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工程师成长营造有利环境
hanghost
hanghost Lv.12
2005年01月07日 13:46:35
来自于职场问答
只看楼主

缘起  11月3日,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播放了一个短片,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孩子们,发出一个同样的声音:“我要做一名工程师”!但是,在我国,一方面是市场上需要大量合格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很多人却对当工程师心存疑虑。生存环 境欠佳,一直是困扰中国工程界的一个难题,也是《洛桑报告》(《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长期以来认定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居于“中等偏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该如何改善中国工程师的生存状态?我们请三位嘉宾就此发表看法。

缘起  11月3日,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播放了一个短片,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孩子们,发出一个同样的声音:“我要做一名工程师”!但是,在我国,一方面是市场上需要大量合格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很多人却对当工程师心存疑虑。生存环
境欠佳,一直是困扰中国工程界的一个难题,也是《洛桑报告》(《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长期以来认定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居于“中等偏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该如何改善中国工程师的生存状态?我们请三位嘉宾就此发表看法。
  特邀嘉宾: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 李怡章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高峰

上海宝钢集团能源部部长 邹宽

  “教授级高工”的尴尬

  记者:我们出去采访,经常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就是某某人被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为什么很多工程科技人员不愿意走工程师的路,而更乐意走学问之路?

  朱高峰:工程师是要踏实工作在第一线的,相对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比如地质工程师等,在没有重大成果出现以前,都是很默默无闻的。但其实从事研究也需要坐长时间的冷板凳,而且我认为,动手能力对科研方向的明确和科研成果的取得很有帮助,所以,工程师未必没有“学术能力”和“学术机会”。但现在,由于工程师职称评定制度还不完善,高级工程师相当于副教授,从名称和待遇上来讲,本身就是“承认”教授要比工程师出色。现在出现了很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这也是对作出很大贡献的高级工程师们的无奈之举。

  邹宽:其实,教授和工程师只是分工的不同,二者之间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低的问题。但在当前,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在大部分中小企业中,没有很多的钱进行科研,工程师们主要进行维护工作,没有多少科研创新。不像从事基础研究的教授那样容易出成果。社会把焦点集中在教授身上,自然公众就会更加“偏向”教授。教授待遇是由国家来保证的,教授从事项目研究还有很多优惠政策,但工程师的待遇是同所在企业效益挂钩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如教授稳定。另外可能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人传统上就是比较重理轻工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设立了研究院,有些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我们宝钢研究院一年的科研经费几个亿人民币,不客气地说,我们的创新成果比很多大学都多,我们工程师的科研水平绝对不比教授差。

  李怡章:我知道中国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可能把研究作为职业,研究是他们的专长,但作为工程师应该用两只手工作,一方面认真研究,另一方面要和社会密切交流。
免费打赏
李兴龙机电科技
2005年02月06日 18:46:01
12楼
是呀!工程师太苦了!
回复
cctv1_ding
2005年02月11日 23:32:14
13楼
这是很合理的,工程师是应用型人才。当然,你有能力也可搞科研;教授是科研兼教育人才的人才;这两者作为社会都不能缺少!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