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便利”空间:武汉市便利店空间布局研究
一级烧烤品鉴师
2022年09月16日 09:59:57
只看楼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34) 【作者简介】 陈 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 史北祥,通讯作者,注册城乡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8034)

【作者简介】

陈 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

史北祥,通讯作者,注册城乡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

摘 要

便利店作为服务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商业设施之一,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是打造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武汉市2020年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布局偏好特征,并提取出各类便利店在大城市中的一般空间布局模式。结果表明:武汉市便利店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倒“T”字形连绵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空间布局特征,且更偏好布局在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附近;4类便利店的集聚中心临近城市不同等级中心,且集聚强度各异;4类便利店的布局对各业态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在空间上错位布局,呈现出在特定城市功能区集聚的布局模式。

[关键词]  便利店;商业设施;空间布局;武汉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07-0079-08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陈挚,史北祥.城市的“便利”空间:武汉市便利店空间布局研究[J].规划师,2022(7):79-86.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衍生出大量即时性、便利性的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城市中的便利店迅速发展,完善了城市的相关商业服务功能 。不同于大卖场型的量贩式零售,便利店作为新兴小型近场零售的代表,功能复合、空间集约、临近人流集中的区域,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打造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零售业虽然受到电子商务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但是连锁便利店相较于其他零售业而言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2020年7月31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的通知》,将“优化布局、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列为总体要求,提出“力争在2022年底我国品牌便利店总量达到30万家”的发展愿景,便利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在品牌连锁便利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一方面,由于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复杂性和快速变迁,在城市各类便民服务店总量中,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占比非常小,较大的市场份额被小型夫妻店和日杂百货店所占有,它们往往在空间布局上不够集约,也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为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依托网购巨头发展的新零售便利店经过转型升级,更能满足居民快捷、即时的生活需求,在城市中的数量也日益增多。而以往的社区便利店不管是小型夫妻店还是日杂百货店,在发展过程中都暴露出各种缺陷,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

当前,国内现有对便利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营模式和空间布局上,如李刚等人提出社区便利店可以与网络商店的虚拟展示合作,扩展销售途径;郭崇义从便利店周边的环境入手,针对便利店的区位类型进行研究;江曼琦等人结合生活圈建设提出连锁便利店与公共设施发展相结合的布局策略。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现有研究基本都选择了品牌连锁便利店进行研究,却很少涉及烟酒副食日杂店、小型社区生活超市、O2O新零售便利店等便利店类型,这些便利店在城市中也为人们提供了即时便捷的商业服务,是社区便利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在以品牌连锁便利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烟酒副食日杂店、小型社区生活超市、O2O新零售便利店等其他类型的便利店,研究城市中不同类型便利店的空间布局及其偏好特征,厘清各类便利店在城市中的布局模式及机制,这对于优化便利店的选址布局、构建城市的便利网络、提高市民便利生活的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1 武汉市便利店发展概况、类型、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武汉市便利店的发展概况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是我国的经济地理中心、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被誉为 “东方芝加哥”,其良好的商业氛围催生出旺盛的便利性、品质性消费需求。同时,武汉市是2021年湖北省唯一入选“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城市,便利的社区生活成为居民迫切的生活需求。而在便利店行业发展方面,武汉市既拥有美宜佳、711、Today等诸多全国连锁便利店品牌,也拥有本土品牌可多、慕臣便利店;同时,本地的中百集团与海外品牌罗森合作,推出了中百罗森便利店。而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武汉市的便利店总体营商环境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市,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2021年12月14日,武汉市商务局制定了《武汉市便利店行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再一次推动了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当前,武汉市的便利店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其为例研究便利店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并提取其布局模式,不仅能为武汉市便利店的空间选址提供借鉴,还能为其他大城市加快连锁便利店的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1.2 武汉市便利店的类型

武汉市商务局将便利店定义为:营业面积不超过200 m 2 ,以销售日用杂货、酒水饮料、即食食品为主,并搭载彩票销售、代收洗衣、代收快递等各类便民服务,主要满足居民及时性和应急性消费需求的民生服务业态。在城市不同空间环境的各式消费场景中,武汉市便利店呈现出与多种客群需求相适配的销售产品与经营模式,主要发展出以下4种类型(表1):


表1 武汉市便利店类型及特征

 

(1)烟酒日杂型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以烟酒副食和日杂生活用品为主,贴近居民生活,满足居民所需的基本日常消费需求,一般为私人经营的小型日常百货商店。

(2)便民超市型便利店销售的商品种类多样,店内有明确的商品分类和分区,顾客的黏性和复购率较高,一般为连锁小型超市,如芙蓉兴盛、中百超市等。

(3)功能品质型便利店有着成熟和稳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商品供应链,能提供就餐、办公、休闲等服务功能,如中百罗森、711、Today等传统品牌便利店。

(4)网络平台型便利店是受互联网企业或其搭建平台赋能的非传统连锁型便利店,销售的商品多样齐全,且能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团购、实时配送、O2O新零售等,如中商惠民、京东/天猫小店、苏宁小店等。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武汉市辖区范围作为研究对象,面积为8569.15 km 2 ,其中江岸区、硚口区、江汉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为中心城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为外围城区(图1)。2018年通过武汉市规委会审议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副城中心—组团、新市镇中心”的城市中心体系,2021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2021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也提出“一主、四副”的城镇空间格局,本文在此空间基础上展开便利店相关研究。

 

图1 研究范围

本文通过网络开源数据获取武汉市区范围内的POI数据,包含各个设施的经纬度、地址、名称等地理信息共计965786条,其中便利店网点信息20524条。根据便利店的名称及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去重、分类后,选取烟酒日杂型便利店8166个、便民超市型便利店7133个、功能品质型便利店3182个、网络平台型便利店1197个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参考郭崇义、周千钧等人对便利店区位类型与布局特征的研究,筛选出居住小区、交通节点、学校、医院、商圈、宾馆/酒店、政府机构、写字楼、产业园区、风景名胜区共11类可能影响城市中便利店布局的POI数据信息,并进行纠察去重。

本文主要运用核密度和缓冲区分析法分析便利店的空间布局特征。由于核密度分析可以反映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集聚程度,本文首先从整体上刻画了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总体布局与集聚情况,其次对4类便利店进行核密度分析,区分各类便利店在空间布局上的特征与异同。缓冲区分析法一般用来分析空间要素在缓冲半径内的空间特征。根据卢银桃的观点,便利店的最佳服务范围为步行10分钟所覆盖的空间,故本文以各类便利店网点为中心,以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便利店市域范围内的服务情况;同时,对居住小区、交通节点、学校、医院、商圈、宾馆/酒店、政府机构、写字楼、产业园区、风景名胜区10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各类便利店的数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与便利店整体数据进行比较,由此得出各类便利店布局的区位偏好。


2 武汉市便利店空间布局特征


2.1 便利店总体布局特征

根据核密度分析结果(图2),武汉市区内的便利店呈现出中心城区连片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空间特征,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建成区,在外围新城中心的覆盖率也较高,同时等距点状分布在城郊中心间的主要道路上。在传统的三镇(汉口、武昌、汉阳)体系中,便利店在汉口和武昌分布较为密集,而在汉阳则较为零散。

 

图2 便利店总体布局及服务范围

从形态上看,在主城区形成的连片的便利店高密度集聚区呈倒“T”字形分布,有明显的沿江和垂江分布特征。其中,便利店集聚强度最高的片区位于武汉市最早的江汉路商业中心附近,垂江轴带基本与交通干线重合,在长江西侧形成王家湾—江汉路集聚中心,在长江东侧形成解放路—鲁巷—光谷南集聚中心;沿江轴带在长江东西两岸以南湖和四新为起点,到杨春湖和盘龙城结束。与中心城区相比,周边副城范围内的便利店集聚中心规模相对较小且较独立,并离散分布在各个组团和副城中心附近,如沌口、武湖、宋家岗、吴家山等副城和组团中心附近都有强度相近的便利店集聚中心分布。从便利店集聚中心的区位偏好上看,中心城区内的便利店集聚中心基本出现在人流密集、商业发达、交通便捷的城市主/副中心附近(如江汉路、徐东等),中心城区边缘的便利店集聚中心则主要出现在居住区、产业园区附近(如南湖、光谷南等),外围新城的便利店集聚中心则基本与规划片区中心吻合(如阳逻、蔡甸等)。


2.2 各类便利店的布局特征

2.2.1 烟酒日杂型便利店的布局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烟酒日杂型便利店的服务范围最广,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建成区的全覆盖,周边副城也有尚佳的覆盖密度。此类便利店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张的多层级核心布局特征,集聚强度由中心城区到副城中心先减后增。江汉路的便利店集聚中心集聚强度极强且连绵区域广,呈月牙形分布,覆盖了中山公园—武商广场会展商务中心、汉正街传统商贸中心和江汉路城市商业文旅中心;解放路附近的黄鹤楼、昙华林等吸引力极强的文旅和商业资源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流动客群,催生出大量烟酒日杂型便利店;在商业、居住功能主导的城市副中心也出现了便利店小规模集聚的现象,如街道口、徐东、王家湾等,但其强度明显低于如蔡甸、吴家山、纸坊等副城中心。此外,此类便利店连续分布在城际交通干道及环城快速路上,与公共交通站点基本重合,形成了由中心城区向外扩散的“放射线”及串联副城中心的“便利环”(图3)。

 

图3 烟酒日杂型便利店布局及服务范围

2.2.2 便民超市型便利店的布局特征

便民超市型便利店的服务范围略小于烟酒日杂型便利店,总体分布较为分散,呈现出临近工业和居住区的“网络化、多核心”布局特征(图4)。

 

图4 便民超市型便利店布局及服务范围

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内虽然出现了多个便利店集聚中心,但是并未与城市副中心重合,而是集聚在附近的居住区或产业园密集区,如晒湖、堤角、杨春湖等。以堤角为例,其位于湛家矶城市副中心南侧,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工业园、物流园和居住区,却没有大型的商业服务设施,居民与就业人群的购物需求催生出大量小规模的便民超市型便利店。江汉路城市主中心并未出现明显优于其他副中心的便利店集聚现象,最强的便利店集聚点出现在中心城区外围的宋家岗,此处是临空经济区副城的工业集中区,有佳海都市工业园、盘龙工业园等大型工业园区。同时,便民超市型便利店在蔡甸、吴家山、纸坊等同时具有居住就业职能的副城、片区中心和黄金口、北湖等产业集中地区也有明显的集聚现象。此外,便民超市型便利店在不同集聚中心之间的分布基本也与交通站点的分布相吻合。

2.2.3 功能品质型便利店的布局特征

功能品质型便利店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服务范围在主城区尚可,但在周边副城的覆盖密度却不佳(图5)。此类便利店的集聚区相对单一,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热点商圈附近,呈现出“主城三镇各异,周边均匀分散”的布局特征。在汉口,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呈现出江汉路“一家独大”的布局特征,大批便利店依托江汉路中心区大量商业、商务业态带来的人流大规模集聚,且多数分布在汉口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在武昌,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则偏向于沿城市交通路网散点分布,集聚中心规模差异不大,与武昌的商务办公区、商圈和大学城科创区基本重合。例如,光谷—鲁巷集商务金融、商业购物、科技创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产生大量便捷性消费需求,成为功能品质型便利店集聚强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徐东、楚河汉街、中南路、解放路等商圈,南湖、杨春湖西岸等居住区和东湖高新区、光谷南等大学城科研创新区也出现了功能品质型便利店明显集聚的现象。在汉阳却并未出现强度较高的功能品质型便利店集聚中心,仅在王家湾、钟家村等商业较为发达的小型商业中心产生了便利店集聚现象。而在郊区新城,此类便利店基本靠近交通站点沿公共交通线路分布,形成了间隔约为1000 m的连续覆盖,如在吴家山以西和轨道交通4号线在城西所经片区均匀分布。

 

图5 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布局及服务范围

2.2.4 网络平台型便利店的布局特征

受数量的限制,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在市区范围内存在较多覆盖盲点,呈现出“两大、六小”的多核心分布特征(图6)。“两大”指的是在连绵高强度集聚区中分异出的汉正街和江汉路两个集聚中心,这两个区域内都有大规模、高密度的零售商业网点和宾馆/酒店,充足的客源支撑了网络平台型便利店的高密度分布。“六小”指的是在中心城区和副城均质分布的6个次级集聚中心,其中汉口站、鲁巷、解放路、徐东均为中心城区商业、商务较为发达的区域,大量购买力较高的人群催生出相应的线上购物需求;外围副城中的吴家山和纸坊集聚中心的集聚强度并不逊色于中心城区,如吴家山于2000年被批准成立为国家级高科技开发园区后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人才在此就业落户,加上本地社区居民有着强烈的线上购物需求和购买力,使得大量便利店转型升级后在此集聚。

 

图6 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布局及服务范围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在中心城区边缘的新建居住区附近也出现了小规模的集聚现象,如常青花园、杨春湖、南湖等。这些区域的网络平台型便利店通过线上定制化的采购、配送和服务吸引了社区的固定客群,成为传统便利店转型升级的目标。


3 武汉市便利店布局偏好特征


本文选取武汉市市区范围内的居住小区、交通节点和学校等10种可能影响便利店布局的要素,对其周边500 m范围内各类便利店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到各类便利店数量占便利店总量的百分比,并对各类便利店在各业态周边的占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武汉市便利店的布局偏好(表2)。


表2 武汉市便利店布局偏好

 


3.1 便利店总体布局偏好特征

从总体上看,武汉市便利店呈现出靠近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偏好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便利店更青睐布局在居住小区、交通节点、医院、宾馆/酒店和政府机构附近,在其500 m范围内的便利店数量接近总量的90%。同时,在交通节点、医院、宾馆/酒店和政府机构附近,4类便利店的布局数量占比并没有明显差异。一方面,这几种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中分布较为分散且服务面积较大,与便利店的服务范围高度重合;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能汇集人流,给便利店带来稳定客群。居住区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有频繁的需求,而去社区便利店的交通和时间成本低,提货方便,因此会出现便利店临近小区和宾馆/酒店布局的现象。


3.2 各类便利店布局偏好特征

烟酒日杂型便利店偏好布局在人流密集的空间。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便利店,烟酒日杂型便利店更倾向于布局在学校、风景名胜区、医院、交通节点、政府机构附近,而较少布局在产业园区附近。烟酒日杂型便利店能满足客群的小金额、即时性消费需求,且经营成本低,消费金额不大的流动客群为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其往往集聚在人流密集处。

便民超市型便利店与城市的居住和生产空间联系紧密,在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附近的占比多于其他类型,而在学校、商圈、写字楼、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占比较低。便民超市型便利店以生活用品、生鲜蔬果等为主要经营产品,为社区和工厂/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性价比较高的日常商品与便利服务,虽然服务对象基数小,但是其往往复购率高、渗透率高。

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在靠近城市的商业、商务活动空间布局。分析结果显示,在商圈和写字楼附近的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便利店,且更多分布在产业园区、风景名胜区、交通节点、宾馆/酒店等场所附近。功能品质型便利店的商品价格有一定门槛,而商业、商务区的商业网点和写字楼的密度往往较高,且交通体系完善,汇集了大量购物消费人流和有着旺盛即时性消费需求的年轻白领,能降低同质竞争带来的风险。文创、科创产业园区和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办公与旅游消费人群密集,也成为影响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布局的重要因素。 

网络平台型便利店的布局偏好与便利店总体情况相差不大,同时兼具线上、线下双重功能,既能满足居民居家、办公的购物需求,又能临近人流集中区域,满足流动客群的即时性购物需求。这种“线上购物,线下配送”的服务机制削弱了门店与服务对象在地理空间距离上的限制,能适应更加多元化的便捷消费场景,因此会出现没有明确导向性的空间布局偏好。


4 武汉市便利店布局模式的提取


本文根据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空间布局规律及布局偏好特征,结合城市空间结构,总结提取出4类便利店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模式(图7,图8)。

 

图7 大城市内部便利店空间布局模式

 

图8 城市功能区中便利店布局模式

(1)烟酒日杂型便利店在城市空间中呈“多层级、圈核式”分布,在城市商业主中心—副中心—周边副城/新城中心形成分级明确的“强—弱—中”多层级集聚核心。在地价较高的商业主中心附近,烟酒日杂型便利店作为低端生活服务类零售业态,碍于经营成本的限制,往往选址在中心区的阴影区、大型公共建筑的背街小巷中,能同时服务于阴影区内的居民和过往的流动客群。在城市扩张中,地价因受经济中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中心城区的中心区地价较高,高等级的服务功能较多,随着城市扩张,距中心城区的距离越远,地价越低。但由于郊区新城的出现,在新城中心又出现第二个地价波峰,城市商业主中心外溢的功能在此集聚。由于新城中心的地价相对中心城区更低,同时居住密度较高,在此生活的居民对于廉价便捷的烟酒日杂型便利店的依赖度较高,往往会呈现出烟酒日杂型便利店集聚强度由城市商业主中心到郊区副城先减后增的布局特征。而在城市居民区中,此类便利店往往位于等级较低的小巷小街上,外部交通并不发达,但基本处于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

(2)便民超市型便利店呈现扁平化、网络化的“分散型多核心”的空间布局特征,多集聚在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区和郊区的副城中心。城市人口的郊迁扩散及大量工业园和物流园的郊区化,使中心城区边缘诞生了大量新建居住区,便民超市型便利店随之进入这些城郊结合带,且常常分布在新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外围的街道上。这些区域的地价相对较低,既能降低便民超市型便利店的运营成本,也符合其以家庭生活消费为目标的市场定位。可见,较低的地价是促使便民超市型便利店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此外,由于便民超市型便利店本身的规模及服务范围略大于其他类型的便利店,服务的人群数量也较为固定,且不会有较大起伏,在空间分布上会依据自身经营体量与人流规模相对均衡的特点来布局,更偏向均匀分布。

(3)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呈现“中央强核集聚,周边弱核分散”的布局特征,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区的城市主/副中心附近,靠近商业活动的热点区域。商业、商务活动最为发达的城市主中心汇集了大量零售商业、办公写字楼、商业综合体,成为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而与功能品质型便利店联系紧密的文创、科创产业园区则往往分布在中心城区边缘,大量大学生和青年上班族在此就学、工作,为满足其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在此布局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往往是不二之选。所以,在中心城区边缘往往也会产生此类便利店的小规模集聚现象。而在商业、商务活动不够发达的周边副城和新城中心,往往难以产生一定规模的便利店集聚效应。

(4)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呈现出“主次多核心”的分布特征,但城市主中心附近的主核心有向多核心分散的趋势,在城市外围则形成多个小型集聚中心,整体布局向网络化、均衡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平台型便利店作为新零售业态的代表,通过自身的发展升级及线上、线下互动,在城市空间中的多个功能区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但在电子商业对整体零售业态的影响下,传统城市主/副中心的市级、区级商业中心的中心极化效应减弱,由主核心集聚向多核心集聚转变,对城市中心的人群活动情况也产生了影响。一方面,网络平台型便利店的许多线下门店都是依托于其他类型的传统便利店,在人流活动集中区进行转型升级,因此在城市主中心的主核心集聚中心也出现了向多核心分散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线上购物的特殊性,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年龄、所在社区的区位、周边线下设施的完善程度对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布局造成的影响,一般最倾向于将此类便利店布局在郊区新建社区中。究其原因,是这一类社区附近往往缺少高等级服务水平的商业设施,同时居民的线上化消费水平更高,线上服务有逐步代替线下服务的趋势,在中心城区边缘的新建社区中也有类似特征,所以新生的网络平台型便利店会出现在城市外围网络化集聚的现象。


5 结语


本文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对武汉市不同类型便利店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布局偏好进行研究,提取出4类便利店的空间布局模式:烟酒日杂型便利店呈“多层级、圈核式”布局,由城市主中心向外依次形成“强—弱—中”的多层级集聚核心;便民超市型便利店呈“分散型多核心”的网络化、扁平化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周边的居住区、产业园区附近集聚;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呈“中央强核集聚,周边弱核分散”的布局特征,紧邻城市商业、商务活动密集区分布;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呈均衡化的“主次多核心”布局特征,其高强度集聚区有向多核心分散的趋势。

从城市特定功能区来看,在商业中心,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往往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而其余3类便利店则较多分布在阴影区中的背街小巷里;在居住区中,不同类型的便利店混合发展,可见居住区是各类便利店选址时都较为青睐的区域;在产业园区中,工业园、物流园附近往往有便民超市型便利店集聚,而文创、科创类产业园区中则汇集了功能品质型便利店;在城市新区和副城中心区附近,烟酒日杂型便利店和网络平台型便利店占据了大份额的市场,成为城市新区和副城中心区便利空间的主要构成单元。 

在城市持续扩张、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城市空间中的各类便利店将结合特定城市空间,朝着功能复合化及个体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在下一步研究中,还需将除业态外的其他影响便利店布局的因素(如人口数量、交通成本、地价等)引入研究中,以便引导各类便利店在城市中结合自身特质进行合理布局与转型升级,完善便利店网络,优化城市便利空间。


   

来源:规划师杂志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2年7期

城市的“便利”空间:武汉市便利店空间布局研究

免费打赏
lijiawei411
2022年09月19日 09:00:18
2楼

便利店作为服务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商业设施之一,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是打造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武汉市2020年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布局偏好特征,并提取出各类便利店在大城市中的一般空间布局模式。结果表明:武汉市便利店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倒“T”字形连绵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空间布局特征,且更偏好布局在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附近;4类便利店的集聚中心临近城市不同等级中心,且集聚强度各异;4类便利店的布局对各业态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在空间上错位布局,呈现出在特定城市功能区集聚的布局模式。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