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设计院BIM相关业务应对策略
施工小秘书
2016年08月10日 14:13:53
只看楼主

随着建设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设计阶段,越来越多的业主对设计院提出了BIM工作内容和相关服务的需求。所为设计院的营经者和技术带头人,怎样去应对这些需求,保证自己的行业和市场地位,需要怎样的应对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本文结合博主近年来从事BIM工作的实践,提出一些个人观点。1.0 应对策略1.1 分析客户需求,明确合同交付成果,交付成果分为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盖章签字的纸质图纸


随着建设行业管理水平提升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设计阶段,越来越多的业主对设计院提出了BIM工作内容和相关服务的需求。所为设计院的营经者和技术带头人,怎样去应对这些需求,保证自己的行业和市场地位,需要怎样的应对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本文结合博主近年来从事BIM工作的实践,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0 应对策略
1.1 分析客户需求,明确合同交付成果,交付成果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盖章签字的纸质图纸 + 计算书及相关分析报告
第二种:盖章签字的纸质图纸 + 计算书及相关分析报告 + 结构化的数据(模型)
1.2 交付成果只有图纸和报告时的策略
这种情况下的主要应对策略是在设计图纸能够有效解决冲突的情况下,不过多的增加设计投入成本。虽然交付成果只是二维图纸,但在较复杂的空间区域应主动采用三维设计手法,以避免二维手法带来的错、漏、碰、缺。这些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 方案阶段建筑专业应采用三维造型软件进行形体推敲,如Sketchup、Rhino、3ds max等。
l 施工图阶段机电专业应采用三维软件进行管线综合、如Bentley Building Mechanical Systems、MagiCAD、CAD we’ll Tf@s(CAPE)、Revit MEP等。
l 复杂或异形体的钢结构应采用三维软件进行设计,如Tekla Structures(Xsteel)、CATIA等。
l 对于异形体建筑,建筑和结构专业应采用三维软件进行找形、进行结构边线的确定。最后幕墙深化也应该采用三维软件进行,如Rhino、CATIA等。
l 如果在软件定制化和专业内生产效率能够保证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采用三维软件出图。如建筑专业采用ArchiCAD、AutoCAD Architecture、Revit Architecture 等。
在这种只有纸质图纸和报告的交付成果的情况下,软件内部的数据组织结构客户没有特别提出,设计师可以按自己的经验对构件对象进行分类组织和命名,除了设计单位内部专业之间资料交换外,也不存在设计环节之外的数据互用。所以软件的文档、内部构件或图元的组织方式只需满足协同设计工作需要,能够解决定位冲突、出图等设计内部的问题即可。
这种模式下,模型和相关电子文档不是合同交付的组成部分。即使给了客户,也是友情赠送,如果模型在下游无法实现数据互用,设计单位也没有责任。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设计院提供的计算书一般有结构分析计算书和空调负荷计算书,最常见的分析报告是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相关报告。为了提高交付成果整体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这个工作需要设计单位进行内部整合。通过学习相关软件,将计算、分析、绘图的工作整合进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以往的结构分析计算,分析和绘图需要两个软件完成,做好分析模型后,再将单线的有限元模型导入绘图软件进行绘图,有时出现一些临时的改动,就根据经验和临时的局部计算在绘图软件里直接修改,没有再次返回到分析软件里去校核。随着BIM软件的发展,分析和绘图会朝着无缝传递和实时校核的方式进行整合。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支持结构分析数据互用的插件,如PKPMETABSSAP2000分析模型导入Revit后生成框架截面模型的插件。设计单位结构人员都应该主动去学习和掌握。
建筑热物理分析主要涉及建筑和暖通两个专业,有的单位可能又把节能和绿色分给了专员或专门的部门来承担。这种情形下,主要应解决数据的实时性和互用性。以往因设计进度的需求,经常在施工图设计的中间阶段将图纸提交给专员进行热物理分析,用于空调负荷计算、能耗分析、绿色建筑相关指标的评价。在分析的同时,建筑图纸还在更改,最终的建筑图纸和分析模型不一定一致,如果负荷计算、能耗分析、绿色评价不同的人在做,有时会发现输入条件和成果会各有千秋。并且做这个工作的同时需要一次一次重复建模,为了达到最终成果的一致性和真实性,再次核对的工作量将非常大。目前随着BIM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设计师采用面向构件对象的方式做设计后,只需在这个软件上开发热物理分析的插件或将结构化的数据导出至热物理分析软件进行即可。比如设计软件Revit上有基于分析软件IES的插件,也支持导出gbxmlEcotect进行绿色建筑相关性能的分析,国内的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发了基于Revit的空调负荷计算插件。随着数据互用标准的发展和推动,今后这些软件会越来越多并且日驱完善。
这些工具的出现减少了很多重复的建模工作量。并且使设计质量变的实时可控。但这些插件也不是完美的,比如要导出适合分析的模型,在设计前就要规划好的构件的分类和边界。如果设计和分析是两个人做,就要增加设计的工作量,如果一个人做,整体效率就会提高很多。设计院管理者应主动鼓励设计人员主动掌握这些软件,适当的根据工作需求调整人员结构。

xingye8860
2018年01月16日 08:44:39
3楼

资料丰富,谢谢分享                                    1

回复
liubo-humn
2018年02月20日 07:40:41
4楼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