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是增加支出,另一方面就是减少企业和居民的税负。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范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都推出阶段性扩大基建投资的计划。”徐洪才说,尽管基础设施投资当期的收益不明显,地方政府可能增加债务风险,但综合考虑这种做法还是有一定道理。在需求比较疲软、市场功能有些失灵的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逆周期调控的政策目标。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是增加支出,另一方面就是减少企业和居民的税负。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范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都推出阶段性扩大基建投资的计划。”徐洪才说,尽管基础设施投资当期的收益不明显,地方政府可能增加债务风险,但综合考虑这种做法还是有一定道理。在需求比较疲软、市场功能有些失灵的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逆周期调控的政策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徐洪才表示,从中长期看,新基建领域存在巨大投资机会。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是“两新一重”,指的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基建,再加上重大的民生工程。
“民生导向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里面,重心下移。尤其是县域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比如医疗、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未来需要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有序流入。”徐洪才说,投资仍会成为2022年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2022年,基建投资将挑起带动内需的大梁,新基建、老基建会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财政部部长刘昆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底已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元,1月份完成发行4844亿元,占提前下达限额的1/3,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实际上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资金,去年底还有一部分资金留到今年用,所以可以看到,各地有很多新的项目在开工,有相当多的项目就是利用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资金。”刘昆说。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当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提前下达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发行的节奏要根据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需要等合理把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主要是为了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