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有3方面的要求,①稳定问题,是指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地基土体能否保持稳定性;②变形问题,是指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地基土体产生的变形(包括沉降、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降)是否超过相应的允许值,若地基变形超过允许值,会影响建(构)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严重的可能引起建(构)物的破坏。③渗透问题,要求水力比降不允许超过允许值,否则地基会因潜蚀和管涌产生稳定性性破坏,进而导致建(构)物破坏。抛石挤淤就是将一定量的片石抛投入淤泥的底部,将淤泥挤出,从而加固地基,使地基达到构筑物对稳定问题,变形问题,渗透问题的要求。
一、引言 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有3方面的要求,①稳定问题,是指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地基土体能否保持稳定性;②变形问题,是指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地基土体产生的变形(包括沉降、水平位移、不均匀沉降)是否超过相应的允许值,若地基变形超过允许值,会影响建(构)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严重的可能引起建(构)物的破坏。③渗透问题,要求水力比降不允许超过允许值,否则地基会因潜蚀和管涌产生稳定性性破坏,进而导致建(构)物破坏。抛石挤淤就是将一定量的片石抛投入淤泥的底部,将淤泥挤出,从而加固地基,使地基达到构筑物对稳定问题,变形问题,渗透问题的要求。
二、原理
抛石挤淤是指用适量的满足粒径、强度要求的块石,借助其自重或一定的外力将块石抛投入需处理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中,将原来地基中的淤泥或淤泥质土挤走,从而使块石起主要承重材料,部分残留在孔隙中的淤泥起胶结作用,二者共同作用达到加固地基的作用。抛石挤淤是对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弱、抗剪强度低的软土地基,利用振动碾石,对片石进行振动碾压,淤泥质土由于受到振动、挤压、扰动等原压机器,加入片因,土的结构受到破坏,当片石被挤入后,土粒颗粒从新调整,孔隙水通过片石排出,孔隙压力逐渐消散,使下卧层的淤泥质粘土的性质改善。通过置换挤密作用,使片石充分挤填到淤泥中,形成片石垫层,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片石垫层之下的淤泥质粘土结构从新调整,且片石本身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因此可加速地基固结,使淤泥质粘土的结构强度得到提高及恢复。
三、工程实例
(一)工程概况
武馆高速K49+500~K49+909.942段河塘和水稻田较多,清淤量较大,最大淤泥厚度达到了5米,较浅的有2米多的,平均在3米左右。其中特别是K49+600~K49+909段,是一段河塘而在该路基旁边是一种石山,石方较多且开采较方便,适合做抛石挤淤,平均挤淤深度2米。符合质量、技术、经济的要求,适合施做抛石挤淤,故此段选用抛石挤淤法进行路基的加固处理。
(二)机械选用
每个处治单元配备二台挖掘机,一台推土机,一台20吨振动压路机,和3台自卸汽车
(三)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场地准备→石料运达指定部位→摊平(推土机/反铲)→碾压→填筑反滤层→验收
四、施工技术方案:
软土底层平坦、软土成流动状时,填筑应沿路基中线向前成三角形方式投放片石,在渐次向两侧全款范围扩展。当软土底层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侧向低侧填筑,并在低侧坡脚一定宽度内同时抛填形成片石平台。施工时,选取10~20米路基作为一个处治单元。挖淤之前准备好片石(片石厚度或直径不小于30cm,其浸水抗压强度大于15Mpa),并实测好地面的高程。片石堆码在挖方路基靠软基处治地点侧边。采用挖掘机挖除表面淤泥硬壳,挖出的淤泥临时堆码在暂时有处治的单元,挤淤采用人工投掷,重型压路机碾压。人工投掷片石要求均匀,,压路机强震压力不少于50T,反复碾压加入的片石,压实后达到表面无明显的轮迹,表面密实,无弹簧现象。抛填出软土面后,用小碎石填缝,并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直到路基稳定为止。达到原地面标高后,再在路基填筑范围铺筑50?cm?厚砂砾层或碎石层做滤水层。
五、质量控制
①每次填料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不宜过厚,否则易造成振动能量减弱,对淤泥质粘土起不到振动破坏作用,片石很难挤入②开挖时基坑不宜残留朔性粘性土,与片石一起挤入淤泥质粘土,减少淤泥质土含水量,易形成浅层的“硬土层”,不能满足要求③片石材料应使用块径不小于30cm的坚硬石块,当抛石露出地面时或水面时,改成较小石块;抛填的石块的大小要有一定的级配,才能使抛填的密实性和均匀性满足要求④垫层必须分层填筑,分层振动碾压密实。
六、处理结果检测
通常检测其抛填石块是否落底(即抛填的厚度)和抛填石块的密实度,此可以通过地质雷达进行检测,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
七、结语
抛石挤淤具有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加强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软土地基处理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必须使抛填块石落底,满足工后沉降的最终要求,当路基加固范围较宽时,在超出每侧路基边侧3.5~4.2米范围用袋装碎石、砂石土填筑或者做反压护道,防止抛填的石块超出建筑红线,影响相邻构筑物的稳定性。抛填时首先必须抛填较大的石块,抛填深度必须达到淤泥地板一定深度,防止路基在接触面处沉降过大或整体滑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