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构刚度大小的理解。
huanchangfu
2008年01月02日 23:09:57
只看楼主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结构刚度大好还是小好,个人理解如下: 我们一直说结构抗震,但地震要发生是谁也阻止不了的,而且破坏力是很强大的.所以,谈抗震其实应该称之为防震或避震或减震.而不是抗震.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结构能敢硬碰硬。 所以,规范一直强调,概念设计。 阐述如下,请各位指正: 1、首先,结构设计时,一要要避开不利位置(场地选择),二要要减弱地震作用(结构形式、墙体材料等)。三要延性结构设计。真正遇到大震时,让结构也打个太极,只有变形才能释放压力。而一味地加大结构刚度只是一种“笨方法”。真正遇到大震时,刚度太刚的结构可能因为地震作用过大而首先破坏。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结构刚度大好还是小好,个人理解如下:
我们一直说结构抗震,但地震要发生是谁也阻止不了的,而且破坏力是很强大的.所以,谈抗震其实应该称之为防震或避震或减震.而不是抗震.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结构能敢硬碰硬。
所以,规范一直强调,概念设计。
阐述如下,请各位指正:
1、首先,结构设计时,一要要避开不利位置(场地选择),二要要减弱地震作用(结构形式、墙体材料等)。三要延性结构设计。真正遇到大震时,让结构也打个太极,只有变形才能释放压力。而一味地加大结构刚度只是一种“笨方法”。真正遇到大震时,刚度太刚的结构可能因为地震作用过大而首先破坏。
呵呵,我是这么想的,地震好比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客,是一个欺强不欺弱的侠客。对于,太刚的结构,地震看它不顺眼,你强我地震比你还强。而对于很柔的结构,虽然能经受住地震作用,但由于变形过大,内部装修啊,墙体啊都破坏了,当然也不行啦,况且风也看它不顺眼了,这样的结构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要,没人敢住。因此,规范强调结构刚度不能太弱。
2、其次,在结构使用周期内,发生地震的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所有结构都加大刚度而又没有发生地震,对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现状来说还是承受不了的。所以,规范提“三水准”设计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因此,结构刚度太大,不是不好,而是没必要。
3、建议,今后改“抗震”为“防震”或“减震”。
免费打赏
lunhui211
2008年06月21日 07:50:34
2楼
刚柔相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道也许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己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过分刚强者,应变能力差,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在盛赞这种刚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味。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
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因为“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