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厚板转换的问题
whh2200
whh2200 Lv.2
2004年09月26日 21:26:19
只看楼主

请教:关于厚板转换要注意的问题。用什么程序?有无参考资料?

请教:关于厚板转换要注意的问题。用什么程序?有无参考资料?
免费打赏
xuyong_tl
2004年09月26日 21:45:14
2楼
厚板转换层设置这么高,很是危险,在7度以上估计要开专家论证才能通过的,我
觉得做箱型转换层也是个选择。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要严格控制转换层上下剪切刚
度比以及等效刚度比,就是要使得下部落地剪力墙面积不能太小。至於计算问
题,整体计算的时候厚版转换层可以代换为交叉梁系参加计算。同时厚板要进行
局部有限元分析,建研院有个厚版转换层计算程序叫TBPL还是什么来着,不过最
好还是用ansys或者safe程序进行有限元分析。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对结构进行
整体弹塑性时程分析。
下面给上几个工程实例,你可以查找有关资料参考。
1.广州天秀大厦,三塔楼,29层,34层,32层,厚板转换层位于4层。
2.福州花开富贵大厦,30层,厚板转换层位于6层。
3.深圳佳宁娜友谊广场,38层,7层处厚板转换。
回复
herrz
2004年09月27日 10:35:39
3楼
厚板转换极不利,又是高位转换,通过审查要费一番周折
手头赵西安的高层设计对板转换论述还算详细,但不是很具体,谈谈我的认识:
1.板厚度:赵西安说是跨度1/3-1/4,这应该比较合适,相信也是绝大多数板厚的取
值,此时强柱弱梁已无从谈起,重要的是保证转换层的刚度以使转换顺利实现
2.板的配筋:为避免冲切剪切破坏,板中应设暗梁;为减小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和提高
板的韧性,建议板中间增设一层钢筋网
3.转换层以下墙体:提高标号,加大截面,均匀布置,务必满足刚度比要求;筒体落下极
为有利;周边剪力墙应加强,尽可能提高抗扭刚度;墙体周边约束构件加大;如是高震
区,增设型钢翼缘也不为过,甚至可考虑在主要抗震墙设型钢暗桁架;墙柱纵筋均应
伸至转换层顶
4.柱的设计:尽管按规范可不计算竖向地震,但竖向地震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这也是
板柱体系抗震性能不好的主因之一,因此建议柱除按一般加强构造之外,应严格控制
轴压比,建议控制值为0.6
5.上部设计:转换层以上两三层适当加强以抵抗应力集中;其余应适当减小墙厚和板
厚,减小连梁刚度;以此减小上部质量和地震作用
6.0.00板加强并加强地下室刚度,使之能作为上部的嵌固面,否则意味者转换高度的
进一步加大
7.不知地质情况如何,如能采用桩基最好,可有效的减小地震作用
8.整体计算可采用三维杆件体系;转换厚板采用有限元分析;7度以上动力时程分析
是必要的

欢迎继续讨论
回复
qkhhiclg
2004年09月27日 11:56:38
4楼
个人认为,还是不要选厚板转换的为好。
1.厚板转换受力复杂,就算用多种有限元程序进行分析,但是限于工程实际,一
般只能抽出转换板部分进行分析,转换板上的结构只当作外荷载加上去,这样的
分析离实际结构相差太远。《建筑结构》曾经刊登过一篇厚板转换的文章,是东
南大学吕志涛院士指导下做得。该厚板转换是把整个结构输入有限元程序中进行
动力分析。这样的分析在一般工程上是很难做到的。
2.从经济性来说,厚板转换可以说是最不经济的转换形式。我上面提到的文章,
板厚2m,柱距大概8m~10m,上托大概20层。要是采用梁式转换,梁高就算也
要2m,但是混凝土用量就减少了很多,何况这样的情况下,梁高还不用2m。当
然,同样情况下,广州还有比这薄的转换板,如嘉禾苑,板厚1.2m。但是,其中
采用了预应力,而且,也是缺乏整体动力分析的。
3.任何板式转换都可以做成梁式转换,只要把板式转换中上面没有墙、柱等需要
转换的部分掏空,剩下的就是梁了!这样可能带来一些结构布置上的麻烦,出现
次梁转换的情况,但是,这样的受力比板式转换明确的多。用SATWE一类的程序
分析就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结果。
4.楼主说梁式转换行不通,因为没有见到具体的图纸,不好下定论。但是,有一
点想说一下的是:6层转换,已经是高位转换了,新规范对高位转换要求是很严格
的(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只是要求专门审核,证明高位转换不利因素很多,缺乏
专门研究)。如果是高位的板式转换,就算有局部的分析,估计通过评审的机会
也是难上加难。
回复
cenghai19
2004年09月27日 17:26:07
5楼
到目前为止,厚板转换的高层还没有经过大震的考验,对吗?大家做事讲点良心,别做
遗祸子孙的事,千万不要在地震区做高位后板,真的是大震来了,你的所谓计算一点
用没有.很看不惯某些抗震专家甚至院士,为了揽活什么结构都敢做,用有限元、
弹塑性、时程分析给你胡搞一气,骗别人,骗自己。可是别人要是也这么做,他
们会拿出一堆理论,说你违反了着条经验,那条规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
点灯!只许自己骗钱!不许他人染指!比如前一阵中国建筑科研院搞的“搭接
柱”,不就是悬臂梁抬二十几层柱吗?要是直接这样讲,一定通不过,它给你来个
搭接柱,蒙谁呀,谁也不是傻瓜。可要是其他人做,非被他们整死不可!
回复
flashgirl
2004年09月27日 23:03:20
6楼
关于厚板转换层我曾经做过现场测试,效果一般,但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
东西,以下是我在一篇即将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问题:
1.对于四层钢筋混凝土柱,实测换算内力与设计计算内力大小变换规律基本一
致;但在具体数值上两者有差异。说明对于厚板转换层主体结构中框支柱的计算
采用“SATWE”是适当的。
2.对于剪力墙,厚板转换层下剪力墙及筒体受力情况十分复杂,实测换算内力与
设计计算内力有很大差异。采用“SATWE”对这类结构形式计算剪力墙及筒体的内
力还需要进行研究。
3.对于转换层板,所测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柱的截面(即暗梁支座处)上部受拉,
下部受压,与计算结果一致;而所测X-方向(或Y-方向)暗梁跨中截面在Y-方向
(或X-方向)的上部受压,下部受拉,而计算结果中既有受拉,也有受压,两者
有很大差异。
4.B3、B4的跨中实测数据表明随着转换层以上施工楼层的不同,板内应变有很大
变化。建议对该类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进行施工全过程分析。
5.厚板转换层自身刚度大,内力重分布、对上下层(特别是下层)构件受力的影
响复杂,建议在受力分析建模时应划分为更细的单元,或采用不同的有限元程序
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更为准确地计算转换层厚板以及其下剪力墙(筒体)的内
力。同时本次试验时,现场由多家施工单位协同工作,现场保护工作非常困难,
应变片在施工支撑拆除以后粘贴,所以一些自重荷载效应无法测出,建议在以后
试验时尽量在浇捣混凝土前粘贴应变片,以消除该不利效应。
6.应进一步对该类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动力特性的实测,以便为结构抗震提供
进一步的依据。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
回复
xuechao
2004年09月28日 10:32:54
7楼
本人十分反对厚板转换,尤其是高位厚板转换。
1,转换层结构本身就存在刚度突变,上次台湾地震中就有许多建筑由于竖向刚度
突变而在中间部分损坏甚至中间整层倒塌。
2,厚板转换中的厚板一般为2.2-2.6米,姑且不论其刚度突变,就单其质量来说
就相当大(大家可以算一下,5-8吨/平米),这么大的荷载在地震作用下会有多
大地震力?不要说刚度不均匀,即使假设刚度均匀,相邻层质量相差2倍以上也会
产生应力集中。
3,我看过一篇分析厚板转换结构的论文,在弹性时程分析中,厚板转换处的剪力
就是相邻层的4倍。更何况在弹塑性状态下?
4,厚板转换是十分不经济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用水平构件传递竖向力能经济
吗?
5,厚板转换结构还没有经过地震考验,所有的实验分析和理论分析都和实际地震
有差距。
因此强烈建议慎用厚板转换!
回复
102222222
2004年09月28日 17:52:13
8楼
不同规范的地震区划和计算参数的差别比较大,很难理解为什么广州和香港这么
近的地方对抗震的要求相差这么大。香港这种厚板转换在多伦多也很常用,这里
的建筑师也是不大考虑竖向构件的连续性。加拿大的规范对地震作用计算主要采
用速度谱,多伦多作为加拿大的小震区其50年10%超越率的地震速度峰值是
0.05m/s,结合结构弹性响应系数,结构第一周期在0.25s以下的最大影响系数为
0.21,考虑结构塑性系数(1.5)和校准系数(0.6)计算地震力还要除以2.5,并且组
合系数为1.0;广州为7度0.1g,多遇地震影响系数峰值为0.08,考虑截面增强相
当于除以1.25,组合系数为1.3;实际结构计算中两者的地震力大小基本上一致,
(0.21*1.0/2.5)/(0.08*1.3/1.25)=1.0096。要注意的是多伦多计算时用的是相
当于国内设计基本加速度的地震,而国内的多遇地震仅相当于设计基本加速度的
35%。

对比两者对结构构件的要求,广州的实际要求与美国加州的构造要求比较类似,
而多伦多基本上没有很特别的要求,当然这是指结构塑性系数为1.5(出现在分母
中)的情况,如果考虑构件延性则地震力还能再折减(最大4.0),但构造要求也会
增加至类似的水准。
回复
zeus_wang22
2004年09月29日 10:05:30
9楼
1。好像国内纯砼的超高层的加强层也没有经过强震考验,怎么都做了呢?
2。转换板关键是太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转换结构,转换板别的都是优点。因为
它是最高次的超静定。
3。肯定是不转换的好,那是废话,人家一定要做啊。
4。本人也做过一个,也是100米,四层转换,2.4米厚,最大柱距10米左右。介
于箱型(一般的说,经典理论认为箱型的腹板较薄)和厚板之间,实际上是大量
挖空的厚板。转换层全部采用SAP84的三维实体元,应力分析的结果很小,只是
局部有集中。
5。所谓搭接柱,本人也持反对意见。振动台试验好又怎么样?严谨了?
那有没有考虑上部预应力的松弛呢?还有最新调查的有关预应力钢筋的锈蚀问题
呢?
6.超限审查是道坎,
回复
ooo
2004年09月30日 09:40:56
10楼
引自唐兴荣的《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
1、厚板转换层结构不宜用于7度及7度以上的高层建筑。
2、实际工程中转换板的厚度可达2.0-2.8米,约为柱距的1/3-1/5。板厚截面高度
可由抗弯、抗剪、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
3、由于相当于几层楼重量的厚板质量集中在结构的中部,震动性能十分复杂,切
该层刚度很大,下层刚度相对较小,容易产生在底部变形集中,在地震作用下,
地震反映强烈,对结构的抗震不利。不仅板本身受力很大,而且由于沿竖向刚度
突然变化,相临上下层受到很大的作用力,容易产生震害。
4、根据实验表明:厚板本身产生破坏的可能性很小,厚板的上、下相邻结构出现
明显裂缝和混凝土剥落。并且,在竖向荷载和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板不仅发生
冲切破坏,而且可能产生剪切破坏,板内必须三向配筋。
5、由于造价和抗震设计上的问题,采用这种结构一定要慎重。
6、采用这种结构的工程:珠海香洲湾花园,深圳黄岗花园大厦等。可以参考一下
它们的设计。
7、转换厚板上、下层的楼板应适当加强,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毫米。
回复
luahua01105
2004年09月30日 13:10:19
11楼
我们单位去年做了一厚板转换的(地下室两层,地上1~4层为裙房,第5层为会
所(厚板转换层),并利用裙楼屋面设置屋面花园,第6~31层为住宅,4栋塔
楼),以下是我们采取的结构措施:
1、框支柱抗震等级为一级,转换层以下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支柱轴压比≤
0.6(剪跨比λ≤2时,轴压比应降低0.05),其余框架柱轴压比≤0.7(剪跨比λ≤2
时,轴压比应降低0.05)。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主楼框支柱采用C60高强
混凝土,部分框支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以增加竖向构件的承载力及延性,提高
其抗震性能
2、主楼第5层及以上楼层采用剪力墙结构,墙厚一般为250(第10层以上内墙减
至200厚)。楼、电梯筒处,第4层及以下楼层中筒墙体加厚至600厚剪力墙,第5
层采用400厚剪力墙,第6层及以上层采用250厚剪力墙,以减少刚度的突变,提
高抗震性能。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为第6层及以下层剪力墙,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
力墙轴压比≤0.5;第6层以上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3、转换层采用C40预应力混凝土,板厚约2.2米,平面不规则,设计中沿建筑物
长向在厚板上下两层布置直线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根据施工加载情况分阶段
张拉。考虑到厚板转换层自重很大,设计中考虑施工时二次浇筑,即第一次浇筑1
米厚板,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浇筑上部1.2米厚板。厚板内设置暗梁及竖向
拉结筋,二次迭合处设置150×150×100(长×宽×深)@1000×1000预留孔充当
剪力键。厚板内亦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带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