数据,并依据标段划分、路线位置、数据格式对转换后的标准表进行初步检查。检查无误后的标准表,按照项目属性、数据类型、位置信息、工程处置信息、工程材料信息,对所有设计工程数据进行结构化存储。


所有结构化的工程数据,还需继续绑定其施工过程属性,包括工程量清单细目号、EBS编号、分部分项划分编号,才能真正有效地/将设计数据与施工过程数据/高度关联,在底层上实现唯一数据源的统一,提高数据周转效率。


最后将真正对于工程建设有用的数据,与BIM模型进行深度挂钩。实现底层数据与上层模型的数据驱动。


通过对数据的梳理、重构、统一,打造了本项目的数据底层。将完整的数据底层加以有效利用,可以实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计量支付、实验检测、投资进度等数据的高效运用。

 


BIM+GIS的展现


底层数据的梳理是为了在施工管理阶段的应用,在本项目中,建设管理平台主要是在网页端和移动端进行应用。


例如集成项目信息,实现电子沙盘可视化管理;实时技术交底,可以使设计图纸、数据信息在线查看;控制施工进度,实时跟踪施工组织计划;多方联动,完成施工过程建管记录;提升施工质量,实现现场质量控制与整改;及时沟通协调,协助促进征地拆迁与管理。


设计图纸与模型的关联绑定,结合现场定位功能,大大节省了参与各方在项目现场翻阅设计图纸、询问设计人员设计信息的时间,使得现场人员沟通效率大幅提升。


项目区域内所有构件、工段、工点均有完整的施工过程记录、质量检测记录及对应的实验室数据,施工人员、巡检人员及整改处理人员信息完整保留,项目参与各方均能实时查看/动态跟踪/监控施工质量,任意施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都能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单套制” 的实现可为沿江高速宁攀段各参建单位节约非生产性投入超2.5亿元,约占建安费用的1%。总之,“单套制”将彻底改变建设项目内业传统的工作模式,告别数以吨计的纸质资料、减少各方往返奔波签字的现象、彻底解决建设项目交工多年无法竣工等老大难问题,是实现建设项目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是对以往庞杂工作体系的颠覆性改变。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