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区别
无间道
无间道 Lv.18
2012年12月15日 10:35:00
只看楼主

03G101-1平法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03G101-1平法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 的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只是给出一个计算拉筋间距的算法。例如,梁箍筋的标注为φ8@100/200(2) ,可以看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mm,则拉筋间距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却提出“拉筋在加密区按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在非加密区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这是错误的理解。
不过,在前面的叙述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拉筋的规格和间距”是施工图纸上不给出的,需要施工人员自己来计算。
2、然而,“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更多的是它们的不同点。
(1) “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6条指出: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 ,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
上述规范中的规定,与03G101-1图集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说是“基本”一致,就是说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前一阶段在网上论坛曾有过争论。那就是关于hw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5.1条规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工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而在03G101-1图集第62-65页的图中,把hw标定为矩形截面的全梁高度——这与“有效高度”是有点儿差距的。
按道理,当标准图集与规范发生矛盾时,应该以规范为准,因为标准图集应该是规范的具体体现。不过,这是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施工部门来说,构造钢筋的规格和根数是由设计上在结构平面图上给出的,施工部门只要照图施工就行。在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并没有给出构造钢筋的规格和根数——这是03G101-1图集不同于先前两个版本的地方。
因为构造钢筋不考虑其受力计算,所以,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可取为15d 。
(2) “抗扭钢筋”是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抗扭计算才能确定其钢筋规格和根数的。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为Ll(非抗震)或LlE (抗震)。
对抗扭构件的箍筋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2条指出: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d为箍筋直径)。
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一个梁的侧面纵筋是构造钢筋还是抗扭钢筋,完全由设计师来给定:“G”打头的钢筋就是构造钢筋,“N”打头的钢筋就是抗扭钢筋。
构造 与 抗扭 的区别 出了上面 说的, 最主要 是 他们的 锚固 长度 不一样。施工中 需要加以区别。
正如前面所说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的锚固长度是不一样: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锚固长度为15d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对于端支座来说,就是:伸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15d的直钩,并且保证其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对于中间支座来说,就是锚入支座≥LaE,并且超过柱中心线5d
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有地下室时,底层柱为一层柱)
  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
  4 框支柱,取全高。
  5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免费打赏
lihao0608
2013年08月27日 18:00:59
2楼
学习了 学习了~~~~~
回复
wwysunshine
2014年01月15日 10:32:43
3楼
:):)很详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设计小兵
2014年01月15日 12:52:17
4楼
教授的解释很清楚,谢谢
回复
墨冷风
2014年05月07日 12:11:09
5楼
学习了 ......
回复
悠悠杨
2015年03月25日 09:42:17
6楼
必须赞一个
回复
lihengyilhy
2015年03月29日 20:40:05
7楼
wwysunshine 发表于 2014-1-15 10:32 很详细谢谢楼主分享领教了领教了
回复
yansuochitangliu
2015年03月30日 08:33:03
8楼
学习了 学习了~~~~~
回复
苦逼的蚂蚁
2017年04月26日 11:34:18
9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