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Nassauer(1995)提出的景 观生态学中文化现象研究的基本原理中有: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有趣景观的发现以及对景观的偏爱,习俗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创造景观,尤其是创造本地景观的行为。人们是按其对自然界的认识、按其美学追求以及各种需求、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来建造或改变景观的,因而,除纯自然景观外,景观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准则。
在Nassauer(1995)提出的景 观生态学中文化现象研究的基本原理中有: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有趣景观的发现以及对景观的偏爱,习俗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创造景观,尤其是创造本地景观的行为。人们是按其对自然界的认识、按其美学追求以及各种需求、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来建造或改变景观的,因而,除纯自然景观外,景观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准则。
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
1. 风水理论与文化景观的内涵
1.1 风水理论主要内容
风水又称堪舆。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二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即按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在地理学中,这阴阳二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概括而言,风水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
风水术是一种有关城市、村镇、住宅、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它集自然地理学、建筑景观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于一体,运用于古代建筑规划之中。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注重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从时空的角度考察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2 文化景观的概念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美国的苏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主张通过人文景观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因此,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也称人文景观,如园林建筑、地名、书画题记、寺庙、纪念碑、音乐风格、校园、农田、道路、城市、村落、工厂等。
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人文景观。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景观生态学不仅研究景观的自然方面,而且研究景观的人文方面。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既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中国的文化景观,积淀着种种的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从中国景观文化的深层意蕴来说,风水既是中国文化的“景观”表述,也是中国的最基本的要素或发祥。
2. 风水理论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2.1 风水理论与建筑、村镇的选址
风水理论的起源有建筑选址说、考古说、“四象”说、《易经》说,其中建筑选址说与建筑规划关系最为密切。中国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一种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在建筑物选址上,风水说提倡“背山面水”,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向阳的南坡适宜人居,冬季温暖干燥,夏季温和湿润;树木易于生长,有助于调节气候。而且,背山可以阻挡北向寒风。另外,较之于平原上孤零零的小屋,山体还可倚为屏蔽。紧临水系,则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解除了饮食、浣沐、消防的后顾之忧。居住于河网密布地区的人们,尤其喜爱在溪顶凸岸建造房屋,因其三面环水,都无遭水流冲刷之虞。
风水还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风水理论认为“两山环抱,一水中分”为村落的上佳选址。细观这种地方,大多环境宜人、风调雨顺,予人以足够的安全感,临近的大片耕地、山林,可供开展自给自足的生产。同时蜿蜒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些条件都易于形成聚落,完全满足了人类文化的需要,也符合人类喜群居的生物特性。
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使风水关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
2.2 风水理论与居住形式
构筑上,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均采用院落为其主要建筑形式,风水学谓之为“气场中心”。院落实际是一个半自然化的小宇宙,它形成了内向型的小气候,较之于自然,更具有可调节性。院落实则是一个杠杆,一头联结着人类,一头联结着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得人类避免直接赤裸裸地去面对强大的自然。院落实际上承担了一种类似保护神的角色,它的存在除给予人类心理上又一层安全感之外,也使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为人类的生存另加一层保障。风水注重建筑的空间构成,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
3. 景观外貌所反映出的风水文化
3.1 风水林
3.1.1 风水林的类型
所谓“风水林”,即被风水认为对人的平安长寿、多子多福、升官发财有着吉凶影响的天然或人工林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村庄后面都有成片的、茂密的风水林,少则几亩,多则几百亩,这些风水林被人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一般都要通过村民公约加以保护。
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村落宅基风水林即在村落宅基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保护的风水林木。村落宅基风水林主要有四类。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二是龙座林,主要是指座落在山脚、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风水林。三是垫脚林,主要是种植在村落前面河边、湖畔的“风水林”。四是宅基林,古代人们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风水林木,主要是护卫居宅和庭院环境。坟园墓地风水林是古代人们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寺院风水林即古代僧侣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
3.1.2 风水林的产生
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它是受传统风水观支配的。风水理论认为好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表现。古代人在风水理论的实践中常常通过保护龙脉来维持风水,并把它转化为有目的地保护山、林的实际行动。所谓“龙脉”,即依据山脉的走向延伸趋势而确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福祉的山脉和山岭,要求山势高大绵长,不能有断山、石山、过山,山上必须林草郁茂,能阻挡北来寒风寒气。四周林木茂密,则村中不受凶风恶暴。风水林是保护龙脉的龙之毛发,也是村落藏风得水的关键。传统风水观中对“龙脉”的培护,实际上就是对风水山、风水林的培护,通过培护风水山上的林木,来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护风水山的稳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山有水而无林木,有如人之失却衣饰与毛发。山清水秀,人文才能康健发达。故此,风水林就是基于培护“龙脉”的目的,而进行人工栽植或保护天然生长的林木。
3.1.3 风水林的意义
风水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开展风水林的研究给现代人们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等方面以有益的深刻启迪。风水林的最大成功和最深的教益是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达到平衡、达到天人和谐。这是风水理论中科学成份的发明与成功实践,是古代先民们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和林业科学的重要贡献,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保护的模式和生态平衡的样板。
现今残存的风水林木一般都有千百年的生存历史和得天独后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古树群落。它能反映所经历悠久岁月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探索一定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和森林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以及植物起源、演化和分布的重要实物;也是考察古代气候、地质、水文、地理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旁证和依据。所以研究探讨风水林,对丰富和发展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园林科学和文化景观,造福于现代人类社会,无疑是非常有益的重要的科研课题。
3.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文化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3.2.1 园林“相地”
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把“相地”置于卷一。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我国古代园林不仅介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基本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尚书方氏族谱》)。
3.2.2 掇山
掇山又称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它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园冶》卷三“掇山”云:“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蜂,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不难看出,这里的主石与两旁劈峰之关系不但借鉴了风水中主山与其左右砂山的主从关系处理法,而且还直接借用了风水用词“辅弼”、“趋承”。一般而言,风水主山两旁必有左右砂山(亦称侍砂、卫砂,或龙砂、虎砂及左辅、右弼),这种关系,从审美角度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无疑是值得掇山所效仿的。
3.2.3 理水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影响最深。风水认为水有八吉八凶(即八美八丑)。其八美为:一眷,去而回顾;二恋,深聚留恋;三回,回环曲引;四环,绕抱有情;五交,两水交会;六锁,湾曲紧密;七织,之玄如织;八结,众水会潴。八丑为:一穿,穿胸破膛;二割,割脉割脚;三牵,天心直出,牵动土牛;四射,小水直来,开如箭射;五反,形如反弓;六直,来去无情;七斜,斜飞而去;八冲,大水冲来。我国古代园林理水主张采取“绕”、“掩”、“静”诸手法,即是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巨著《园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卜筑”、“八宅”、“宅相”、“择居”、“青霞”、“紫气”、“辅弼”、“趋承”、“曲折有情”等一大批风水用词,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留下了解不开、抹不尽的风水情结。
结语
风水文化建造中国特色景观,即古人们根据风水理论来建造各种中国传统景观。反过来说,中国传统特色景观反映了风水文化。中国的传统民居、村镇与古典园林,与风水文化的息息相关的。北京的四合院、徽州民宅、福建土楼、广西竹楼等,这些都是在风水文化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村寨和住宅。它们都反映着顺应自然、为我所用的生态内涵,反映着因地制宜地将建筑环境、空间、造型上的内与外、虚与实、动与静等作到对立统一,强调韵律美、和谐美的形态内涵,反映着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相互交流感情,使人产生归宿感、聚合感、安全感、交往亲切感、秩序感和领域感。
凡有环境的地方必有风水,风水理论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感知,是人类心理需求与行为准则在景观中的映射。在提倡景观设计“人文关怀”的今天,了解人的行为心理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于我们从古老的风水理论中吸取精华并运用于景观设计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