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贪玩少年侠
2024年11月08日 10:20:06
只看楼主

来源:CA当代建筑

|

作者:黄琳 王恒 程呈等

   教学组团沿河鸟瞰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以下简称“未来校区”)是苏州大学与 苏州市吴江区全面深化合作的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未来校区地处吴江,东望拥有2 500 年 历史的大运河,北接3 500亩(约233.3 hm 2 )的胜地公园,南邻 城市未开发湿地,场地内水系资源丰富。优渥的环境基础为创造一座优秀的大学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教学组团沿河鸟瞰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以下简称“未来校区”)是苏州大学与 苏州市吴江区全面深化合作的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未来校区地处吴江,东望拥有2 500 年 历史的大运河,北接3 500亩(约233.3 hm 2 )的胜地公园,南邻 城市未开发湿地,场地内水系资源丰富。优渥的环境基础为创造一座优秀的大学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教学组团东南侧沿街鸟瞰

1 融合校园

著名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斯· 普朗克指出:“实 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 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1] 因此,在 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学科交叉是当代社会教育和科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2] 未来校区以融合校园的理念,将物理空间与知 识体系、思维方式、文化氛围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交 流与合作的环境。新校区的规划结构以“一城、两轴、五园” 为核心,旨在促进知识创新和思维碰撞。

教学组团北侧立面

1.1 一城  

在设计中,团队将公共功能集中于校园中心区域内,营造 了一个400 m×400 m的方城空间,内聚公共教学、公共实验、 图书馆、礼堂等公共功能,成为校园的活力核心。学科组团以 两两组合或三两组合的方式围绕在方城周围,形成学科集群, 促进跨领域协作。组团间的空间自然过渡为学术街区,加强了 学术交流和社区联系;方城内部围合形成礼仪广场,为学生提 供了一个举行学术活动和庆典的场所,成了校园精神生活的象 征。整个方城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中心— 周围”模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学术环境。

教学组团东南侧透视  

教学组团连廊

1.2 两轴    

校园空间布局的核心在于对环境和人文需求的综合考量,而 非单纯的区域划分。 未来校区充分强调了空间与人的互动,并通 过自然、城市、校园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功能明确的轴线结构。

东西向的“光轴”顺应自然日照规律,与学生的日常活动 及城市节奏紧密结合。 它始于校园东门,通过教学楼群、体育 馆、宿舍区直至西门,形成极具仪式感的空间序列,构成校园 生活的主轴,提高了空间使用的流畅性与功能的高效聚合度。

在南北方向,规划通过打造一系列开放空间,将南侧生态 湿地和北侧胜地公园纳入校园景观序列,同时将代表苏州大学 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校园模式,形成 了一条自然“文化轴”。

教学组团东侧夜景

 
1.3 五园    

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一 种生活方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需求。 因此,我们倡 导: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随时发生。 校园规划以公 共内城为核心,向外延伸至五园,布置学生宿舍、食堂和运动 区。 五园作为学科集群的延伸,与学科楼及公共教学区融为一 体,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相互支持的学习生活社区,最终构成 了教育活动的闭环。

学生公寓

体育馆东北侧夜景透视


2 人文校园

延续建筑不仅指对历史信息的保护,还包括对历史元素的 再利用、再设计,使其具有新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让新校园继承老校区的文化氛围,延续传统。 [3] 通过深入挖掘和 传承苏州大学的传统基因与吴江的地域特色,新校园在保持文 化连续性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富有时代感和文化 深度的学习环境。

2.1 苏大基因    

在未来校区,柱廊、老校门等苏州大学传统元素被融入重 要空间节点,延续了苏州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为学生提供了独 特的校园体验。 以书籍为传统的苏州大学文化在校区中得以延续,教学组团以“书之筑”理念设计,灵感来自欧阳修的“修身以立学以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通过书本意象的堆叠展现了自由流畅之美。建筑色彩与材质延续了老校区的文脉,整体以“青砖—灰色”“红砖—红色”为主,象征苏州大学的坚韧与赤诚;细节融入拱券柱廊、红砖墙面等元素,彰显了苏州大学的文化底蕴。

综合楼柱廊视角

2.2 吴江特色    

吴江丰富的水系资源,以及校园内桥、建筑和河岸场景的设计,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生态魅力的场所。设计团队希望能够通过设计,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吴江的地域特色,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3 以人为本    

在校园设计中,设计团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创造一个安全、便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规划充分实现了人车分流,确立了无车的环境,保障了行人的安全。此外,设计致力于以舒适的步行尺度体现人文理念,校园内各主要设施均在5 min步行可达距离内,确保学生能快速、方便地到达教学和活动区域。

体育馆东侧立面

3 未来校园

在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不仅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术社区,还打造了一个以人为本、充满关怀的校园环境。通过融合校园设计,设计团队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知识创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展望未来,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将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综合楼  

 


参考文献

[1] 岳漫宇,王小理.知识、技术和社会的会聚[N].光明日报,2017-02-08(14).

[2] 刘献君.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1-7,28.

[3] 石圆圆.大学校园历史文脉再设计研究[J].才智,2015(17):135.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教学组团一层平面图

教学组团二层平面图

学生公寓一层平面图
学生公寓标准层平面  

体育馆一层平面图

育馆二层平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业  主 |   苏州未来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设计单位 |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  142 829.74 ㎡

建筑面积 |  114 514.69  ㎡

结构形式 |  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 |   12层

设计总负责 |   冯正功,若林亮,黄琳

建筑专业 |  竹内稔,近本直人,戴婧璘,王恒,丁作舟,汪杭煌,陈锦芳, 胡湘明,郑郁郁,李新伟,李金琳,顾国杰,曹颖婷,周怡,袁沁心,邱成浩

结构专业 |  谈丽华 ,傅根洲, 曾欣,吴翠,华杰,陈晓清,许瑞洁,张强,钱晨飞

设备专业 |  朱勇军,李军,李鑫,顾敏龙,嵇素雯,朱兵兵,于炜龙,马昕宇,徐灏

设计时间 | 2 019年6月1日—2022年3月1日

建成时间 |  2022年6月21日

图纸版权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摄  影 |   秦伟,杨敏

撰  文 |   黄 琳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 恒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二所所长

程 呈 中衡设计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综合所所长

吴奕乐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注:项目设计团队成员中,若林亮、竹内稔、近本直人、戴婧璘来自日建设计,其他人员来自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