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给排水设计要点和管线综合布置
jpsaaa
jpsaaa Lv.3
2014年12月03日 15:47:22
只看楼主

给排水设计要点和管线综合布置 1. 建筑给排水的系统组成 建筑给排水一般由给水系统、热水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等系统组成,复杂建筑还可能包括中水系统、游泳池循环水系统、冷却水循环水系统、景观循环水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炮灭火系统等。以下分系统对其中的给排水设计要点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2. 给水系统给水系统的设计要素是水质、水量及水压,任务是安全、经济、充足地为用水部门提供符合使用要求的用水。

给排水设计要点和管线综合布置


1. 建筑给排水的系统组成
建筑给排水一般由给水系统、热水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等系统组成,复杂建筑还可能包括中水系统、游泳池循环水系统、冷却水循环水系统、景观循环水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炮灭火系统等。以下分系统对其中的给排水设计要点进行一些简单介绍。

2. 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的设计要素是水质、水量及水压,任务是安全、经济、充足地为用水部门提供符合使用要求的用水。
先谈下给水水质:对于一般民用建筑而言,给水水质大多由所在地的自来水水厂及市政管网保证,设计一般不作过多考虑,仅当对水质要求较高或当地水质不够理想时,才会通过一系列附加工艺对水质进行适当提升,比如简单砂滤、活性炭吸附、纳滤或反渗透处理、二次消毒等。我国现行的水质标准是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基本等同于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年发布的第三版《饮用水水质准则》的相关标准。
充足的水量的保证是给水设计的一个重点。理想的供水模式是需要多少水量就瞬时提供多少水量,而现实中用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很不均匀的,这就给设计水量的确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般用水量根据不同的用水部门的不同用水定额(包括器具定额、人员定额、面积定额等,一般由统计得来)及变化系数来综合确定,由生产工艺的还要包括生产工艺用水。这些水量不能简单叠加,而应根据实际的水量变化情况合理确定。设计要保证供水系统随时提高充足的水量并不意味着设计水量的简单放大,因为水量的加大会导致给水设备选型、管网投资偏大,同时能耗也会无谓增多。
稳定的水压则是给水设计的一个难点,因为不同的用水点所在的位置及标高可能不同,不同的用水器具所需要的工作水压范围也不同。水压一般由管网最远端或标高最高处的用水点处所需水压来确定,这里包括了此点所需的用水水压、与供水处的标高差、沿程及局部损失。对于高层建筑,通常采用竖向分区的办法来解决水压问题。竖向分区应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供水充足地区市政管网多层可考虑直供至六层,高层供至五层;供水不足地区则应根据市政压力确定。市政管网压力无法到达用户应采用加压措施,主要为变频供水和水箱供水两种方式。加压供水应采用上行下给方式,分区最高点设自动排气阀;每个加压分区一般不宜小于四层,不宜多于十层;分户水表前压力不应小于0.15MPa,不宜大于0.3MPa,超压楼层应设支管减压阀。

可靠、经济的管网是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给水系统的血管。室内给水管网管径一般按设计秒流量来选取;室外给水管网则应根据小区规模大小不同来确定:小规模(用水人数小于3000人)的按设计秒流量,大规模(用水人数小于3000人)的按设计小时流量。为保证最不利点水压,提高供水安全性,一般会采用诸如设置环状管网(管网较大时)、控制管网合理的水流速度(按经济流速)、合理设置加压分区(六~九层一个分区)、适当控制用水系统规模(多组团、不同地下室的情况)、酌情加大管网末端管道管径等措施。
加压设备是给水系统正常的前提和核心部位,是整个给水系统的心脏。常用的加压系统主要为变频供水和水箱供水两种方式,其中变频供水又可分为普通低位水箱+变频设备的方式及管网叠加(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两种。从节能角度出发,首选管网叠加变频供水方式,其次是屋顶水箱供水方式(可能的情况下);普通变频供水一般按设计秒流量选型,而该流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水泵大多可能不在高效区工作,所以总体而言并不一定节能。设备选型时应选择低噪高效的成熟产品,一般选用不锈钢立式多级离心泵。变频水泵应选择Q~H特性曲线无驼峰的高效水泵,其流量按设计秒流量选取,所选取的工况点应在水泵高效段的右侧,水泵调速工作范围也应在高效段内;一组变频设备一般水泵不宜小于两台,不宜多于四台,并宜设小流量泵(流量为工作泵的30~50%、隔膜式稳压罐(容积按小流量泵确定)各一套,且应设备用泵;供水压力超过1.0MPa的,还应设置泄压阀。给水泵房宜设于用水量最大的建筑附近,为提高供水安全性,减少管网漏失水量,方便维护管理,同时兼顾经济性原则,服务半径及分区供水规模不宜过大,高区管线不应多次进出不同地下室。具有同一地下室的不同建筑一般设一处给水泵房,但按组团分设地下室的大规模工程,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设给水泵房。

3. 热水系统
热水系统是给水系统的一个分支,所以给水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热水系统的基本要素,并且因为它的自身特点,还多了耗热量、水温两个重要指标。本系统吴工已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4. 消火栓灭火系统
消火栓灭火系统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同时也是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灭火系统,目前我们涉及的建筑按有关规范要求基本均应设置消火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的设计要素是消防水量、水压、保护范围及灭火持续时间,其中消防水量、灭火持续时间由建筑定性决定,水压由建筑性质及最不利保护点所处位置决定。消火栓系统分室、内室外两种,但室外消火栓灭火系统比较简单(一般保证间距不大于当地消防部门的要求即可),我们重点探讨下室内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一般由消防水池、消防主泵、稳压泵、稳压罐、消防管网、屋顶消防水箱及连接在消防管网上的消火栓组成的。消火栓灭火平时系统压力由消防稳压系统(稳压泵+稳压罐)维持,火灾初期由屋顶水箱供水,之后由消防主泵加压提供。
消防泵房(多与生活泵房合设)及消防水池(多与自动喷淋合设)一般设于地下室(不得毗邻有安静要求的区域),屋顶消防水箱要求设在基地内最高建筑的屋顶,稳压装置宜设于屋顶消防水箱附近,但对噪音较为敏感的项目,建议统一设于地下室消防水泵房内。
基于同时火灾按一次考虑的前提下,为节省投资,同一地块的多个建筑可合设一个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泵房宜设于最高建筑地下室。但为提高供水安全性,减少管网漏失水量,方便维护管理,同时兼顾经济性原则,服务半径及分区供水规模不宜过大,高区管线不应多次进出不同地下室。具有同一地下室的不同建筑一般设一处消防泵房,但按组团分设地下室的大规模工程,或按阶段开发的大规模工程,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设消防泵房。
一般情况下,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应保证任何保护区内任何点位都有两股充实水柱可以到达。规范要求消防电梯前室应独立设置室内消火栓箱,所以高层住宅消火栓箱一般都设置在消防电梯前室;室内消火栓箱的布置间距一般要求小于25m,且应设置在易于取用的公共空间,一般面向走廊。地下室的消火栓箱一般采用明装的方式;其余部位尽量采用暗装的形式,需要建筑在墙体上预留空洞。消火栓箱边上一般都设一根(有时为两根)的消火栓立管,要求位置尽可能上下对齐。
因为消火栓使用时水压不能太小,否则满足不了充实水柱的要求;水压也不能太大,否则反冲力过大,无法拿稳水枪;同时消防管网也有一定的耐压范围,所以必要时(尤其是高层建筑)竖向也应对消火栓系统进行分区。规范要求系统净水压超过100m时就应分区,栓口动水压超过50m时就应采取减压措施(一般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对于一般高层建筑,竖向分区多采用减压阀组分区的方式,即低区系统由高区系统减压供水;对于超高层建筑,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更高,通常采取独立设置加压系统、减压阀组分区、水箱建议分区等组合的分区方式,较为复杂。

5.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是一种比较有效,同时也是应用逐渐普遍的一种智能灭火系统,具有主动灭火功能,多在地下建筑、公共建筑及高层建筑等空间内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设计要素也是自喷水量(喷水强度)、水压、保护范围及灭火持续时间,其中自喷水量(喷水强度)、灭火持续时间由建筑定性决定,水压由建筑性质及最不利保护点所处位置决定。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一般由消防水池、消防主泵、稳压泵、稳压罐、湿式报警阀、自喷管网、屋顶消防水箱及连接在自喷管网上的水流指示器、自喷喷头、放水(试压)装置等组成。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平时系统压力由自喷稳压系统(稳压泵+稳压罐)维持,火灾初期由屋顶水箱供水,之后由自喷主泵加压提供。
屋顶消防水箱、消防泵房及稳压系统的设置要求基本同消火栓灭火系统。
一般情况下,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最不利点应保证喷头压力不小于1.0MPa。自喷喷头有多种区分形式和不同的应用条件:1.按温度区:厨房、桑拿间等温度较高的场所应选用动作温度为93℃的高温型喷头;其余常温场所应选用动作温度为68℃的高温型喷头;2.按响应速度:一般选用K=80的普通喷头,有特殊要求的要选用K=115及以上的快速响应喷头;3按安装形式:地下室等无吊顶部位喷头一般选用直立型或下垂型喷头,有吊顶部位一般选用吊顶型或隐蔽型喷头,进深不大的宾馆客房可选用边墙型喷头等。正常喷淋管道所占竖向空间不小于200。一般工程自喷报警阀可集中设于消防水泵房中,大型工程则需分散设置报警阀。
规范规定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压力应控制在1.6MPa以内;同一报警阀所连接的喷头上下几何高差不得大于50m,所以必要时(尤其是高层建筑)竖向也应对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进行分区。对于一般高层建筑,竖向分区多采用减压阀组分区的方式,即低区系统由高区系统减压供水;对于超高层建筑,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更高,通常采取独立设置加压系统、减压阀组分区、水箱建议分区等组合的分区方式,较为复杂。

6. 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的设计要点是合理的排水体制及通畅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看似简单,但不简单的事把这两点在设计的细节中体现出来。排水系统按驱动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力排水、压力排水和真空排水等几种,最常见的是重力排水,以下重点阐述。
生活排水通常分为生活污水(主要为粪便污水)和生活废水,建筑物内采用废、污分流制或是合流制,除应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4.1.2条的规定外,还需结合当地市政部门的要求。无特殊规定时,高档居住建筑宜采用分流制,普通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宜采用合流制。厨房排水应单设立管并宜单独排出室外,不得已时可与废水管道合并排出,但不允许与污水管道合并。室外废污水在通常情况下,宜采用合流制,经格栅井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经过内部小构筑物(如地埋式生化处理池)处理后排放,尽量减少采用化粪池,以减轻区块内部的管线综合和地下室覆土深度的压力。
建筑物内生活排水系统一般分为不通气的排水系统、仅设伸顶通气的排水系统、专用通气立管排水系统及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等,后三种系统都需要设置管道伸至屋顶通气。每种排水系统对应不同的排水能力,而排水能力又与该系统的通气能力成正比,需使用不同的管材及管道配件。这个可以理解,水流排出后,需要相应体积的空气补充进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单立管排水系统来说,管道配件是保证水流条件及通气能力的关键,作用大于管道,此点与普通排水系统刚好相反。为节省投资,一些工程对排水系统所做的不正确的”混用改良”是很危险的,可能会带来较大的事故隐患。
排水系统的一般选择:
1)除当地另有规定或卫生标准要求较高外,多层居住类建筑、酒店、公寓式办公楼等,一般宜采用仅设伸顶通气的排水系统;
2)高层居住类建筑、酒店、公寓式办公楼等,在能满足排水能力的情况下,18层及18层以下建筑,可采用螺旋管(标准层)和柔性机制排水铸铁管(转换层以及以下部分)结合的仅设伸顶通气的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18层以上建筑,一般宜采用以柔性机制排水铸铁管(法兰连接)为管材的专用通气立管排水系统。若建筑层数较多,甲方对管道占用面积较敏感,且对噪音要求较高时,宜采用AD-jet单立管排水系统;
3)公共建筑一般多设集中卫生间,每根排水立管的所负担卫生器具较多,有时还需设置环形通气,宜采用设专用通气立管的排水系统。对于多层公共建筑,可选用PVC-U塑料排水管;对于高层公共建筑,宜采用机制柔性排水铸铁管;
4)高层建筑的裙房如为多层时,按多层建筑选用系统;
5)无伸顶通气的排水系统,即使经计算满足排水能力,一般也只采用在建筑物的一层,二层及以上需设置一定的通气装置;
6)高层居住建筑若采用单立管排水系统,负责洗衣机排水的立管管径不宜小于DN100。



为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重力排水系统设计时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1)接入排水立管的横支管管径不得大于立管管径;
2)排水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宜采用两个45°弯头或曲率半径不小于四倍管径的90°弯头;当出户管需放大管径时,宜在立管底部用异径管放大后再接弯头,且异径管宜用偏心异径管,偏心侧宜在转弯的内圆一侧;
3)排水支管接入横干管、立管接入横干管时,应在横干管管顶或其两侧45°范围内接入;
4)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连接,当排水立管仅设伸顶通气时,最低排水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距排水立管管底的垂直距离应符合规范规定;排水支管连接至排出管或排水横干管时,连接点距立管管底下游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3m,且不得小于1.5m;当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的连接不能满足以上条件时,底层排水支管应单独排出,楼层排水支管以单独汇合排出;
5)排水竖支管接入横干管竖直转向管段时,连接点应在转向处以下,且其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9m;
6)横干管转成立管时,转向处宜采用45°斜三通或90°斜三通,三通的顶部接出通气管接入就近的通气立管,通气管管径宜必横干管小一至两档;
7)水平横干管需变径时,宜采用偏心异径管,管顶平接。


建筑物的公用卫生间、盥洗室、浴室等不应布置在餐厅、厨房、食品加工、食品贮藏、变配电室、发电机房、电梯机房、游泳池、生活水池等有严格卫生要求或防水防潮要求的房间的正上方;住宅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和厨房的上层,并不宜布置在本套内的卧室、起居室和厨房上层,如必须布置时,均应有防水、隔声和便于检修的措施。
卫生间一般应设地漏,但高级宾馆客房卫生间和高级住宅卫生间根据业主要求可不设。厨房一般不设地漏。卫生间内若设置地漏,宜设置水封型地漏,且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mm。
居住类建筑的地下室客房或住宅套内的卫生间,当采用重力流不能直接排放时,可采用同层排水,污水提升器提升排放;地下室公共卫生间或其他集中用水设备间的排水,可采用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开式系统是指污水坑和污水泵接合的方式,集水坑容积按所接受面积的卫生器具负荷量确定,集水坑应设置在一个专用的密闭房间内,该房间除设置必要的检修门外,还应在顶部设置通气管,伸顶排放;闭式系统是指采用大型污水提升器(集成泵站)收集排放的方式,具体要求按有关产品要求执行。

7. 雨水系统
雨水系统的任务是尽量迅速、及时、安全地将服务区域(屋面、阳台、露台、地面等)的雨水排至雨水管网或天然水体。雨水流量的确定及雨水系统的合理选择是雨水系统的重点。
建筑雨水系统可分为重力排水、虹吸排水及压力排水等几种常见形式。体育场馆、剧院以及大型平面式厂房等屋面面积大、雨水管线较长而找坡困难的建筑物,宜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除上述情况外,一般宜采用重力式雨水排水方式。对于地下室等地势低洼区域雨水一般采用压力提升的方式排水。
雨水管道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屋面雨水单独设立管排放。大屋面雨水不宜向小屋面散流,并通过小屋面再收集排放,应采用的具体做法为:大屋面雨水立管贴小屋面结构顶设横管转换至下层,小屋面根据规范对接入点的要求,单独或合流入有关雨水立管排放。屋面雨水排出管,在底部不设多孔平板井时,与立管同径;在底部设置多孔平板井时,立管应插入井内150mm左右,并作密封处理。2)阳台排水和空调凝结水排水可以合流并管,与屋面雨水分开设管,阳台排水和空调凝结水排水采用无水封地漏,不作存水弯,不作伸顶通气。3)顶层阳台因无顶盖而命名为露台的排水按阳台雨水处理,地漏管径加大,不小于DN75;面积大于20平方的露台按屋面雨水,地漏不小于DN100。4)宽度大于4米的阳台,应考虑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地漏,并尽量均应布置。5)屋面雨水斗单边保护长度不超过10米。6)坡道雨水沟如需埋管至附近集水井的,管径不宜小于DN100,自行车坡道为一根,汽车库坡道为两根,采用镀锌钢管。7)屋面如需预埋过水管,管径不宜小于DN100。
需要注意的是规范规定:重力流排水系统多层建筑宜采用排水塑料管,高层建筑宜采用承压塑料管、金属管。

8. 游泳池循环水系统
游泳池循环水系统设计的关键是选用合理的循环周期、可靠的消毒工艺来保证游泳池用水的舒适、卫生、安全。
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的初次补充水、换水和使用过程中的补充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成人池、儿童池、按摩池、水上游乐池等,因其水质、水温、循环周期、压力要求均有所差异,应设各自独立的循环净化系统;循环方式宜选用逆流式或混合式,要求不高的场所也可采用顺流式。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初次充水或泄空后再次补水时间宜采用15~30h,每日补充水量为池体容积的10~15%。
管线布置时应使回水管线以最简便路线坡至游泳池设备房,且坡度不宜小于0.002,中途不宜向上翻起;循环给水管的水流速度不得超过2.0m/s,循环回水管的水流速度不宜大于1.0m/s;水力按摩给水管流速不得大于3.0m/s,其回水管流速不得大于1.8m/s;循环水量较大的游泳池给水管在池体附近宜布置成环状,以利于给水口均匀布水;循环水供、回水管道可沿池子周边管廊、管沟或埋地敷设,但均应具有检修条件。
给水口及回水口的布置,应保证水流均应、无涡流、无短流和死水区,保证池内水体可以有序交换更新,能有效排除池表面的溢流水,有利环境卫生的保持和管道、设备的施工、安装及维修管理;池底型给水口和配水管,如采用垫层内敷设方式,垫层后的一般为300~500;如采用穿池底板敷设,则应在底板配合土建施工预埋套管,池底架空高度应满足施工安装及检修需要。
池水加热所需热量,应为池水表面蒸发热损失、池体热传导损失、管道和净化设备热损失,以及补充水所需热量的总和,一般小型室内池的耗热量根据规模可按10~20万大卡选取,但初次加热时间宜采用15~30h。池水加热一般采用间接加热方式,采用太阳能、燃气(油)锅炉、电加热器或其它可利用热源。池水换热设备宜采用快速板式换热器或半容积式换热器,换热器的材质应为耐腐蚀材料;换热器数量宜按池水初次加热不少于2台设备同时工作设计,并能满足正常使用时一台工作,其余备用的要求。池水加热时,应保证被加热的水量不少于循环水量的20~25%;被加热水的温度,不宜超过40°C,以利于与未加热水的混合。
游泳池周边应设排水明沟,以便于日常地面冲洗及雨水收集,且不得与逆流式循环、混合式循环系统的溢流回水沟合设;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的事故泄水的泄空时间不宜大于4h,换水泄水的泄空时间不宜大于8h;采用重力式泄水时,其泄水管应有防止雨水或污水回流污染的隔断措施;采用压力式泄水时,应采用循环水泵和池体内移动式潜水泵作为排水泵。一般采用压力式泄水,以满足事故排水的时间要求。
游泳池设备房内及室内明装的的循环水管道应选用ABS塑料给水管或PVC塑料给水管,专用胶水粘接;室外埋地或敷设在建筑面层内的循环水管道宜采用PE塑料给水管或钢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热熔连接;有特殊要求的加热器出水口与未被加热水混合处之间的管道,应选用铜管或不锈钢管。

9. 给排水管道布置
给排水管道布置应根据其用途、性能特点、用(排)水设备等特点合理安排,既要满足功能性要求,又要避免产生不良影响;管线力求短而直,减少中间转弯,尽量靠近主要用(排)水点;管道布置整齐美观,方便维护管理及检修。
给排水立管应尽量暗装于给排水管道井内,没条件设置管道井时则应沿墙柱敷设,并尽量设于建筑阴角;当建筑物外设干挂石材或幕墙且空间足够时,雨水管可是于石材或幕墙与建筑外墙之间的空隙中,此时雨水管宜选用压力管。给排水立管应靠近主要用水点,且不宜贴临卧室、书房等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内墙。
同一区域有多根给排水横干管时,宜集中平行敷设,管道上阀门应尽量错开布置,管道外壁净距:DN<50时,不宜小于30;DN=50~150时,不宜小于60。一般情况下,给排水横干管应尽量暗装于吊顶空间内,并预留必要的检修空间;地下室等非重要空间可采用明装方式;因人防要求等原因需从地下穿行时,应设管沟,并考虑检修措施;水平长度大于20m的热水管道及长度大于60m的给水管道应考虑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管道伸缩,且应尽量利用自然补偿。
管道支、吊、托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位置正确,埋设应平整牢固;2.固定支架与管道接触应紧密,规定应牢靠;3.滑动支架应灵活,滑托与滑槽两侧间应留有3~5mm的间隙,纵向移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4.无热伸长管道的吊架。吊杆应垂直安装;5.有无热伸长管道的吊架。吊杆应向热膨胀的反方向偏移;6.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的管道支、吊架不得影响结构的安全;7.对水泵出水管等处有振动的管道应合理设置弹性支、吊架,并且在满足荷重的条件下,设置位置尽量避开结构梁、柱,以减小振动对上部建筑的影响。
单体设计时应按室外管线协调方案确定给排水管线进出位置、标高、排布组织,并校核地下室净高、顶板覆土深度、结构梁板布置等是否满足要求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工种,应确保单体雨、污水管道可以顺利自流排入小区室外管网。
地下室顶板最小覆土深度H=0.6+0.006L,其中L为单体最不利污水排出点至地下室边缘的管线距离;最小覆土深度还应满足冻土深度的要求;埋深不足的给排水管线穿越行车道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10. 管线综合布置
现代建筑功能复杂,管线繁多,按大的种类有给排水管道、暖通动力管道、强电电缆、弱电电缆、煤气管道、工艺管道等,并且每个工种,比如给排水管道又可细分为多种甚至数十种,无论在竖向还是平面上都需要统筹布置,合理综合,建筑、电气、暖通、给排水、弱电、结构等相关工种密切配合、及时协调,尽量减少各工种管线过多交叉、拥塞,有效提高建筑净高、增加使用面积。
管线综合的一般原则是:1.管道水平布置时,在满足室内净高或室外埋深要求的情况下,管道在平面上应尽量均匀、平行敷设,可能情况下尽量不分层,以便于安装、检修;在平面紧张不得已必须分层敷设管道时,应将平时检修概率较低、防水要求较高或卫生要求较高的管道至于检修概率较高、防水要求不高或卫生要求不高的管线上方,如电缆桥架、空调风管一般应设于给排水管线上方,给水管道一般应设于排水管道上方等;2.当管道相互交叉时,小管应让大管、压力管应让重力管、转弯半径较小的管道让转弯半径较大的管道、冷水管等无保温要求的管道应让热水管等保温管道,即安装方便、增加弯头后对系统运行影响不大的管道应优先考虑避让。
室内管线布置时,同一房间内,同类型的采暖设备、卫生器具及管道配件,除有特殊要求外,应按照在同一高度上。明装管道成排安装时,直线部分应互相平行。曲线部分:当管道水平或垂直并行时,应与直线部分保持等距;管道水平上下并行时,弯管部分的曲率半径应相同。在配合住宅或酒店室内精装修设计时,室内管线布置除要满足专业自身要求外,还要满足装修设计有关立面、吊顶高度、平面布置(主要是风口、检修口等)等近乎苛刻的要求。一般室内管径较大的管道,如新风管应沿走道、墙角等吊顶要求不高的位置布置,真空吸尘管或平行于新风管或在地板龙骨内敷设,不宜穿结构梁;强弱电管一般在结构板内或沿板底穿管敷设;冷热水管、冷媒管、凝结水管等管径较小,一般贴梁底沿墙角敷设,必要时可贴结构板底穿梁(预埋套管)敷设,以满足吊顶高度要求。室内管线综合设计在有暖通内容的情况下,宜以暖通工种为主、给排水工种为辅进行综合协调;在无暖通内容的情况下,宜以给排水工种为主进行综合协调。
地下室管线布置时,管线设计初期应以暖通工种为主进行协调。地下室管线多而复杂,各工种管线相互交叉不可避免,而暖通排烟管、新风管(有无视工程而定)既大又高,是影响地下室净高的主要控制因素。需要暖通工种协调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协调,为各个专业划分管线敷设区域,以尽量减少相互交叉;二是竖向协调,在不得已交叉区域确定管线交叉方式,一般宜以同一位置不多余两个工种交叉为原则。较多管线布置时一般应避开对净高要求较高的主车道、主要出入口等敏感区域。地下室一般会采取梁板结构、无梁楼盖结构或两者结合的结构形式,针对不同的结构形式管线综合的特点也有不同。对于采用较为普遍的梁板结构形式,平面上管线一般可贴柱敷设,平面利用率较高;并且因为结构梁底和结构板底间一般都有不小于400的空间,可用于管线交叉空间,净高的控制较好把握。而在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的情况下,管线综合的必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结构柱帽一般要占去跨度的三分之一左右,管线平面利用率大为降低;此时管线一般均为贴结构板底敷设,管线交叉时只有向下绕行,会降低管线交叉位置净高。
室外管线布置时,应满足不同工种的最小间距要求,并力求管线长度最短;地方上对管线排布有特殊要求的,还应满足地方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室外管线综合一般以给排水工种为主进行协调。目前大多数项目的特点是对室外的景观要求都很高,都有高大乔木的栽种要求,各种景观小品、特色水景较多,地面铺装复杂;同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也较高,地下室外边沿线离用地红线的距离一般都不是很宽裕。这种情况下,一般会优先保证重力流管线,主要是雨、污水管道的布置,其余管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布置于地下室顶板的覆土内(覆土深度要满足有关要求),或者直接进入地下室敷设(主要指强、弱电管线);鉴于化粪池的占地较大,而其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有限,且对景观的负面影响较大,一般项目应在征得当地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尽量取消,以在小区排水出口处设置格栅井代替;在不得不设的情况下,也应尽量争取在出口处设置统一的生化处理池为好;为减少管道埋深,在管线交叉时,应可考虑设置管道交叉井(主要是雨水井);为减少对地面铺装和车行道等处的影响,可考虑选用一体式塑料检查井等。

免费打赏
czb0226
2014年12月18日 16:27:56
12楼
好资料,以后还会来学习的。
回复
zoudebao
2015年01月02日 15:07:36
13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yukimama
2017年06月16日 08:43:48
14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听歌小王子
2017年06月16日 23:38:12
15楼
非常不错的资料,谢谢。
回复
众人拾柴火更旺
2017年06月17日 14:52:39
16楼
好文章,受启发,谢谢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