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规划师笔记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匠工营国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城市发展的变迁,从最初解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等问题,到现在进入 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呈现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和多维角度探索的新局面 。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匠工营国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城市发展的变迁,从最初解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等问题,到现在进入 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呈现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和多维角度探索的新局面 。
Part 1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生活美学再造
城市更新的过程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城市生活美学的创造过程,是在建构城市居民群体意义上的生活空间美学。 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城市更新就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国家大都市的中心区都出现了衰败和没落的景象,为了防止这种衰败和没落,很多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城市造美”运动,以此焕发城市发展的活力。
但是有些城市更新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城市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城市更新方式,既破坏了城市文脉传承,也破坏了街区空间肌理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更有甚者,某些城市盲目地进行城市更新,使得历史文化遗迹几乎荡然无存。回望历史, 我们不仅要深刻反思以往城市更新的经验与问题,还要把空间再生产意义上的城市更新的创新放到提升城市品质、创造本土化城市空间特色的高度上来认识 。城市更新在表象上,是物化的环境空间更新,其核心是强 调城市文化的更新和社会的更新 ,城市更新不仅是创造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使 城市更宜居 ,而且,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能够 充分就业和创业。
大城市中心区的城市更新与文化复兴是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大城市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中国城镇化现行的发展模式是以 都市圈 、 城市群 、大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差序化格局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其中“大城市为主”的概念表达,说明中国大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不仅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空间扩张迅猛,合理、科学的城市更新任务繁重,相对问题也比较多。
▲深圳的旧村落
Part 2 保留城市文化 打造新中式主义城市形态
城市作为人类的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的发展动力,是地域生产构成的集中表现,左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积累、保存、传承人类文化的精华,而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更具有城市的集体记忆性和强烈的地点精神。 在我们的研究中,一直提倡本土化城市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城市性—— 新中式主义城市形态的新主张 。一个伟大的城市一定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空间肌理,也是一个让人留下永恒记忆的地方。这些记忆正是城市文化与历史地段文化要素的时空组合。
▲ 深圳的岭南文化旧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量违章建筑和不合理的空间打造,不仅加速了历史建筑空间的破败,也改变了原先的建筑肌理与街巷布局。同时,历史风貌区因为具有历史地段的价值,在保护性开发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规定,保护、修复、开发的空间再生产与现实居民住房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空间发展的主体与现实居住和商业化需求存在尖锐冲突。
Part 3 避免改造误区 创造新的文化价值链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全球化加剧了城市竞争, 文化策略俨然是现今城市生存的关键。 城市,如果也没有了记忆,城市必然会失去文化灵魂而没有积累、没有创新能力。丧失了城市记忆,自然就丧失了城市自己独有的文化,必然降低城市的生存力和创造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大的文化误区就在于不开发,只是单纯的保护,这样文化遗存往往是因经费不足或管理不善而在单纯的保护中慢慢死亡。 要想保护、解放、创造和再生产一个传统空间,必须进行空间的生产创新和城市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 深圳凤凰古村内的咖啡馆
城市更新 可为原生态文化的再创造和保护提供机遇 ,一方面,现有物化遗存通过 精准保护 ,寿命可以延长;另一方面, 项目的文化创意整合 ,将有助于各种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存与延续。文本的文化记忆,只有获得物化空间的再创造,才能迸发出内在张力与文化感染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有整体化、整合化的组织、学习、扩散、溢出、再创造,才能表现出价值。 保护好城市的历史地段,是传承和发扬城市文脉的一种方法,亦是缓和城市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 要在不破坏建筑风貌、街区景观和空间肌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嵌入性”的根植,打造新的空间景观,从以往的“乡愁”到今天的“城愁”——创造具有文化历史连续性的文化价值链,使旧街区真正成为城里人和旅居者都喜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