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希大当家 于 2015-4-10 16:30 编辑
(二)设计中如何涉及到延性
这个部分简简单单带过。
其实在
方案阶段咱们就应该从建筑的选址、结构的选型、材料的选用等阶段进行控制。大局把控延性设计的结构,小生还没接触过,没这个概念。
咱们更多的是在构件阶段控制延性,比如强剪弱弯,这就是为什么框架柱和框架梁会有个箍筋加密区,而次梁没有箍筋加密区这个内容(次梁不考虑抗震设计)。箍筋加密,意味着抗剪增强,而弯矩相对不变,即?(自己思考)
规范上是通过调整弯矩或者剪力设计值来把控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具体可以参考抗规、高规、混规11章等。
咱国家现阶段的抗震设计是这样的:
以构件极限承载力设计保证结构承载力,以抗震措施保证结构延性的设计方法。其实就是基于承载力--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至于更猛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咱国家还远未达到。为什么呢?
个人见解,浅显勿喷:在延性设计的时候,有一部分高层或者复杂建筑会用到弹塑性时程分析或者静力弹塑性分析验算(注意是
验算,而不是设计),在这个还没成为常规手段之前,基于性能的方法也就只能想想罢了。当然,在伟大祖国的某些高精尖地区还是在这方面的高端人才。
整个设计流程是这样的:
1、先将外在荷载标准值(恒活)和材料抵抗力的标准值定下来
;(外力与抗力)
2、考虑分项系数(可靠度的概念),将标准值变成设计值;(外力与抗力是离散的,
通过概率取值)
3、将设计值根据工况进行组合,形成荷载组合(不同的
外力要进行组合,而抗力不进行组合)
4、将荷载组合作用在结构上,计算出构件内力(外力作用于结构,结构
产生内力)
5、根据抗震措施(延性构件的概念)进行内力放大(弯矩、剪力等);(
内力根据延性概念进行
调整)
6、根据调整后的内力进行配筋,加上相关相关抗震构造措施绘制施工图。(配筋就是
抗力要吃掉内力,还要有富余)
此处应注意: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延性)内力调整(规范明确有这个意思)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有
外力(荷载)、
内力、
抗力(承载力)的清晰概念。
另外,注意第5步骤,在PKPM里面调整抗震等级啊这些参数,自动计算的,计算书也不会反应内力调整的过程。但是这些
东西,一注二注可是很抢手的考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