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带你读经典——《金属结构的屈曲强度》(F.Bleich)(81) 原创 王立军 81 . 两端具有刚性支承的杆件 各跨力P 相同,长度 ??和惯性矩 I 相同,中间支承弹簧常数 C 相同。因此,函数 ?? ?? 、 ?? ?? 对所有杆件都是相同的,略去脚标 r 。由于
原创
王立军
81 . 两端具有刚性支承的杆件
各跨力P 相同,长度 ??和惯性矩 I 相同,中间支承弹簧常数 C 相同。因此,函数
??
??
、
??
??
对所有杆件都是相同的,略去脚标 r 。由于
,三弯矩方程式 (528)可写成
??
??、
??
??作为脚标 r 的函数,则上式左边的前三项和最后一项表示
??
??、
??
??的二阶差分。上式可看成一个二阶有限差分方程式
用相似方法变换方程式(5
29 )。
乘 ?
??
并用 ??
??
代替
??
??,此方程变为
式
(5
32
)
、
(
5
33
)
形成联
立有限差分方程组,可通过与常系数微分方程相似的解法求解。假定函数
??
??
、
??
??
具有下列形式
A 为任意常数,ξ、μ是
需要确定的值。
由式( 534 )可得
将这些表达式代入(532)、(
533
),得到特征方程
从式(536 a )消去μ,得到 z 的二次方程式
此方程有两个根
??
1
、
??
2
从方程( 537 )可得两个相应的μ值
??
1
、
??
2
。
由式(535)得到二次方程
由上式求出四个根,与
??
1 对应的为对应的为
??
1 、
??
2, 与
??
2 对应的为
??
3 、
??
4 。从这个方程可看出
??
1
??
2 =1,
??
3
??
4 =1。因此,有限差分方程(532)、(533)的一般解为
任意常数
??
1 至
??
4 由边界条件确定,即
当这个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Δ=0,
??
1 至
??
4 才具有限值。故稳定条件为
第一个方程得到无意义的情况:
??
?? =0,
??
?? =0。考虑到考虑到
??
1
??
2 =1,
??
3
??
4 =1,第二和第三方程可写成
这两个方程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式子都为下列的2n个根所满足
由式(539)得到
,将式(544)代入,得到
上式包括了所有可能的屈曲形式。当р=0时,????=0,这一情况不予考虑。
为求式(546)的最后形式,可利用式(531),同时我们记
对于n跨的杆件,共有n-1种可能的不同的屈曲形式。
必须这样选择р,使得方程(5
47)算出的弹簧系数C为最大值。
因此,由条件
确定的C是和体系由稳定的平衡状态过渡到不稳定的平衡状态相应的。
由这一条件可求得
将式(547)与式(549)一起应用,可得到保证n跨弹性支承杆件稳定所需的弹簧常数C。程序如下:算出
后,由式(549)求出
。求得的数值一般并不与n-1个可能的1???????рр????数值中任何一个相符,这是因为р必须是一个整数。从
的数值中,选择两个数,它们与式(549)求得的数值最接近,然后由式(547)求得两个相应的C值。在设计弹性支座时,必须采用这两个C值中的较大值。
为了从??的表达式中消去??
?? ,可按与第79节相同的方式处理。将式(520)的??
?? 代入??的表达式,得到
式中k可从所考虑的材料的柱子曲线求得,与第79节的结尾中阐述的一样。
上式给出了在支承??=1,2,…,???1处的位移。A为泛定常数,р是相应于最大C值的整数。
图149给出n=2,4,10,????/(2?? р)对??的关系曲线。n增加时,弹簧常数C迅速渐近于一个极限值??∞,图中??∞由n=∞的虚线表示。由于??∞总是大于任何????,因此用??∞代替????是符合逻辑的,至少在n>6时如此,这时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如n=∞,则
可为0至2之间的任意数,式(549)可求出与最大C值相应的
的精确值。对于n=∞,??
?????? =??
?????? 可写成
图149
图150
为使式(552)便于应用,特制表24,表中??作为??/π=1/k=1/k的函数。如k由柱子曲线求出,表24将适用于弹性范围和塑性范围的屈曲,这一点已在第302页中阐述过。
引用
,则恩格塞尔公式成为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和式(552)比较。两条曲线都绘在图150。在??=0和??=0.7π之间,恩格塞尔曲线与式(552)的曲线很好地重合,但在??接近π时,则有显著的差别。恩格塞尔在1918年发表了具有弹性支承的矩形截面钢杆的试验结果,发现??<0.7π,试验结果与他的公式符合很好。图150只给出??>0.7π的试验点,它们与式(552)的曲线非常接近。
各跨力P为常数在实际情况中很少能够满足。例如,矮桁架的上弦,P由桁架端部向中央逐渐增加,但在经济的设计中,比值??/??
?? ??近似为一常数。函数Φ只与k有关,而如果Φ是根据弦杆中央部分确定,可以认为已经足够准确。同时,在式(552)的因数
中采用??
?????? 的数值就会得到偏保守的结果。
恩格塞尔公式以及精确公式(547)(552)都是根据弹性支承杆件的端部具有不动支座这一假定推导得来。就半穿越式桥梁设计来说,这一条件实际上是不会满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上述公式会得到偏于不安全的结果。恩格塞尔公式被广泛应用于欧洲的桥梁设计中。他们希望,由于应用??
?????? 来计算??
?????? ,得到的过大的安全度可抵消端部支承的可移动性的不利作用,而实际并非如此。这种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因为现在已有了能够考虑弦杆两端弹性变位的设计方法。这将在下节讨论。
假定各跨力P相同,长度??和惯性矩I相同,中间支承弹簧常数C相同。对上节的通解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得到两端刚性支承杆件具有中间弹性支承的稳定公式,由此得到所需弹簧常数?? ?????? 。与恩格塞尔公式相比,具有更好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