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拉筋的纵筋认为是不起支承作用的。因为就凭纵筋实在不能起到支点作用,只有加了拉筋后才能真正起到支承的作用。我画了张图来示意无支长度,现把我认为规范规定约束构件中箍筋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的一些现实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以200间距布纵筋的话,隔一拉一,无支长度就要到400了,所以你最少要以150布筋,然后隔一拉一;或者是200布筋,每根都拉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没有拉筋的纵筋认为是不起支承作用的。因为就凭纵筋实在不能起到支点作用,只有加了拉筋后才能真正起到支承的作用。我画了张图来示意无支长度,现把我认为规范规定约束构件中箍筋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的一些现实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以200间距布纵筋的话,隔一拉一,无支长度就要到400了,所以你最少要以150布筋,然后隔一拉一;或者是200布筋,每根都拉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12楼
当剪力墙厚度大于300时,沿墙肢截面纵向就要设拉筋一道
回复
13楼
对构造边缘构件,我觉得箍筋的无支长度取300不大合适,纵筋没那么多,直径也不大,拉筋布的太密了,好在这条上面有个“宜”,我做这个楼地上9层,还算不上高层,我就隔一拉一吧,无支长度在300到400之间,重要的部位加强些,三级剪力墙应该没问题的。
回复
14楼
在构造边缘构件中经常有这问题,如边缘构件中的纵筋间距大于150,我们设计时如果隔一拉一的话,无支长度就大于300,高规中规定是"不应",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所有纵筋都拉合适,属个人理解,
回复
15楼
典型的构造边缘构件,按照这条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很短、但又长于300的墙肢,通常是一起做成构造边缘构件,这个时候就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的理解是,在墙肢端部400范围内该满足,在核心部分300范围内该有拉筋,也就是说符合典型的构造边缘构件标准,至于其他中间部分,则不必符合。
回复
16楼
构造边缘构件要满足,约束边缘构件更要满足此要求了。我理解是纵筋两约束点的距离应不大于300,楼主的理解是正确的。
回复
17楼
箍筋的无支长度目前常见的理解有两种:第一种理解为“肢距”,其基本点是“没有拉筋的纵筋认为是不起支承作用的”,并且有《构造手册》、《图集》等佐证。第二种理解为“竖向筋间距”,其基本点是“无支长度就是竖向筋间距”,未见其它佐证。我认为这两种理解都失之偏颇。
关于理解为“肢距”:(1)如果可以理解为“肢距”,为什么规范不象对框架柱的要求一样直接表达为“肢距”而非要叫“无支长度”来“迷惑”大众?(2)《构造手册》、《图集》等作为设计参考资料只要能满足规范要求都是可以用的,但它们不是规范,也不是对规范的讲解和说明。(3)即使下一版规范改为“肢距”,也不能说明现行规范的本意就是“肢距”。
关于理解为“竖向筋间距”:(1)如果可以理解为“竖向筋间距”,为什么规范不直接表达为“竖向筋间距”而非要叫“无支长度”来制造混乱?(2)理解为“竖向筋间距”依据是什么?
箍筋的无支长度规范中未定义,“条文说明”、“规范应用讲解”、“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等较为权威性的资料也未对其说明和解释,我认为“箍筋的无支长度”应该理解为“箍筋在竖向和水平向均无支承的长度”。理由如下:(1)构造边缘构件的“地位”比较次要,且“工作环境”比框架柱要好,所以对其箍筋的要求可以比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适当放宽一些;(2)限制“箍筋的无支长度”的目的是防止箍筋“无支长度”过长而易在施工中造成箍筋过大弯曲而失去箍筋对构造边缘构件混凝土的约束作用,(3)箍筋水平向无支长度过大即使没有“初始弯曲”也起不到对构造边缘构件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因此规范又规定了“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4)这种理解与“肢距”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与“竖向筋间距”的差异在于当墙厚度大于350时,无须在构造边缘构件核心区设置竖向筋,但核心区不设竖向筋时箍筋需要另外方向的拉筋(箍筋)提供水平向支点;至于核心区域箍筋即使有竖向“初始弯曲”,由于混凝土竖向压力的存在,这种竖向“初始弯曲”对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影响也不大。(5)不论是理解为“肢距”还是理解为“竖向筋间距”都有要求过严之处,但也都能满足规范要求。
回复
18楼
不知有没有参加过规范培训的哥们,到时别忘了问一下编规范的专家先生们。在没有整明白的情况下看来只能从严处理了。
回复
19楼
17楼说的有道理
另外提醒一下,规范中是明确规定
抗震设计时才有这条要求的
楼上讲得“过长而易在施工中造成箍筋。。。”的说法欠妥。
这个应该是在地震时才会。。。。
回复
20楼
这个问题楼主解释的很正确,《高规》此章的编者方鄂华就是这么说的。
回复
21楼
搞现场了,学习设计方面的知识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很有帮助!
谢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